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北-桂東元古宙-早古生代裂陷重晶石成礦帶
元古代廣西有多次裂谷活動。中元古代桂北發育鮑斯群的優勢地槽,新元古代早期桂北的儋州群,早震旦世桂北的長安組、福祿組、南沱組,晚震旦世桂東的鷹陽關組,桂北的泥質巖、矽質巖,桂東的板巖夾白雲巖、英安巖。寒武系分為清溪組和卞喜組,主要由陸源碎屑濁積巖夾矽質巖組成。
該區形成的礦床有錫礦床(五處、壹穴、九毛等。)形成於桂北中元古代,鐵礦床(鷹陽關和三江)形成於新元古代陸內盆地兩側,重晶石礦床(王力和半壁)形成於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釩礦(羅城淮群)和鎢礦(牛塘界)形成於早寒武世,秦家銅錫鐵礦形成於中晚寒武世。
因此,本區元古代以鐵錫礦化為特征,但礦化較弱。錫礦不形成真正的礦體,主要作為後期錫礦化的礦源層產出,鐵礦床規模可達中大型。寒武紀有較強的成礦作用,包括鎢、釩、銅、錫和重晶石,其中白鎢礦和釩礦化仍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2.桂東南早古生代裂谷型鉛鋅銅鎢多金屬成礦帶。
本區主要指早古生代的欽州海槽,即靈山-藤縣斷裂帶和博白-岑溪斷裂帶之間的區域,是加裏東期大瑤山邊緣海的壹部分。該區寒武紀-誌留紀地層為連續沈積,存在多期海底火山活動(楊斌等,2000a)。沈積環境以淺陸架-次深海相為主,只有岑溪地區為次深海相、深海相-沿海淺海相。該區礦床有奧陶系的鉛鋅鐵礦(地下水)和銅銀多金屬礦(雞籠頂),中、上奧陶統和下誌留統的鎢鉬礦(油麻坡、劉蘇、大嶺、平塘),下誌留統的鉛鋅礦(佛子沖、陶冬)。因此,本區以鉛鋅銅鎢多金屬成礦為特征,其中鉛鋅規模較大,可達大型。鎢礦可達中等規模,並有壹些鎢(鉬)礦點,可作為後期鎢(鉬)成礦的礦源層,為該區尋找熱液沈積型鎢(鉬)礦床提供了新的信息。可以說,廣西早古生代中晚期的大部分多金屬成礦作用都發生在該區。
三。桂中-桂北泥盆紀走滑斷陷鉛鋅重晶石硫鐵礦成礦帶
這壹地區包括廣西北部環江-融安至江南古陸南緣大瑤山古陸西部的來賓、武宣、象州壹帶。屬湘桂泥盆紀沈積盆地,是泥盆紀開始的板內拉張和斷裂運動的結果,同時受區域性龍勝-冷水江同沈積斷裂帶控制(王健等,1998;李文燕等人,1991)。上古生界,尤其是泥盆系,在本區廣泛分布。其沈積環境主要為碳酸鹽臺地相區的局限臺地、半局限臺地和開闊臺地相帶,以及海岸碎屑巖相區的礁(灘)相帶和臺地盆地相帶、潮坪相帶。該區熱液沈積礦床主要為泥盆系時期形成的鉛鋅重晶石黃鐵礦(武宣樂美、彭村、古力、蟠龍、九崖)和桂中泥盆系中、晚泥盆世重晶石礦(來賓古潭、象州潘村),桂北泥盆系中、晚泥盆世鉛鋅黃鐵礦(泗頂)、鉛鋅黃鐵礦(北山),其次為泥盆系保安鉛礦。此外,大瑤山古陸西南側的桂平錫礦坑、鳳凰嶺、慶豐鉛鋅礦和鬼母錳礦也可能屬於成礦帶的南延部分。該區成礦明顯受龍勝-冷水江同沈積斷裂帶及其派生斷裂控制,由於侵位機制不同,導致早、中、晚泥盆世層狀礦物和部分早、中泥盆世脈狀礦物的形成。該區是廣西重要的鉛鋅重晶石硫鐵礦成礦帶,仍有很大的找礦前景。
4.桂北(丹池)晚古生代裂谷型錳錫多金屬成礦帶
該地區通常被稱為丹池成礦帶。丹池盆地是右江裂谷盆地的次級盆地,是壹個明顯受紫雲-丹池同沈積斷裂帶控制的拗拉槽,其南端達上林、武鳴、南寧。沈積環境為臺地海溝相帶和臺地海溝邊緣的礁相帶。晚古生代地層,尤其是泥盆系和石炭紀,在本區廣泛分布。礦床形成於泥盆紀至早石炭世,但主要形成於中、晚泥盆世,如長坡-銅坑、龍頭山、莫拉、北鄉和吳圩的錫多金屬礦床,以及依蘭和萬寶山的汞礦。此外,泥盆紀的大明山鎢礦和大豐釩礦形成了早石炭世的宜州龍頭、同德和新城李渺錳礦。因此,本區以晚古生代特別是中、晚泥盆世形成的錫、鉛、鋅、銅、銻、汞等多金屬礦床為特征,規模較大,常達大型、超大型。該帶是廣西最重要的錫多金屬成礦帶,找礦潛力巨大。
v .桂西南泥盆紀-早三疊世裂陷錳重晶石黃鐵礦鉛鋅成礦帶。
該區主要指桂西南的大新、靖西、天等地區,是廣西重要的錳礦成礦帶。它是右江裂谷盆地的壹個次級盆地,在構造上受廣南-阜寧-那坡斷裂帶控制,廣南-那坡斷裂帶也是壹個區域性同沈積斷裂帶。沈積環境主要為臺地-沖溝相帶,其次為潮下帶-半封閉盆地、開闊臺地相帶和淺陸棚相帶。本區分布有晚古生代地層和三疊系,尤其是泥盆系。本區礦產主要為形成於晚泥盆世五指山組或柳江組的錳礦床(夏磊、胡潤、胡塗),其次為下泥盆統依蘭組的華農重晶石-黃鐵礦礦床和中泥盆統長屯鉛鋅礦床。另外,東坪錳礦形成於本區早三疊世,但礦化較差,是次生錳礦的礦源層。
6.桂西北早-中三疊世裂谷金成礦帶。
該區主要指桂西北右江裂谷帶,也是廣義右江裂谷盆地中的壹個次級盆地。從泥盆紀中晚期開始,該區開始出現裂谷盆地,直至早、中三疊世。該區廣泛發育三疊系,而寒武系和泥盆系-二疊系地層分布在大型坳陷區的局部隆起區。右江裂谷帶廣泛分布的微細浸染型金礦多產於下、中三疊統。高龍、金牙、名山、羅樓、浪泉、那碧等金礦床均為熱液沈積礦床。即使是出現在巴度、龍川等局部隆起區的脈狀、透鏡狀金礦床,也可能屬於沿同沈積斷層派生的斷層上升充填的盆地深部循環熱水。它們與成礦熱水來源關系密切,但定位方式不同(陳大靖等,2003;謝等,2006)。因此,本區以中、早三疊世形成的微細浸染型金礦為特征,具有較大的找金前景,其次為晚古生代的熱液沈積型金礦,如馬雄、龍龍等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