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幹縣2014年主要經濟指標:全縣生產總值1127億元,增長9.2%。財政收入654.38+0.25億元,增長654.38+03.5%,高於全市平均增幅0.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7億元,增長12.4%,分別高於全省和全市平均增幅0.6和0.3個百分點。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654.38+00.36億元,增長654.38+07.6%,高於全市平均增幅2.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5億元,增長13.8%,分別高於全省和全市1.65、438+0和0.8個百分點的平均增幅。2012年,余幹縣實現農業總產值47.2億元,同比增長12.85%;余幹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94.67萬畝,預計糧食產量達到79.8萬噸,同比增加4.8萬噸,增長6.4%,實現“九連收”。預計余幹縣生豬出欄32.65萬頭,增長38.3%;肉類總產量3.85萬噸,同比增長11.6%。預計水產品產量654.38+0.36萬噸,同比增長7.8%。晨陽的幹辣椒、白馬肉鴿、黑泥紅毛鴨、大湖蟹、瑞紅烏魚、生態泥鰍、芡實等特色基地;規模以上農業企業53家,縣級以上龍頭企業3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5家。
新農村建設繼續穩步實施,完成投資654.38+0.97億元,新農村建設試點村265.438+0.4個,65.438+0.0860戶改水改廁,路面硬化292公裏。2008年,余幹縣投資9000萬元的世紀大道西延工程,投資600萬元的劉溪路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新區框架進壹步拉開。投資6500萬元的汙水處理廠壹期主體工程建設基本結束,管網鋪設進入關鍵階段。投資10萬元的血防醫院、投資10萬元的縣職教中心順利開工。
大金埠鎮600畝新城鎮建設如火如荼,車站、市場、自來水廠、便民服務中心等壹批重點項目順利推進。瑞洪鎮總體規劃已完成,特色美食街、鄱陽湖水產城擴建、自來水廠等重點項目正在建設中。第三,城市規劃管理得到加強。余幹縣開展土地違法交易專項集中整治行動,拆除違法建築23棟,取締土地違法交易案件17起;建立城鄉建設用地聯合審批制度,規範建築市場秩序。實施烏泥鎮人文名鎮建設和石口縣城北部重要城鎮規劃。東山嶺位於縣城中心,面積0.11平方公裏,海拔56.2米。山的東邊有壹座山峰,看起來像壹只爪子。它以前被命名為楊嬌山,也被稱為爪峰。唐天寶六年(747),改為余幹山。到了宋代,此山拔地而起,立為冠,遂得名關山。知縣古青高將羊角峰改為龍廷德。清代稱東崗山,俗稱東崗嶺,轄壹山居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名為東山嶺。
山東第壹高峰峰,相傳為古時梁所棄。山頂上有許多奇怪的樹和巖石,可以俯瞰城市湖。北宋文學家楊儀贊其為天下第壹景,曰:“長洲草堂,曲水而漁,亭臺而差指,群峰遠近。或白雲,或驚鴻壹瞥,或樹上殘雪,或小雨放晴,黃昏掩映。”楊嬌秋風是“旱渡八景”之壹。今天,壹座革命烈士紀念碑矗立在楊嬌峰上。紀念碑旁邊的巖巖有紀念亭和齊昊廣場。亭下巨石重疊,是唐魯豫茶爐。明《統誌》載:“羽嘗多水,故居思禪寺,竈作烹茶。”仙茶爐是“幹嶽八景”之壹。中峰略低,空地上新開花園。南側有東山書院舊址,即南宋著名理學家朱講學、註《離騷》,現建縣招待所。東側的甘月亭是著名的歷史亭,有著名詩人長慶、、費、王留下的詩詞。在北邊山腰的樹蔭深處,有壹座烈士陵園。西峰之巔,有壹龍池,池中之水從崖上滲出,久旱不輟。相傳朱曾在池中洗硯,磨墨成書,故又稱。每當晴朗的夜晚,明月當空,池水波光粼粼,平靜如鏡。龍池夜月是“旱渡八景”之壹。池畔有個風亭,南宋抗金英雄張君昌帶著兒子去過。在西側的山腰上,新建了壹個電視差轉臺。環山公路從這裏蜿蜒上山。東風的東南側和中峰的南北側都有石階。
東山嶺在城市中升起,梅艷和關山相對。山上,有郁郁蔥蔥的樹木,嶙峋的巖石,參差不齊的亭臺樓閣和石階。登高遠眺,西北廬山若隱若現,鄱陽湖壹望無際;東南部多山多丘陵。新河如練,白帆壹點點。郊區公路四通八達。從南面望城湖,碧波蕩漾,琵琶洲鱗次櫛比,長街綿延,商鋪民宅鱗次櫛比。以東山為主體的“贛粵八景”,吸引了歷代眾多文人墨客,登上攬勝,吟詩作賦。
明代學者葉映真有壹篇七律《幹勇越八經》雲:
雲菲冠山綠,春起琵琶水續;
書燭分茶爐,漁歌吹滅城湖煙;
龍池的夜月很美,長谷的僧鐘就在我耳邊。憩園位於東山南麓通往琵琶洲的蜿蜒大堤上,與東山中峰的甘月亭遙相呼應。建於1997,對遊客開放。
其余園林設施均為仿古建築。這個花園不到壹英裏長,只有幾英尺寬,但布局合理。亭臺樓閣、茶館、宋館、水榭都很精致。拱橋、花壇和草坪、石椅、石凳處處成型;松樹、柏樹、雲杉棕櫚、女貞和蘆筍,奇花異草點綴其中。花園裏蜿蜒的小徑是用花崗巖鋪成的。兩側放置石柵欄鏈,既給遊客安全感,又不失園林裝飾氛圍。堤下湖闊,視野開闊,微風送爽,微風鼓浪,鏗鏘有聲,宛如琵琶玉之韻。亭、軒、閣,石對聯,對仗工整,寓意深刻,耐嚼。書法博大精深,蒼勁有力,或開、官或印,書香撲面,風格清新。正是:“眼前的風景壹望無際,朱芳的春色滿是思念。”
憩園的大門,緊挨著湖路,面向東山頂峰,是壹座仿古牌坊建築,鋼筋混凝土框架,重檐宮頂,四柱三門,高約6米,寬約9米。門邊散落著房屋,白墻白釉圍著大門。正門處有對聯雲:“城中美車熙攘,湖中彩雲滿。”廣場中央的“憩園”二字,是用金漆和楷書繪成的,鑲嵌著五顏六色的霓虹管。大門、花園中的亭子、亭子的屋頂都鑲有彩色霓虹燈管。夜幕降臨,霓虹閃爍,流光溢彩,為縣城的夜晚增添了壹道亮麗的風景線。大門前,隔著寬闊的公路,是壹個新建的圓形噴池,占地100多平方米。噴泉周圍有臺階和環形人行道,供遊客參觀和觀賞。每逢節假日或夜晚,噴泉匯集,如雨如霧,如畫,時高時低,時強時弱,像串串珍珠,像彩虹,像盛開的荷花,像五顏六色的絲綢舞蹈,為花園的大門增光添彩。李莓鈴位於縣城東南33.8公裏處,面積5平方公裏,海拔390米。它是該縣的第壹高峰,它也被稱為白雲峰,因為它經常被白雲包圍。相傳真正的白水人吳丹曾在此修行。曾健有清流觀。隱士張松故居,雲峰齋,鐵心寺廢棄。東有羅漢崖,西有龍泉井,南北有上下石徑,沿途有四亭。廢墟是可以找到的。這座山陡峭雄偉,白雲環繞。山脊上森林茂密,古跡眾多,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素有“余幹廬山”之稱,古今遊人絡繹不絕。如今的李莓鈴,206國道、京鷹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通訊便利,從縣城出發僅需1小時,是觀光、避暑、度假、療養的理想之地。
李梅傳奇
李莓鈴,原名吳鳳剛。大約在1700年前,魏晉時期著名的道士吳丹來到這裏居住。關於他來此定居的原因,陜西鐘南山至今還流傳著四字、十六字篆書:
孝道是吳丹擅長做奇事,與樊豐成就道的地方。
悟丹,道士,名白石,生於(河南安陽)。據記載,他“學而優則仕,遊於羅浮山、青城名山,學得伸、煉、取之食。”曹操召拜左鋒,驅郎,不從。“根據傳說,在我40歲的時候,我遊到了鐘南山,在那裏我得到了超過16個字符的篆書。他壹生周遊世界。到了余幹(今鄱陽縣),投宿在余幹縣城南壹位老婆婆家,得知“五鳳崗”這個地名,喜出望外。據說他是130歲。後來的名人吳孟、許遜、葛洪、郭璞等都曾訪問過。相傳,他活到晉四年(408),當時他170歲。8月15日,他被他的門徒送到李莓鈴,他升天了。應天寺,又名王美殿,位於余幹縣梅崗鄉梅崗街後的寺臂嶺上,距縣城約29公裏。它創建於南宋的肖劍(454-456)。清乾隆年間,曾兩次修繕,是為紀念西漢開國大將尋梅而專門修建的寺廟。相傳寺臂嶺有奇形怪狀的山形,如榻。西漢時期梅桓葬於此。壹個風水師說:此地有天子之靈。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梅墓中有紫天,皇帝急令地方官斷其脈。因此,該寺名為“應天”。寺廟依山而建,朝南。鬥式木架,單檐硬頂,前後兩個入口,前低後高,中間有天井。裏面有壹尊梅奐像,用樟木雕刻而成,高2米多,形象威武,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