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是唐代雕刻的,占大多數。它的優點是基本保持了唐朝的原貌,而敦煌的很多作品都被後來的藝術家翻新過。這壹時期的雕像壹般都很宏偉,身材豐滿。以盛唐時期落成的奉先寺為代表,中央大佛(魯舍那大佛)的高度為17.14m,與其並列的其他八尊都在10m以上。佛像有明確的銘文(672)。相傳佛像的面部是參照武則天的形象雕刻的。這個傳說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佛像基座上的銘文中記載:“...武則天幫她發了兩萬元的財。”有很多中晚唐時期的石窟作品明顯不如前人,在色彩還原、尺度、體量、氣魄等方面都有很多跡象。
陜西的唐代石窟包括太原附近的天靈山石窟。可惜在舊社會被搶得差不多空了,現在都收藏在歐美各大博物館。從14號窟只有壹尊倒下的菩薩殘像來看,我國古代雕塑家對人體的比例和結構掌握得非常準確,對衣服褶襇和飾物的寫實雕刻能力也是高超的。
山東地區當時是欠發達地區,石窟發掘規律有限。主要是濟南附近的壹些小窯洞,佛龕,比如千佛山,佛輝山。千佛崖有貞觀18 (644)銘文,但整體損毀嚴重。從僅存的造像中,仍能看出當時豐富、細致、優美的風格。
四川廣元、巴中、通江及川南邛崍、樂山、夾江等地分布著許多摩崖石刻。四川自秦漢以來就被稱為“天府之國”,佛教在這裏尤為興盛。全省有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20多處。據考證,廣元千佛崖最早的發掘是在唐代開元年間。雖然它的規模不大,但它是在陡峭的懸崖上雕刻的,形式復雜,人物眾多,包括近兩萬個大大小小的雕像。從雕塑風格來看,這些作品是研究唐代雕塑藝術變遷的良好材料。最引人註目的人物是樂山大佛的摩崖造像,比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高53米,現已被毀)高18米。雕刻始於713,完成於803年,耗時90年。樂山大佛是借整座山挖出來的,腳下是三江奔騰的激流,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像。如此巨大的雕像,比例勻稱,姿態萬千,身著袈裟,面部表情安詳平靜。大足石刻不僅以南宋時期的造像聞名,從晚唐到五代也有代表性。有些大足石刻的造像,唐末、五代、宋代交錯在壹處,難以分辨。其中以晚唐甘寧三年(896)的龕影最為精美,銘文清晰。除了三四百個佛教故事人物,亭臺樓閣,山川樹木,天上飛的藝妓,還有幾十個世俗的提供者。
唐朝末年,政權分裂。907年,黃巢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被其起義軍將領朱溫竊取,五代第壹王朝——侯亮在河南開封建立。然後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史稱“五代”。這還不是全部。幾乎與此同時,吳(揚州)、吳越(杭州)、楚(長沙)、福建(福州)、、後蜀(成都)、南唐(南京)、南漢(廣州)、北漢(太原)、南平(湖北)等十大割據勢力在世界範圍內出現混亂,成為這壹時期雕塑的藝術風格基本上繼承了晚唐的形式。從理論上講,錢樹和四川後蜀都應該有石窟造像,都曾建都。但由於歷史較短,很難明確認定它們各自獨立的存在形式。最容易直接得到的信息是來自敦煌莫高窟,上面明確標註為五代開鑿的28個洞窟。因為地處偏遠,大陸亂的時候,這裏沒有受到影響。但這壹時期的彩塑明顯表現出刻板、瑣碎、拘謹的跡象,遠不如盛唐時期的華麗。
傳統上,人們將與帝王有關的墓葬稱為“墓葬”。唐代皇帝的陵墓大多位於Xi安附近,多達18處。唐朝的陵墓格局比較固定,石像立在兩城城墻之間。唐代帝都以山為陵主體,陵前有動物或人物。比如昭陵前有14雕像,是唐太宗俘獲的外國俘虜,象征其他地方小國的臣服;墓前有石虎和石犀,體型巨大,造型古樸雄渾。這壹時期最著名的雕塑藝術是“昭陵六馬”,它是為了紀念李世民在建國戰爭中做出巨大貢獻的六匹戰馬而制作的六幅浮雕。當時,唐太宗生活的著名畫家嚴由雕塑家在石頭上雕刻圖形。據說太宗稱贊的字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寫的,可見其價值之高。這六匹神奇的戰馬都有自己的名字:Teller,Qing,Shivachi,Sa Lou Zi,Quan Mao?,白蹄黑。可悲可嘆的是還有紫露和拳毛?兩幅浮雕於1914年被軍閥賣到國外,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這六匹馬的浮雕作品顯示了唐代動物雕塑的成熟,使浮雕藝術進入了輝煌的地位。唐代的動物繪畫大師很多,如曹巴、韓幹等,都是畫馬的大師,《昭陵六馬》的創作甚至比他們還要早。
甘陵是高宗皇帝李治和武則天的墓地。陵墓中有許多石雕,包括獅子、人物、戰馬、朱雀、華表等。有幾百個,都是堅硬的石雕,反映了當時沒有留下名字的雕塑家們無窮的才華。在石像中,文武侍衛的雕塑也很突出,姿態穩重,端正莊重,但面部表情各不相同。在甘陵的門上,有多達60尊使臣雕像。可悲的是,所有形象生動逼真,表情各異的人頭,都被外國盜墓賊砍掉了,真是令人心痛!
此外,順陵、唐睿宗橋陵、宮鈴、定陵等皇家墓葬中也有大量石雕作品。總的來說,初唐的文風比較樸實,昭陵六將傾向於寫實,普遍去精。
從隨葬品中也可以看出唐代的雕塑藝術。當時的政府機構對墓葬的石雕和明器的制作設立了專門的管理部門,稱為“貞觀部”。這壹時期,明雕塑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題材極其廣泛,以人物和動物為最多。女俑的造型特點符合當時流行的審美趣味,就像當時仕女畫中表現的形象是肥胖豐滿、舉止端莊、衣著華麗的美麗。唐代婦女騎馬外出也是壹種時尚,頻繁出現在當時的繪畫、雕塑和工藝裝飾品中。由於唐代對外文化交流相對發達,許多外商來華經商或生活,表現在明代船只的雕塑上,如“胡人舞”、“西域奴隸”、“騎馬商人”,甚至還有非洲黑人的形象。唐代墓葬中常用的真石塑像,多為三彩陶制。它的形象是強大的,類似於國王石在佛教寺廟,它有鮮明的形象特征。在唐朝時期,世界上充滿了歌舞,Xi遊的歌舞在皇室和民間廣為流傳。因此,唐代墓葬中出現了大量跳舞的Xi遊俑,動作誇張,表情豐富,在人物塑造上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這些明器雕塑不僅為研究中國古代戲劇、音樂等藝術領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為研究當時的服飾提供了直接的證據。唐代以河南洛陽為東京,周邊盛產陶瓷。明器雕塑以陶三彩為主。三彩是壹種特殊的陶器,燒制溫度低,土壤可塑性好。釉的主要成分是鉛,鐵、銅、錳等氧化金屬作為著色劑。這種色彩變化豐富的低溫釉非常適合制作藝術品,容易流動的釉面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從唐代開始,瓷器基本上占據了主要的使用材料,石雕、木雕或銅鑄已經很少見到了。
在唐代隨葬品中,動物雕塑也是壹個重要的類別。其中以馬和駱駝最為常見,是交通、運輸、戰爭和旅行的主要工具。因為當時農牧業比較發達,所以養豬人壹直糾纏飼養的動物也被做成微型雕塑,雞、狗、豬、牛、羊,就像墓主人生前的環境壹樣。
建築構件裝飾雕塑也是隋唐五代十國藝術的壹個重要分支。雖然唐代的帝王宮殿也是花了很大力氣修建的,比如著名的大明宮,但這壹時期磚、瓦等建築構件上的裝飾浮雕卻比秦漢時期遜色不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壹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建築中大量使用了彩繪裝飾。唐代宏偉的宮殿早已消失,而其他類型的建築,如橋梁和塔樓,則極為罕見。它們上面的裝飾浮雕似乎沒什麽可推薦的,大多是龍、纏花之類的圖案和裝飾。
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芝能夠聲名遠播,實在是壹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同樣,這也是因為他的繪畫能力也是高超的。他曾經和吳道子是畫友,後來覺得繪畫打不過吳道子,於是轉向雕塑,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相傳他首創了千手千眼佛像,而流傳到宋代的《雕刻技法》是中國獨壹無二的雕刻理論著作,也源於楊惠芝。可惜現在看不到他的作品原作了。在他之前,還有壹位雕塑家,名叫韓,是初唐時期的“相士”,為宮廷造像工作服務。有些雕塑史家把隋代的李春列為雕塑家,似乎有些牽強。李春是著名的“趙州橋”的設計者和主持人,橋上的建築裝飾未必出自李春之手,所以把他列為橋梁設計師更為合適。
唐朝衰落後,從十世紀到十三世紀,中國經歷了宋遼金的歷史階段。雕塑藝術有了與前代不同的風格,也產生了壹些較有影響的作品,變得更加生活化、世俗化,創作手法寫實,材料運用更加廣泛,制作手法也有所改進。但總的來說,它在整個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地位不如漢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