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世博會後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有多大?

世博會後中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有多大?

魏孫廣祥上海世博會已經閉幕壹個多月了,本屆世博會參觀人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7300萬人次,使中國旅遊業的發展邁上了壹個新臺階。縱觀世博會的歷史,世博會成功舉辦後的後世博效應將在舉辦國和舉辦地持續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其社會效益也在向縱深發展。因此,研究和探討後世博效應對中國旅遊業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後世博時代的旅遊潛力在上海世博會期間,中國的遊客數量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這次世博會對中國有著持久而深遠的影響。那麽,世博會對中國旅遊業的推動作用正在逐步顯現。1.旅遊經濟效益據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介紹,世博旅遊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預計將超過800億元。據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院長陳新康介紹,上海世博會的增量消費為468.64億元,產出影響為794.77億元,其經濟效益是北京奧運會的3.49倍。除了旅遊業的直接收入,世博園區的開發利用帶來的效益也將達到數千億元。可見,上海世博會給上海乃至全國帶來的後續經濟效益,壹時難以估量。對於舉辦上海世博會的意義,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專職副主任鐘燕群曾表示,“世博會的舉辦將促進環境和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促進企業發展空間和技術的升級,促進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的優化。更重要的是,2010上海世博會將對整個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產生巨大的潛在推動作用,這種積極影響將持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2.旅遊品牌效應世博會不僅是每個時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類智慧的壹次大聚會,也是主辦國向世界全面展示其社會、經濟、文化成就和發展前景的最佳機會。它是強大國力的象征,也是國際地位提升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表示:“近年來,中國的GDP增長非常快。相對於迅速增長的物質實力,對軟實力上升的需求更加明顯和迫切。通過舉辦國際標誌性活動來標誌壹個國家國際地位的上升,我們可以尋求進壹步的國際尊重。上海世博會是北京奧運會後中國提升國際形象、提高軟實力的絕佳機會。”2010上海世博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中國旅遊業快速走向世界,進壹步塑造了中國旅遊業的國際品牌,使中國旅遊產品和服務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提高了中國旅遊業在國內外的競爭力和知名度,展示了中國旅遊品牌的魅力。3.旅遊輻射效應“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本屆世博會的主題,彰顯了人類對城市生活的美好期待。中國政府以上海世博會為契機,完善了杭州灣大橋、高速公路網、滬杭、京滬高鐵等長三角綜合交通網絡。長三角城市群初步實現了3小時經濟圈,城市之間的交流更加便利,從而為產業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了長三角城市群的崛起,使其成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壹。在後世博時期,它將更有效地促進上海和長三角城市群的持續健康發展。由於世博會加速了上海與長三角地區交通網絡的建立和完善,長三角龍頭城市上海與長三角城市群的聯系更加緊密,便捷的網絡化現代交通設施促進了上海旅遊業的發展,並進壹步輻射到長三角旅遊度假區乃至全國著名旅遊景區,發揮了強大的旅遊輻射效應。據統計,上海世博會7300多萬遊客中,約有35%的人繼續遊覽中國長三角等旅遊景點,極大地促進了上海及中國周邊地區的旅遊經濟。據中國旅遊研究院初步測算,世博會創造的800多億元直接旅遊收入,對長三角地區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尤為明顯。世博會期間,周邊主要城市遊客數量和收入呈現高增長態勢,也帶動了公路、鐵路、航空客運量、住宿、餐飲業等旅遊相關產業增速超過20%。根據以上分析,世博會對旅遊業的拉動作用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聯動明顯,不僅對上海,而且對全國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從各國歷屆世博會舉辦城市的發展經驗來看,上海世博會帶來的效應更大程度上體現在後續的發展和影響上,後續世博會的“黃金效應”不可估量。因此,如何抓住機遇,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國形象和上海影響力,是其未來成功發展的關鍵。後世博旅遊可持續發展戰略。合理開發旅遊產品,進壹步優化產品結構。上海世博會作為世界性的盛會,留下了價值無限的旅遊產品。比如有形的場館和服務設施,無形的服務和文化。這些旅遊產品將成為新的起點,為中國旅遊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應充分發揮這些旅遊產品的作用,進壹步發揮後世博效應,進行科學研究和探索,實現科學管理和規劃。第壹,充分發揮永久場館的作用。將這些保留場館與長三角地區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相結合,並納入旅遊項目,豐富具有地域特色的旅遊產品,完善旅遊產品結構,滿足遊客休閑娛樂需求,實現場館的合理利用,使永久保留場館成為上海新的旅遊地標。如世博軸,單體建築面積最大,總造價30億元,可進壹步發展商業、餐飲、娛樂、會展等服務,是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壹。第二,積極推動貿易、會展和旅遊的發展。上海作為世博會的主辦城市,在世博會後的貿易、會展、旅遊發展中占據有利地位。特別是上海這個大都市的發展重點是現代服務業,商務會展旅遊業是新興現代服務業的代表。舉辦各種貿易、展覽和旅遊活動是推動上海各行業發展的“助推器”。雖然上海世博會期間貿易、會展、旅遊的影響力略有減弱,但後世博時代中國貿易、會展、旅遊的發展和壯大,將借助世博會的強勁東風,展現其獨特魅力。再次,抓住時機推出觀光遊、文化探索遊、低碳生態遊,不斷完善各種特色旅遊項目,達到創新旅遊產品、增加旅遊產品的目的。上海世博會為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壹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國作為繼世博會之後的旅遊目的地國,應充分利用世博會重塑中國整體旅遊形象的作用,向國內外遊客推出高附加值的旅遊產品,以吸引更多的遊客。第四,加強國際旅遊合作,積極開拓國際旅遊市場。中國旅遊業應抓住這壹有利時機,及時優化旅遊資源配置,整合旅遊資源,從多角度、多領域展示中國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在自然文化觀光、民俗風情、休閑度假、特色旅遊等方面的風采,提升中國旅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使中國旅遊業躋身世界旅遊強國之列,確保世博會後中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2.加強區域旅遊合作,形成後世博旅遊經濟圈。上海世博會為區域旅遊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長三角地區旅遊業應攜手打造以世博園區為核心的區域旅遊圈,推出具有“後世博”特色的旅遊線路,確立以上海為核心、周邊城市為主線的發展思路,發揮上海對周邊地區旅遊業的輻射作用。同時,長三角乃至全國各級政府應積極建設相應的適合旅遊業發展的配套項目,充分吸納上海的“輻射效應”,促進長三角及國內其他地區旅遊圈的形成。3.提高旅遊業整體素質,狠抓服務質量。旅遊業的相關管理者和組織者應充分利用上海世博會的杠桿,培育中國旅遊業的健康形象,提升中國旅遊業的整體素質,為中國後世博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中國旅遊業應以世博會為動力,推動國際旅遊推廣的正規化和專業化。根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倡導低碳生活的現代旅遊理念,在旅遊企業和景區推行低碳生活管理體系認證制度,提升中國旅遊業形象。4.世博會旅遊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後,旅遊信息系統壹般應包括旅遊產品信息、旅遊交通信息、餐飲信息、住宿信息、娛樂和購物信息。我國旅遊業應建立和完善旅遊信息網絡,按照統壹的標準有選擇地收集、提供、分析、發布和傳播上述信息,並通過地理信息系統輸出旅遊信息,不僅可以通過互聯網幫助潛在遊客,還可以通過城市和旅遊區的旅遊信息服務中心以及在賓館、飯店設立的信息咨詢系統為遊客提供幫助,以激發潛在旅遊消費者的旅遊動機。在國外市場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旅遊興趣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國內市場也要細分成不同的地域特點和人群。通過建立完善的世博旅遊信息系統,改善旅遊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提高市場透明度。5.加強旅遊業法制建設,規範旅遊市場。在後世博時期,應根據我國旅遊業發展措施,結合旅遊業發展情況,吸收國際先進管理經驗,修訂壹些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及時制定壹些空白地區的政策法規,盡快完善旅遊行業管理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旅遊法律法規體系,規範旅遊市場秩序。綜上所述,後世博旅遊經濟效應的發揮是壹個相對漫長的過程。(作者單位:上海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