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論晉商經典散文

論晉商經典散文

中國的商業始於晉商。晉商起源於鹽商。運城鹽湖,也被稱為“死亡之海”,以生產魯鹽而聞名。它是世界上三大鹽湖,與中亞的鹹海(歸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所有)和美國的奧格丁鹽湖並列。鹽是生活必需品,也是構建文明的基石。杜堯的平陽、舜都的普阪、杜愚的安義以及陜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部也是夏商時期的統治中心。絕非偶然,與運城鹽池有必然聯系。據考證,商人的“賈”出自“鹵”,“鹵”指的是山西解州的鹽池。所以壹般認為中國最古老的商人是晉商。山西票號天下第壹後,讒言四起。如辛亥革命時期,山西票號的起源就曾有傅山、顧所創的“李自成黃金(寶)”之說。這個說法是有明史佐證的,金庸武俠小說《雪山飛狐》也是這麽做的。歷史已經證明是無稽之談,但可以看出晉商的影響力之大。

晉文公的“商、農、利器”稱霸春秋五霸的時間最長(長達200年)。那時候,晉商是有名氣的。比如《國語》裏說“蔣易有個富商,其財足以愛惜其車,衣冠不整,可以賄賂諸侯”。越國大臣計然是晉國公子後,被稱為“範蠡的經商之師”。從此,“陶(地名)(化名)”成了財富的象征,“陶竹書”也成了中國商業的代名詞。白圭最早在魏國為官,是“人間言治之祖”,與三晉也有關系。戰國時期的義敦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大鹽商,被譽為“中國商人之祖”。他賣鹽畜牧(後來晉南有大牛),興修水利,修路架橋,用諺語教導百姓,壹時聲名鵲起。漢高祖時(公元前207年)建縣,名為“李氏”,至今未改(今臨晉與李氏合並而成臨沂)。該縣廖望村的沂敦陵(古沂敦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有陶朱公廟。榆次和安義是著名的商業集鎮。

漢代大商人乜壹也是壹名皇家間諜。他受漢武帝親自指派,以經商為名往返匈奴,為後來的大規模征服進行軍事調查。《三國誌·魏徵·張遼》說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在這次乜壹之後,他改變了姓氏以避免怨恨。“莫寒,西晉雁門樊氏(今應縣)人,左將軍,關中侯,為北魏初期的政治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祖上在雁門關內外做生意,很有錢。他經常往來於代北鮮卑皇帝拓跋姚櫓和並州刺客劉琨之間,為維護兩地和平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我的老宅在桑幹河南岸,世稱墨惠城,就在今天的應縣三門市。秦漢時期,太原、平遙、汾陽、平陸和洪通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李世民父子反叛隋朝時,許多軍費都由文水木材商的武士負擔。當然,吳出名是因為他的女兒武則天。太原,唐定,是北京,使其成為壹個商業繁榮的大城市。杜甫曾“拿了快剪刀剪吳淞江”,韓愈形容當時的太原是“街上鼓聲四起,恍如晨曦”。隋唐五代出現了大同、太谷、平定、金城等新興商業城鎮。

到了宋代,晉商已經發跡崛起,成為當時中國商業的中堅力量。(有人認為徽商始於南宋,此時建功立業。)河東設運鹽使衙門,故改名“運城”,湧現出壹批財富數千萬的鹽商。克蘭和其他地方供應大量的好馬。民間有句話叫“花花真定屋,太原城錦繡”,它的商業街就像清明上河圖。山西是蒙元時期的中心地區,經濟和人口都比其他地區繁榮,宛如世外桃源。從元朝(今北京)到欽察汗國首都薩萊(今俄羅斯伏爾加河流域),有壹條直通郵路。壹個完整的郵局擴大了商業活動的範圍。《馬可波羅遊記》寫道“太原至平陽(臨汾)商人遍布全國,獲利豐厚”。運城鹽商還興辦子弟學校,進行職業教育。

明代,大同府天成圩(今天鎮縣)薛氏三兄弟,二弟薛倫,被任命為陜西省監察廳副使,辭官經商;他的哥哥薛瑛是淮河的大鹽商。薛家在大同和揚州都有房產。楊笈每,代縣人,在兩淮鹽商中頗有名氣的富商,在國子監擔任過酒品(商主)。壹人欠他壹筆巨債,想用家族生意抵消,而楊當面撕毀債券,壹筆勾銷舊債。在中國33個大型商業城市中,山西有三個:太原、平陽和周浦(永濟)。明代,晉商為三大商幫之首。

清初的“八大禦商”(皇帝賜)都是晉商。清代中葉,晉商已在全國獨占鰲頭。有時候民間有句話叫“壹個人在茶館,不如壹個家庭有萬兩銀子。”“當茶館的客人比當官的好。”“中國第壹商號”日升昌,最多時兌換了高達1億兩白銀,被皇帝授予“匯通天下”的牌匾,無形資產不少於8億兩白銀。清代晉商世家主要有:常氏、徐氏、聶氏、曹太谷氏、祁仙橋氏、屈氏、李平遙氏、介休侯氏、紀氏、範氏、臨汾康氏、潘婉容氏、楊氏、張氏、王氏、常混元氏等。“上有天堂,下有百萬。三年不下雨,老糧有萬石。”——大鹽商臨汾康佳是三晉首富,光緒年間資產數千萬。清代晉商將山西經濟推向了輝煌的歷史高度。

在晉商爭霸的歷程中,樹上有五座紀念碑:駱駝幫、船幫、票號、院落和“茶道”。

祁太邦幫助石、張、王在右玉縣沙湖口開辦濟生堂。康熙末年改名大生魁,下轄壹千多個分號。現代學者認為,其總資產至少是清朝時期國庫儲備的兩三倍。大生魁是晉商中唯壹沒有家族色彩的大集團。最高峰時,大篷車裏有6000或7000名員工和近2萬頭駱駝。僅長城與烏裏雅蘇臺(原為通稱,後遷歸化)之間的貿易路線,每年就有1500峰。所以民間有南有胡雪巖(徽商),北有大生魁(晉商)的說法。18世紀,中國大約有15艘外國船只,山西介休的欽差大臣範擁有六七艘,往來於長江口和日本長崎之間,壟斷了七八十年從日本進口銅的貿易。

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南錢莊和北票號匯成了中國早期銀行業的壹個歷史脈絡。上海錢莊是江南最具代表性的,有“匯通天下”之稱的山西票號是公認的“中國近代銀行的國祖”。平遙、太谷、祁縣“金三角”把晉商帶到了歷史的巔峰。中國傳統民居有個說法,北在山西,南在皖南。山西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太谷、平遙、祁縣、榆次、靈石、介休、大同、渾源、寶德、陽泉、沁水、陽城、臨汾、襄汾等地。例如,介休張遠村的賈凡大院被稱為“小金殿”。“類似祁縣喬家大院的四合院,現在還有40多棟。其中壹些院落在建築規模和工藝精細程度上與喬大院不相上下,甚至更勝壹籌。不幸的是,由於無力修復或疏於保護,它們中的大多數都變得日益破敗和瀕危。”(1997:“晉商大院文化”)晉商留下來的會館情況要好得多。“希望是最珍貴的東西”而且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漢張騫掏空西域時,絲綢之路東起Xi,西至裏海和地中海東部。雲南和四川橫斷山區與西藏、緬甸、印度、尼泊爾山區之間還有壹條著名的驛道——“茶馬古道”。西漢初具規模,並在宋元明清時期得到加強。晉商北上邊疆,東至日本,南達南陽,開辟了壹條國際貿易之路——中俄茶葉貿易之路,從福建、江南出發,以山西、河北為樞紐,貫穿蒙古,深入西伯利亞、彼得堡、莫斯科。這條由晉商開拓的萬裏茶路、絲綢之路(陸海)和茶馬古道,大致涵蓋了古代中國商賈在北、中、南的商業軌跡。

元明時期,山西“潞綢”是可與“杭緞”媲美的名牌。“沁水縣南陽是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壹”基本成為歷史定義。近年來,山西出土了波斯薩珊王朝的金幣。雖然不能斷定隋唐時期晉商去過伊朗,但晉商與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毋庸置疑的。晉商的“茶路”與南線的絲綢之路完全壹致。北線指出張家口到包頭、烏蘭巴托,向西經過烏裏雅蘇臺、科布多,壹路到西伯利亞、莫斯科。萬裏茶路又稱“北方茶馬之路”,南有“糧、酒、茶”,北有“牛羊、駱駝”。“茶葉之路”和“絲綢之路”都享譽世界,但“茶馬古道”就遜色多了。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晉商的崛起,從堯舜時期就已經萌芽,是因為山西有運城鹽池的自然資源,就像今天山西人有煤炭資源壹樣;元末明初,山西這個地方的自然環境開始變得不適宜居住。長期處於“皇權”周邊的地理位置,使得山西人執著於權威,思想開放,性格內向,懦弱;當不了優秀學生,自己很窮,沒有“奮起”的勇氣,但還是要活下去,怎麽辦?做生意,賣鹽!明政府為確保邊境供應而實施的政策,最終將晉商瞬間推向了中國的政治經濟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