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0-1957,通過反霸、減租、土改、合作化,糧食總產量達到65110000公斤,比解放時的4259萬公斤增長52.88%。1958後,由於指導失誤和自然災害嚴重,糧食總產量下降到4415萬斤。1962《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實施,調整了部分生產關系。到1965,總產量上升到81.3萬公斤。“文革”十年,產量大起大落。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林牧業迅速發展。到1989,糧食總產量65438+5200萬公斤,銷售8207萬公斤,占糧食總產量的53.64%;銷售食用油330.4萬公斤,占總產量的746.5438+06%;售出蠶繭47噸,橘子等水果2656噸,肉類7603噸,雞蛋1.925噸,牛奶1.295噸。它擁有8000多臺拖拉機和其他農業機械,功率為55800馬力。每畝耕地施用化肥77.06公斤。農業產值8900多萬元,是1965的1.7倍。1949的3.73倍。
1976年雜交水稻引進,1981年“兩段育秧”示範後,耕作制度更新,作物布局合理,糧食產量提高。從1984開始,水稻畝產超過500公斤,小麥200公斤,油菜148。1989年,農村人均糧食由1965公斤增加到570公斤。從1950開始造林,到1989,漢臺區累計造林51200畝,四面植樹875萬株。
1989年,農業總產值89013千元,比1978增長15.3%,其中農業5923萬元,占66.54%;畜牧業2087萬元,占比23.5%;森林副業736萬元,占8.2%;漁業654.38+0.55萬元,占比654.38+0.76%。農牧林漁業比1978分別增長11.6%、30.6%、78.3%、90.7%。漢臺區農村人均收入551元,比1978高出4.13倍。
2012年,漢臺區農林牧漁總產值24.87億元。糧食種植面積26.66萬畝,糧食產量10.35萬噸。油料種植面積94600畝,油料產量1.570噸,與201.1基本持平。蔬菜種植面積9.68萬畝,產量654.38+08.55萬噸。漢臺地區的祖先在5000年前就能制作石器、骨器、陶器、玉器和編織漁網。漢代在漢臺區設置鐵官,專事開采冶煉。城市裏有更多的鐵匠爐,生產武器,農具和工具。到清代,手工業已擴展到鑄銅、錫、鐵、棉紡、絲織、造紙、染色、制革、漆器、金銀首飾、釀酒、制糖、米粉加工、糕點、醬料、磚瓦石灰、竹木棕藤等。
辛亥革命後,官民進口了少量手動機器,如印刷機、縫紉機、織布機、制革、火柴、石版畫等生產設備和技術。1936後,包晗、柏寒高速公路相繼建成通車,交通逐漸便利。抗日戰爭爆發後,占領區的壹些工廠和文教單位內遷,新技術傳入,如修車、修表、錫器、機煙、五金、日化等。為了軍用和民用,縫紉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漢臺區還建有歐亞五金廠、“共和”鐵廠等小工業。漢臺區電廠1939建成後,促進了小型工業的發展,鐵廠、碾米廠等36戶用電。1949年,全區手工業和工業企業1591家,從業人員3530人,產值255.24億元(舊幣)。
解放後,從1953,手工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按行業成立合作社、組66個,從業人員2638人,年產值556萬元。國有經濟約占64%,集體經濟占22%,公私合營經濟占13%,民營經濟占1%。1958年,全區設立大小工廠149個,全民從業人員由1957年的8760人增加到14095人。重工業產值從1957年的377萬元增加到678萬元;輕工業產值由0957年的65438+2599萬元下降到1865438+1000萬元。到了70年代,內遷工廠逐漸建成,鐵路從漢臺區穿過,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傳入漢臺區,促進了漢臺區的工業發展。到1978,全區有水泥、化肥、日化、繅絲、服裝、橡膠、造紙、食品等工業企業276家。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商品經濟得到發展。產業結構日趨合理,門類逐漸齊全。
到1989,機械、建材、紡織是該地區的主要工業,有電子、化工、醫藥、食品、縫紉、皮革、造紙等30個工業大類,364家工業企業。從業人員56265438人,固定資產(原值)86442萬元,工業產值75863萬元,占全區社會總產值的70.24%,是11949的17倍。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全部職工勞動生產率為654.38+0.23萬元。其中,工業企業321人,從業人員26491人,固定資產21592萬元,工業總產值32419萬元,利稅34110000元,勞動生產率10700元。工業產品有400多種,三分之壹以上銷往全國。8大類50多種產品出口到歐美、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匯448萬美元。24種產品被評為省優質產品,20種產品獲省優秀新產品獎,14種產品獲國家和省行業評比第壹名。主要產品質量穩步提升85%,工業標準化覆蓋率達到95%以上。
2012年,漢臺區全部工業增加值4134萬元,比上年增長21.8%,其中企業增加值34.97億元,增長23.7%。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7家,工業總產值654.38+00.677億元,增長26.2%,其中漢臺區企業工業總產值654.38+00.05億元,增長26.3%。按照規定,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654.38+00.462億元,同比增長28.8%,其中漢臺區企業實現銷售產值98.55億元,同比增長29.6%。全年工業產銷率98.0%,比去年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漢臺區企業產銷率98.5%,比去年提高2.6個百分點。服務業、商貿流通業和新興產業是漢臺區的主導產業。北市50多個貨場、盛隆家具城、街樓蔬菜批發場、新時代建材批發場、陜南電子城相繼建成,為第壹產業和第二產業提供產品終端服務,對金融的貢獻率也在不斷提高。在此基礎上,漢臺區依托城市資源,以科技、房地產、文化娛樂、信息咨詢、中介、社區服務等新型服務業提升改造傳統服務業。以第三產業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占全區經濟總量的比重已超過45%,個體工商戶32765438戶,私營企業659戶,從業人員84972人。非公有制經濟提供的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的26.4%。
漢臺地區商業貿易的歷史記錄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漢水歸荊襄,棧道連秦永”,水陸交匯,形成東西南北四條商路。商品流傳到湖北、四川、甘肅、秦,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物資集散地。明初,漢臺區負責陜南茶葉的包裝和檢驗。到了清代,商品貿易量增加,長江沿岸的興隆街、南關、東關壹帶店鋪林立,商品在此儲運。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漢臺商會成立,各地商家毗鄰,成為陜西僅次於xi安的第二個商業城市。
民國時期商業門類逐漸齊全,包括銀行、糧店、糧店、百貨、雜貨、藥店、服裝、旅館、餐飲、服務等行業。傳統出口商品有糧食、棉花、藥材、生漆、桐油、木耳、土布、彩紙、毛皮等。,以及進口的商品百貨、五金、瓷器、綢緞、鹽、糖等。,逐年增加。抗日戰爭時期,商人湧入淪陷區,商業趨於繁榮。33年(1944)商業同業公會44個,會員1573人。抗戰勝利後,物價暴跌,23%的店鋪倒閉。民國37年(1948),漢臺區有1691商人,從業人員4082人。由於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和購買力下降,商店被排除在外。
解放後,人民政府支持商業的發展。1950年漢臺區商品零售額546萬元。65438年至0952年,國營商業動員糧食、棉紗、棉布投入市場,起到了穩定物價、穩定人心的作用。國營商業堅持“發展經濟,保證供應”的方針和“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的社會主義方向,其聲譽與日俱增。從65438年到0956年,完成了對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相繼建立了區供銷社和區商業局,分別管理農村和城市商業,各種購銷業務迅速發展。1959後,國營商業積極組織購銷,合理分配商品,基本保證區域供應。“文革”期間,供銷社與商業局合並,集中地區貿易封閉,流通受阻,市場蕭條。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國有商業的主導地位得到加強,集體商業得到積極發展,個體商業也有所發展,區域性市場活躍起來。1979年商業門店511家,從業人員5649人。其中,全國門店171家,3585人;222個集體,642人;93個個體住戶。漢臺區商品零售總額1.01.78萬元。65438年至0985年,供銷社恢復集體性質,國營商業深化改革,個體商店租賃承包,個體商業迅速發展,購銷兩旺,區域市場繁榮。1989漢臺區商業門店6333家,從業人員29669人,其中國有門店219家,從業人員5936人;集體1423,16113;個人4691,7620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6963萬元。門店、人員、銷售額分別是1979的8.93倍、4.75倍、4.61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扣除農民對非農業居民的零售額5726萬元,其中國有商業為21,596,5438+0,000元,占52.35%;集體14091萬元,占比34.17%;個人5555萬元,占比65.438+03.47%。此外,還有61糧油購銷網點,1989銷售糧食4747萬公斤,食用油97.37公斤。
2012年,漢臺區規模以上貿易企業92家,其中批發零售企業53家。到2012年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617億元,增長17.3%。其中,批發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9億元,同比增長19.2%,零售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5916.8%,住宿和餐飲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7億元,同比增長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