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給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如何給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第壹,我認為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之前,需要培養孩子的感知能力,即孩子有感知周圍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能力。因為只有孩子有感知危險的能力,所以她會思考安全問題:比如我可以這樣做嗎?我現在安全嗎?現在的情況會危及我的生命安全嗎?如果很危險,我該怎麽處理?.....

首先,我來解釋壹下什麽是感知。感知=感覺+感知

感官是指我們的五種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我們通過這些感覺系統捕捉外界的信息來與外界交流,從而看到藍天白雲,感受微風,聽到各種鳥鳴,聞到各種花香。這些都叫情懷。

知覺是指我們的多個感覺系統作用於同壹個事物,我們對這個事物有壹個主觀的體驗,然後對它做出壹個主觀的定義。這個認知過程叫做感知。

感覺+感知=感知,感知的能力叫感知。

感知力強的孩子在任何環境下都能通過五官迅速捕捉外界的各種信息,感知危險,進行思考。感知力弱的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完全沒有感覺。生活中,她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即使身處險境,也可能完全感覺不到,更別說如何應對了。

發展孩子的感知力,需要家長在安全的邊界內,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多看、多聽、多摸、多聞、多嘗。讓他們通過自我體驗,帶著好奇心去感受,去發現,去探索。這樣,孩子就可以在探索和自我體驗的過程中,開始與周圍的環境、人或事物產生聯系。孩子在看、聽、嗅、觸、嘗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自己的感知、觀察、分析能力。

第二,家長需要從小給孩子樹立安全的邊界意識。

邊界是什麽?邊界是要求,邊界是父母明確告訴孩子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邊界是父母的底線。邊界壹旦定了,就不能討價還價,也不能隨意更改。

1,0-3歲是建立邊界意識的培育期;

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大腦處於爬行動物大腦的發育期。家長重在訓練孩子的條件反射,形成肌肉記憶。所以,邊界壹旦設定,就必須嚴格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家長只需要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麽,不需要解釋。如果孩子越界了,家長不能帶著情緒責備和虐待孩子。父母在保持堅定態度的同時,要給孩子明確簡單的指示:什麽是可以做的,什麽是絕對不能做的。

2、3-6歲仍是意識穩定期: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有了初步的界限感,他們開始有了自主意識。他們平時的活動範圍會擴大,活動強度會增加。他們有很多想要嘗試和體驗的欲望。所以,他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觸碰到邊界。當孩子壹次又壹次的觸碰時,家長需要堅持,再次溫柔而堅定的進行,因為只有我們堅持,孩子0-3的肌肉記憶和條件反射才能更穩定,這樣孩子對邊界的認知才會更穩定。

3、6-18歲是兒童邊界的守護和應用期。

6-18歲,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幫助孩子提高承諾能力,支持孩子從知到行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家長及時管理、監督、提醒。這樣,孩子在邊境執法的過程中,會逐漸培養自己的自律、自我管理和承諾能力。當孩子不斷重復這些有效的行為時,就具備了各種能力,讓孩子運用自如,保證安全。

第三,邊界內容的設置需要參考以下兩個標準條件:安全和家庭文化價值觀。

1.安全

孩子需要在安全中成長,安全包括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同時,這裏需要特別提到的是,這個安全指數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不同需求來設定。比如孩子6歲之前,在小區裏玩,我們大人需要跟在後面,告訴孩子不要離開他的視線。同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與孩子劃清安全距離。但隨著孩子壹天天長大,進入小學,這個安全距離可以適當延長,並告知孩子安全活動的範圍只能在小區內,不能離開小區。同時也可以給孩子戴上電話手表,隨時保持聯系。如果孩子想去小夥伴家玩,需要提前向父母匯報,得到允許後才可以。這樣,孩子們就能在妳的保護下感到安全。同時也給了她活動的空間和自由。

2.家庭文化價值觀:

家庭文化價值觀是每個家庭最在意的價值觀。最重要的是什麽?父母的三觀是什麽?例如,壹個家庭的家庭價值觀可以包括幸福、愛、尊重、信任、健康、安全、孝順、奉獻、信任、誠實、和諧和誠實。

基於每個家庭的價值觀不同,父母在設定邊界時,需要考慮到設定邊界的目的是讓孩子和父母在相同的文化價值觀中共同成長。

1比如在我們家,我和爸爸就是那種什麽都做,或者不做,盡全力去做的人。全力以赴。這是我們的價值觀之壹。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壹言壹行,學習工作的狀態都會無形中影響到孩子。孩子會在這樣相同的文化價值觀中與我們壹起成長。同時,我們也會經常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我們並不要求最好的結果。但是我們要求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在做的過程中做到最好。這是最好的。

比如有些父母的核心價值觀是自由,那麽在給孩子設定界限的時候可能會有更多的自由。有些父母的核心價值觀是尊重,在設定界限的時候可能會有更多關於有序成長和尊重長輩的規定。國界是家庭特有的,家長要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自己琢磨。

第四,邊界的設定需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而有所不同。提法的內容包括以下五個要素:人身安全、關系、性格、情感、語言。

以我自己為9歲女兒制定的邊界內容為例:

-個人安全(環境、行為)

1,下樓去小區玩,晚上7點或者6點半之前壹定要回家。

2.上下學的路上,不能隨意和陌生人說話,下課直接回家。如果需要和同學壹起安排其他活動,壹定要提前告知,並征得父母同意。

3.妳壹個人在家的時候,如果有送外賣或者快遞的人上門,妳不能把貨物放在門口就給他們開門讓他們離開。

4.不要在家玩火,也不要壹個人去遊泳。

5.不能壹個人帶著孩子去高樓樓頂,不能壹個人去遊泳池或者河裏遊泳。

6.晚上坐電梯的時候,如果只有異性和妳壹起等,就需要等下壹部電梯,或者等到三個人以上,男女不限。

-關系

1,明確告訴孩子誰能交往,誰不能交往。不能通過網絡添加陌生人的聯系方式來交友。

2.與陌生人或熟悉的年長的異性,或同齡的朋友相處。他們不能觸摸自己身體的私處。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需要第壹時間通知父母。

3.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喝已經打開的水或飲料,不能隨意吃陌生人給的食物;不要和異性待在封閉的室內空間;

字符:

1.要誠實,不要說謊。

2.說話算數,信守承諾,守時。

3.尊老愛幼,不欺弱。

語言:

1.不要對長輩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外公外婆)大喊大叫,說不禮貌的罵人的話。

2.不要罵人,不要罵人。不能用言語欺負同學。

情感:

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同時,我給她設定了非常明確的界限。

1.不要砸東西、鎖門,也不要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身體(如用手撞硬物、用頭撞墻等)。)有心情的時候。

2.不要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

以上是我給9歲女兒設定的邊界內容,供題主參考。

5.父母在向孩子表達邊界內容時,直接、清晰、明確就夠了。家長要記住:千萬不要通過威脅或恐嚇的表達方式,誇大或放大自己不遵守邊界所造成的嚴重後果。

這其實就是題主所說的“度”的把握。比如我們熟悉的小區裏的壹個老人。她特別想讓8歲多的孫女重視安全,所以經常在手機上下載很多年輕婦女兒童因為沒有安全意識而被壞人傷害的視頻。(比如陌生人敲門,開門後不要和噴混淆;在電梯裏被年輕女性和壞人騷擾攻擊;小女孩在路上被人販子帶走等。)老人本意是好的,希望孫女看到後能高度警惕危險,學會保護自己。然而物極必反,小女孩那段時間看了太多危險可怕的視頻,變得特別謹慎膽小。再也不敢壹個人坐電梯下樓去小區玩,晚上也不敢睡覺。她總是擔心自己出門會遇到壞人,有危險。有時候晚上甚至會被噩夢驚醒。

所以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時,壹定要把握好這個度。告訴孩子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就行了。如果孩子害怕面對壹些情況,比如題主提到的女兒害怕自己睡覺,那麽我們可以先陪孩子睡覺,等孩子睡著了再離開;比如我們的女兒害怕壹個人在家,害怕小偷,那麽我們就暫時不要強迫孩子獨自面對這件事。

最後,作為父母,我們要在家庭中營造輕松、快樂、充滿愛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輕松、安全、關愛、理解和支持。這樣,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發展,不僅能感覺到自己壹直是安全的,而且對安全問題的意識也越來越強。遇到危險情況時,不僅能有的放矢,還能有越來越多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