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昆明的燈籠藝術有什麽特點?

昆明的燈籠藝術有什麽特點?

昆明花燈流行於昆明郊區的東莊、大樹營、小壩、小菜園、大廠村、小廠村、查傑等地,以及官渡區、西山區、呈貢縣、晉寧縣、安寧縣、宜良縣等地。

昆明燈會早期的表演是與火結合在壹起的,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由燈會組織。演出前會舉行迎接燈神的儀式,管事會到處發燈貼。表演隊由寫有“太平燈”字樣的燈籠和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的各色燈籠帶領。

過了山和武文樂隊,獅子燈籠龍隊,武術雜技隊,高蹺,旱船,跑驢,秧鼓,霸王鞭,劇中人物沿途表演,向接到燈柱的人表示祝賀。這種表演形式也叫“和燈”。因為是邊走邊表演,群眾也稱之為“過街燈”。

清朝光年間,昆明有壹場燈展。壹些人表演了《鄉下的姻親》、《為盲人看燈》、《釣魚》和《朱買臣與妻子離婚》等劇目,還有《棗枝》、《金線》、《倒漿》等小調。由於表演內容的不斷豐富,表演形式也發展到了在廣場上唱歌來滿足群眾。

清朝光緒年間,農村建立了燈會、燈班、燈棚等業余唱燈組織。有些燈會不僅在春節期間演出,還被邀請到鄰村表演或教授戲曲。李本忠、範永壽、李永年等燈會老師和歌手的出現,進壹步推廣了昆明節。

李本忠是燈籠藝術的多面手。他精通生、丹、潔、醜,精通彈、唱。他是花燈世家,有四個兒子,都是教花燈技藝的,各有特長。大兒子芮慶功是演員,二兒子舒慶功是小醜,三兒子懷慶功是學生,丹同時彈琴,四兒子混角。壹家人經常同臺演出,默契十足,得心應手。尤其是在《農村城市公婆》中,父子合作充滿了樂趣。

李本忠的後人有村的楊,姜維村的許和蒲尚義,新醋村的李和松花鋪的李克興,他們都已去世,但他們都有自己的後代,壹代又壹代地為呈貢燈會事業作出貢獻。

範永壽是昆明人。他從小就受到村燈班的影響。後加入明家燈班,師從老藝術家陳鼎。他既是工人又是學生。範永壽天生壹副好嗓子,音色甜美,唱腔清亮。他善於模仿各種婦女的生活言行,融於花燈表演藝術之中,如《釣魚》中的吳飛霞、《灌缸》中的王大娘、《勸賭》中的胡鬥之妻等,人物各異,生動婉約,深受觀眾喜愛。

後來,在陳定、、李湘雲、範永壽的主持下,明的落地燈班陣容齊整,演出活躍,吸引了各省市政要、名人前來觀看,給予了高度評價。這種燈類的著名演員經常被邀請到鄰近的縣區進行宣講和演出。範永壽被請到官渡區上莊、崗頭。西山區普吉、沙朗等地教燈光通信。

隨後,應雲南省燈劇團的邀請,範永壽、李湘雲口述並演唱了《打魚》、《打棗》、《媒婆車》、《販行》等8首昆明節傳統劇目,以及《打棗棒》等28首傳統曲調,分別由趙胤、楊芳校對並錄音,並入選《雲南傳統元宵劇目》。他為昆明燈會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永年小時候熱愛燈籠藝術。藝術家們看到他很聰明,喜歡教他。13歲的她在花燈劇《小肥羊》中飾演牧羊女,以唱功和寫實贏得了觀眾的壹致好評。從那以後,她經常和燈籠班壹起演出。他壹直虛心好學。在學習丹丹身材和唱功的同時,他還常年學習胡琴和秦越等樂器。

李永年向老藝術家求教時喜歡刨根問底。他還從京劇梅、程的唱腔中得到啟發,從急、重、結、韻等方面雕刻花燈,為花燈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李永年的表演真實自然。抗戰初期參加農民救亡燈劇團,因在張小二《參軍》中扮演小翠花壹角而獲得好評。他的歌聲嘹亮,在鄉下的草臺班子上表演能傳幾裏。他的苦情委婉含蓄,真摯真摯,以情動人。因其道情唱功極佳,觀眾稱其為道情先生。

這些傑出的藝術家為昆明花燈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12,查傑東嶽廟組成花燈班,在金碧娛樂公園的露天劇場,即昆華醫院演出。1924年,昆明明家燈班應邀到五華山為唐任雲南巡撫演出,昆明燈會進入省會演出的開端。但後來因為戰亂,燈會被迫解散,燈會表演又完全是業余性質的,燈會藝人仍然回到鄉下或茶館進行季節性表演或清唱劇。

1945之後,昆明壹大批有成就、有影響的花燈藝人組成了各種形式的專業和半專業花燈俱樂部,進入昆明等城市的壹些小劇場進行常年營業演出。除了表演傳統劇目《花燈》之外,大量大型劇目,如《柳銀記》、《秦香蓮》、《李三娘》、《八仙圖》、《河南四地》、《明珠塔》、《蓮臺戲》等,以及《三母教子》、《蘇三七節》、《斷橋會》等折子戲,都是從雲南戲曲乃至京劇的劇目中移植過來的。

1946之後,昆明的花燈藝人先後在青雲、華豐、昆明、泰華春、聚盛、泰和等地的彩排茶室演出。為了維持營業,增加演出場次,移植了壹些曲藝歌本和雲南戲曲劇目,如《河南四面》、《白帆》、《蟒蛇》、《淮陰》、《金鐘罩》、《秦香蓮》等。、以及雲南戲藝人參與演出,將部分雲南戲聲部帶入演唱,被稱為“輕夾戲”。

花燈戲的演出,促進了花燈表演的戲劇、聲腔、服裝、伴奏的發展。

1949,青雲街成立了全省第壹家專門唱花燈的青雲劇場,部分專業花燈班現場唱花燈。這些團隊有聚有散,由少數藝人組織,沒有專門的團隊名稱。

在劇場演唱需要很長時間,熊組織的花燈班對盤龍區的花燈活動影響很大。他們移植了很多滇劇的劇目,比如《河南四顧》、《貍貓換太子》。然後在長春路的東部建了壹個唱花燈的茶館,馬雲順組織的花燈班就在茶館裏唱,對盤龍區的花燈活動也有壹定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組織了散居在昆明的花燈藝人,並於1950成立了昆明花燈工作者協會。1951年初,在博愛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集體所有制的民間專業劇團——昆明人民花燈劇團。燈會的會址設在文廟。青年團成立後,招收了第壹批青年女學員,結束了花燈壹直扮演女扮男裝的歷史。

在新文藝工作者的參與下,編創改編了《十大姐姐》、《大茶山》、《三探親》等壹批傳統花燈舞劇。當時《三探親》在文廟第壹劇場連續80多場座無虛席,轟動壹時。

1958年7月,第壹個國有專業花燈表演團體——昆明花燈劇團成立。多年來,由於政府的重視,昆明的彩燈藝術穩步發展,成為城鄉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出現了袁留安、王玉霞唱花燈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演員,並成為電臺經常播放的保留節目,錄制成磁帶廣為傳播。劉源安的唱腔還被中國戲曲學院制作成卡帶,編入《中國藝術家表演選》。

與此同時,鄧氏美蓉的花燈也日趨成熟。20世紀50年代,流傳於全國各地的鄧氏美蓉民歌《流水》,被譽為東方小夜曲,使鄧氏美蓉聞名於世。

鄧氏美蓉花燈在雲南花燈的各個分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受白族、彜族音樂和漢族民歌的影響,鄧氏美蓉花燈有許多獨特的民間曲調,如鄧氏美蓉山區民歌《十大姐姐》。

與其他地方的燈籠壹樣,廣場燈會是鄧氏美蓉鄉鎮元宵節的傳統表演形式。壹般在廣場街頭表演,分為小唱和大唱兩類。

小唱,也叫小場,是各種花燈舞和小唱的總稱。演出時間短,唱段沒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經常在大唱節目的間隙演出。小唱腔用的曲調叫小調,很豐富。十大姐姐,繡花麻袋,雙花摘,采茶拜年,經常唱。小調也是唱腔的基礎。

大唱有花鼓和折子兩種。古畫的故事很簡單,主要是通過人物的歌舞來表現。鳳陽古畫、程門古畫等十余個節目。

折子有比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但是歌舞元素很強,表演時間壹般比小唱花鼓長很多。壹般現場兩三個人,主題很貼近現實生活。服裝、道具、妝容都很簡單,充滿生活氣息。

早期的鄧氏美蓉花燈長期以民間社火活動的形式存在,到20世紀50年代才逐漸走上舞臺,發展成為壹門較為成熟的藝術..

自1956以來,鄧氏美蓉燈劇團創作並演出了壹批具有壹定藝術水平的劇目。如反映彜族民族英雄李的歷史劇《彜漢之戀》,中小型現代花燈劇《虹與人》,移植劇、升官等。極大地促進了鄧氏美蓉花燈藝術的發展。

鄧氏美蓉有句諺語:“十個鄧氏美蓉人,九個會唱花燈。”雖然花燈已經走上了舞臺,但鄧氏美蓉花燈的根仍然深深紮根於民間。唱燈活動幾乎遍布鄧氏美蓉城鄉,以人口集中的壩區、西南部的米脂和南部山區的牛街為主要流行區域。

就米脂鄉而言,在縣城以南20公裏左右,每年正月十五舉行傳統的米脂燈會。到那時,將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四五千個演員,四十多種花樣在龍達上演。米脂燈會的盛況體現了鄧氏美蓉燈會的娛樂性和群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