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過古稀之年的張老先生,不僅是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也是壹位久負盛名的學者。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邀請他擔任中央文史館館長。閱讀古籍,尤其是與晚清有關的書籍,壹直是他的壹大愛好。
撫摸著泛黃的紙卷,張時而咧嘴壹笑,時而頻頻點頭。書中的宮廷秘聞激起了他的閱讀欲望。然而,最讓他著迷的是壹個叫應的人,他寫了十幾封信。
這些信的內容清新典雅,生動活潑,別有壹番情趣。張反復讀了幾遍,很欣賞這位女士的才華,幹脆把書買了回來。回到家後,他更感興趣,附了兩首詩。
都說愛屋及烏,張和立即去探訪了華英的蹤跡。幸運的是,他遇到了溥儀的七叔載濤,並很快找到了他的下落。
只是結果讓他有點意外。前大清皇帝溥儀的三姐華英,大清皇帝格格,原來是個普通的中年婦女。
於是,為了讓這個晚清格格有個好歸宿,張連夜寫了壹份報告,並附上了滿滿壹本書的圖片和兩張的照片,第二天壹早送到了毛主席那裏...
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退位,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滅亡於清朝。但由於袁世凱反帝的不徹底,溥儀及其親屬仍住在故宮的高墻大院裏,生活依舊如故。
當全世界無數的窮人都在飽受戰爭之苦的時候,連填飽肚子都成了奢望。三格格瑩瑩出生於1913,含著金湯匙長大。作為溥儀最喜歡的姐姐,她什麽都有。
民國初年,袁世凱為了拉攏晚清,每年都要向皇室貢獻400萬兩黃金。此外,清廷的壹系列機構,如禁衛軍、宗仁院等,也被允許保留。
雖然盈盈已經失去了格格的現實,但這並不妨礙她吃穿和格格的標準壹樣。她手指不沾泉水,嬌生慣養。
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流放天津。因為對妹妹的愛,普英也被帶到了那裏。這是她第壹次出京,但接下來的生活似乎變化不大,奢侈、奢侈依舊。
不僅如此,溥儀還為盈盈安排了壹門合適的親事。1932和19年,盈盈和潤琪結為夫妻,潤琪是溥儀的妻子和哥哥。他們從小和溥儀壹起在宮中長大,彼此很熟,把妹妹托付給他。溥儀完全放心了。
後來侵華日軍入侵東北,溥儀被綁架到北方,成為偽滿洲國的君主。當時潤琪被派往日本學習軍事,丈夫陪她唱歌,英跟著她。
當時日本皇室也極力討好清朝公主,從上到下給了她壹個新的包裝,並邀請她做婦女協會的名譽會長。在日本的最初時期,英享受著有星星有月亮的美好生活,思想也和普通女孩壹樣天真無邪。
《滿宮》裏的十幾封信就是在這個時候寫給哥哥溥儀的。都是關於想念我哥哥的。雖然文采不高,但真實聰明。被日本人束縛的溥儀,讀著這些信,心裏總是暖暖的。
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壹個滿族公主如何獲得長久的幸福?
隨著年齡的增長,長期生活在深宮中的英英越來越感到自己失去了自由。雖然她有時會發脾氣,但在現實面前她被迫忍氣吞聲。漸漸地,英英厭倦了,找了個借口回到中國。
然而,受約束的生活只是開始。生活在中國的華英每天都要忍受陌生人冰冷的目光。她是無辜的。畢竟溥儀的風流韻事不能怪她,但是溥儀姐姐和清朝公主的身份確實讓她無法置身事外。偽滿洲國存在的那些年,她承受了太多外界的惡語。
時間到了8月1945,日本投降,偽滿洲國解散。與此同時,溥儀的復辟夢終於落空,在逃亡過程中與丈夫和哥哥失散的英壹夜之間變成了壹個普通人,或許甚至不如普通人。
“小時候,我在宮裏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現在想想都覺得窒息。那真是壹個不幸的童年,壹個孤獨的童年!”
在晚年,應回憶起她的童年生活,但她仍然有壹些遺憾。對比她童年以後的生活,只能說她活著的時候不懂得被祝福。
與哥哥和丈夫分開後,32歲的華英不得不走向社會,面對生活,即使不為自己,她也要考慮她的三個乳臭未幹的孩子。
因為走得匆忙,華英逃跑的時候沒有帶多少柔軟。剛到通化不久,她花的錢很少。相比沒錢,更讓她擔心的是通化迎來了解放。
與外界接觸不多的華英,有段時間不知道解放軍是怎麽想的。她害怕自己作為清朝的老人被拉出來受審,她擔心自己的命運。
幸運的是,經過反復的思想鬥爭,應勇敢地邁出了第壹步,獨自走上街頭,從普通人那裏了解到,解放軍是壹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軍隊。英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幾天後,她把自己的身份和想法告訴了駐紮在當地的解放軍。部隊領導讓她放松,期待壹切。從此,英開始了作為壹個普通人的新生活。
只是,她真的能適應嗎?從壹個揮金如土的皇家公主到壹個無人問津的普通女人,真的能承受如此巨大的落差嗎?
當然,這並不容易。為了適應身份的變化,她吃了很多苦。
以前,她從來不需要擔心吃飯的問題,但現在吃飯成了她的頭等大事。為了養家糊口,華英脫下旗袍,穿上布衫,租下簡陋的房間,擺起了煙攤,靠給人縫抹布賺了35分錢。
最初幾天,華英張不開嘴叫賣。在路人眼裏,她和附近的攤販似乎有點格格不入,但如果連飯都沒得吃,挽回面子又有什麽用呢?
畢竟,英英不是聖人。幾年後,她也完美融入了riff-raff,成為了壹個腳踏實地,靠雙手生活的矮胖女人。對於這種不可想象的生活,英英沒有反感,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實。
1949年初,北京和平解放。正在街上擺攤的英英聽到了人們的歡呼聲。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北京這個詞,現在對她來說,既熟悉又陌生。
漂泊了幾十年的華英決定回北京生活。幸運的是,政府同意了她的要求。幾個月後,她帶著孩子搬回了北京,在那裏見到了婆婆、父親和兄弟姐妹。
華英和婆婆壹起住在北京交道口北軍分區10號。自然不如從前的皇宮繁華,但對於過慣了平民生活的華英來說,有地方住,有親人陪伴,就很滿足了。
1951年,鶯鶯的父親載灃在京去世,這對鶯鶯又是壹個沈重的打擊。然而這個壞消息並沒有壓垮她,因為來北京後的這兩年,她學會了如何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有目標的人不會難過很久。
原來,到了北京後,華英發現與以前相比,這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沒有壓迫,沒有街頭霸王,到處都是團結互助,每個人都面帶微笑。她意識到這樣的國家未來壹定有希望。
在這裏,華英找到了自己後半生的意義,那就是融入群眾,為社會、為國家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所以,她不只是賺錢養家,而是利用所有的空閑時間向鄰居學習,給每個人讀報紙,與他們分享國家政策。漸漸地,她的鄰居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應高興地說:“今天,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男女平權,少數民族也跟著翻身了。雖然遷移了十年,但我慶幸自己終於加入了追求幸福的行列。”
在的幫助下,張見到了,平靜地向他講述了自己多年的經歷。看著這個現在自信滿滿的清朝格格,張心裏很高興。
然而,張得知她艱苦的生活環境後,還是不忍心,關切地說:“妳寫個自述,我呈給毛主席。”
也許是寫給溥儀的信得到了張的賞識,也許是他的自信和樂觀使他刮目相看。總之,他下定決心,準備幫她解決困難。
1955大年初壹,毛主席正在中南海審閱各地上報的文件。新年充滿了熱情。
很快,他看到了張的報告,裏面不僅有張的基本論述,還有《殘照滿宮》壹書,張關於信內容的詩,兩張的照片(壹張19歲的西洋婚紗照,壹張26歲的滿族旗袍裙),當然少不了應的自述。
張是毛主席多年的朋友,毛主席壹直知道他愛面子的性格。所以毛主席明白,他這次壹定有事情要和他商量,於是仔細瀏覽了所有的材料。
看著看著,毛主席若有所思,對英的遭遇深表同情,只見他從抽屜裏拿出壹支筆,在這份求援報告上批示:同意。
不僅如此,毛主席看了應的自述後,感慨良多。當他看到她自發地站出來為人民服務時,他更加欣慰了。他在自述後面寫了壹句評語:“我走進了人民,成為了壹個有抱負的人。”
華英接到指示後,反復閱讀毛主席對自己的評價。那天,她特別高興,因為她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麽平易近人的領導,她更有動力繼續為人民服務。
很快,工作人員將中央的指示傳達給了華英,華英被任命為北京市東城區CPPCC的壹員,她的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
最讓應興奮的是,在1956,她得到了毛主席的批準,參觀了戰犯管理所。在那裏,她遇到了自己的哥哥溥儀,兄妹時隔11年再次見面。
這時,溥儀也在政府的思想教育下完成了蛻變。後來他出獄後,也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看到對方的變化,兄妹二人都為對方感到高興。
後來,華英的丈夫潤淇淇也在裝修後回到了北京。夫妻相視壹笑,幸福地生活在壹起。他去北京壹家修理廠當工人,她繼續當政協委員,為人民謀福利,互相關心。
1961年除夕,中南海西花廳燈火通明,周總理在這裏舉辦了壹場特殊的家宴,因為參加的人都是溥儀的親戚,是其中之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總理壹直關心這些人的狀況。他覺得誰能洗心革面,誰就有機會重新擁抱生活。因此,他經常到改造所慰問溥儀,溥儀對周總理的關懷十分感動。
家宴上,周總理問起盈盈的孩子,他關切地說:“妳們老板好點了嗎?”英英聽後立刻臉紅了。
原來我四處流浪的時候,大兒子因為營養不良得了骨結核,連走路都成了問題。後來我來北京,周總理知道了這件事,專門囑咐醫生幫助孩子醫治,才使他好起來。
聽到周總理還記得這件事,應感慨地說:“總理,謝謝您的關心。已經能站了,以後還能上學。”
就這樣,宴會在輕松祥和的氣氛中舉行。然而,應不知道的是,周總理親自為她安排了這項工作。
退休後的晚年,英英仍然沒有忘記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幫助。她依然堅持為社會做貢獻,捐錢捐物,為鄰居排憂解難,直到1992在北京去世,壹生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