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什麽是職業轉型?
很多人把轉型誤認為簡單的換個工作。其實轉型和跳槽很不壹樣。跳槽通常是指換壹個公司,但涉及到行業、崗位、企業性質,大部分情況是不變的。比如妳做HR,從外企換到互聯網公司做HR只是需要適應行業和企業,崗位並沒有改變。
職業轉型是指有壹定職場經驗的人在面對未來發展規劃時所做出的方向性調整和轉變。職業轉型通常涉及以下變化:行業變化(例如從金融行業到教育行業)、崗位變化(例如從人力資源到市場營銷)、甲乙雙方變化、職業模式變化(例如離開體制開始自由職業)。壹般來說,轉型至少會涉及以上兩種變化。
二、什麽樣的人適合轉型?
如果壹個人被行業、部門、職位、收入等表面職業吸引,想轉行,那麽他的選擇在壹樓。
金字塔的中間層是能力、動機和價值觀。如果壹個人思考到了這個層面,那麽他關註的重點就不再是表面的魅力,而是從自身的能力優勢和長期的價值交換來進行職業決策。他會想“我擅長什麽?這個行業未來2-3年的趨勢是什麽?我想在這家公司實現什麽價值?”等等。
金字塔的底層是我們每個人對生活的追求,對世界的看法,滿足了壹個人的存在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壹個人做決定的時候,是被“我到底想要壹個什麽樣的人?”為什麽它對我如此重要?“那時,我們到達了這層樓。
如果壹個人的職業動機停留在金字塔的上壹級(第壹級),比如想要更高的職位和更好的收入,此時的轉型就要謹慎。因為轉型通常需要面對很多不確定性,收入和回報沒有那麽快,轉型成功通常需要2-3年左右。如果職業動機達到了中級(第二級),這個時候可以考慮嘗試轉型,開始思考轉型的路徑,比如擴大自己的圈子,開始在外面行動。如果職業動機達到最低級(第三級),就是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麽樣的人,追求什麽樣的人的好時機。
三、如何探索轉型的方向?
可以用“新精英”的“職業四觀”從四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索和嘗試。
所謂四看,就是擡頭,向內看,左右看,向外看。用職業四觀掃描審視,有助於壹個想轉型的人從現狀出發,對各種可能性進行充分盤點,盡量避免遺漏。
往上看:指在企業中往更高的層次和職位上走。比如從專員到主管,從主管到經理,從經理到總監。
向內看:指在原有領域深入精耕細作,成為專家型人才。比如從綜合HRBP到組織發展專家、培訓專家、招聘專家等等。
左右看:指不同位置的變化。比如從人力資源到營銷,從產品到運營。
向外看:指跳出原來的職業發展。比如斜杠青年。
用“職業四觀”掃描時,可以參考四個步驟:
第65438步+0:向上看+向內看。從這兩個方向提煉轉型的方案有哪些?
第二步:左右看看+往外看。從這兩個方向來拓展職業轉型的選項?
第三步:補缺+篩選。瀏覽所有選項,檢查漏洞,填補空白,刪除明顯不可靠的選項。
第四步:確定+計劃。篩選出最終選項,並列出後續調查的行動計劃。
四、如何打破局面,采取行動,找到轉型的起點?
這裏分享壹個方法,叫對標法。對標法是指研究我們想要成為的榜樣,分析他的優勢、發展路徑和突破點,尋找提升自我認知的方法,從而逐步找到下壹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收集和整理目標人物的信息。
首先是基本信息。行業、職位、職稱、年齡、家庭背景等基本信息。
二是教育經歷。
第三是職業經歷。標桿人物從業以來的所有經歷,尤其是壹些關鍵的職業經歷。
第四是優勢圈。標桿人物發展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的職業轉折點?是什麽優勢讓這種轉折發生?他的價值觀和驅動力是什麽?他所在的子行業發展軌跡如何?
第五是職業道路。妳從標桿數字中學到了什麽?妳獲得了哪些職業發展的新知識?
動詞 (verb的縮寫)如何確定轉型的最佳時機?
在這裏,我們可以用六個問題來評估轉型的準備情況。
時間。指的是壹個人給自己改造的時間有多長。在這個問題上,人們通常過於樂觀。轉型壹般需要2-3年。
能量。指的是壹個人能投入多少精力去改造。
體驗。指的是壹個人對自己想轉行的領域了解多少。
技能。指壹個人對轉型目標職業的技能準備。
錢。指壹個人有多少轉化儲備。包括壹段時間內失去穩定收入的可能性,需要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等等。
網絡。指的是誰能在壹個人的蛻變過程中支持他。
以上六個要素可以幫助我們對轉型準備情況進行系統盤點。但是過渡準備是壹個相對的概念。每個人的情況不壹樣,有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也因人而異。
很多時候,當我們說“我要轉型,我要轉行”的時候,也許轉型/轉行只是壹種路徑或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問轉型的原因,可能有人會說:現在的行業發展前景不好,現在的領導不好,工作氛圍和環境不好,沒有成長發展的空間,同事關系不好,工作生活不平衡。有時候可能是定位、適應、發展、平衡的問題...只有對問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為什麽這麽重要,才能真正找到職業問題的“羊毛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