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陜西歷代帝王的陵墓已被發掘,包括馮太後墓、司馬金龍墓、戴帆墓、趙武靈墓和李玉妹墓。
北魏時期,帝王的陵墓大多葬在山西。
北魏和明元帝拓跋寺420-423金陵山西大同明元趙愛皇後堯明米源皇後杜氏。
北魏皇帝陶,公元424-452年,大同皇後,晉金陵人,進貢賀皇後。
拓跋君,文成帝,北魏,453-465,施立,文成元皇後,大同,金陵。
北魏獻帝文擴弘466-471年金陵晉大同獻之。
1,馮太後墓:
在大同以北25公裏的群山中,永古嶺和孝文帝壽陵的徐工宮之間,有壹座西臨飲馬河(雨荷)、東臨長城、北臨溝壑丘陵、南臨大同盆地的高山——西寺兒梁山。山南矗立著壹座高大的土堆,俗稱齊帝墓。根據朱、的記載和考古資料,西寺梁山古稱方山,北魏中原之戰,太祖道第五帝拓跋圭曾在此安營紮寨。文成文明女王馮長眠於墓。
馮(公元439-490)是北魏建都平城後的第四代皇帝拓跋君的皇後。她是拓跋宏皇帝(拓跋宏的生母是李貴人)的母親,是孝文帝拓跋宏的祖母,是我國封建社會早期壹位有成就的女政治家。
永固陵始建於太和五年(公元481),歷時八年。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死後葬於此。整個陵墓建在山頂的玄武巖上,現在的土堆高22.87米。它是圓的。墓底呈方形,南北長117m,東西寬124m。陵墓坐北朝南,建在土堆的中央。它是壹座磚制多室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和主室組成。隧道前後有兩個大石門。主室近似正方形,南北長6.4米,東西寬6.83米。墓頂四角尖,高7.8米。整個墓葬形制規整,規模宏大,是南北朝時期發掘的規模最大的墓葬之壹。墓的形制和裝飾簡單,但也顯示了當時高超的建築和雕塑藝術。兩座石門的門框和拱門上的石雕雕刻精細,線條流暢,技法嫻熟。特別是門拱上的高浮雕,捧著圓臉、微微壹笑、童心未泯、表情十分傳神的蓮芽少年。此外還有四個虎頭墩,因其英姿颯爽、造型奇特,在墓葬中並不多見。這些雕塑與雲岡石窟中部的洞窟風格相似,但中國色彩更為明顯,為研究北魏中期世俗建築的石雕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從發掘中發現,永古陵雖多次被盜,但仍有青銅別針、骨別針、青銅箭頭、鐵矛、殘石俑、灰陶、料環、絲織品等。,反映出當時的青銅器制造、冶鐵、支線燒制、紡織等手工業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根據舒威的原傳記,馮太後“天性節儉,不善於作秀,只會鞠躬行禮”。她還為自己的葬禮做了預旨,壹切節儉,從發掘中沒有發現金銀珠寶等飾品,與這本傳記中的記載基本壹致。
在永固嶺以北近壹公裏處,有壹座小墓,土堆高約13米,每個土堆底60米。這是孝文帝陀伯弘的守陵陵宮“萬年殿”。根據舒威的說法?《馮太後傳》:“當初高祖孝敬太後,卻在於穎壽宮永固嶺東北,有望終之誌。”舒威?高祖紀還記載,萬年堂的修建始於太和十五年(公元491)七月,即馮太後下葬後的第二年。後來由於遷都洛陽,孝文帝沒有實現初衷。
現存的萬年堂已毀三次。原墓室建築由通道、前室、過道和主室組成。主室平面近正方形,南北長5.68米,東西寬5.69米,高6.97米。其形制與永固嶺相同,但規模略小於永固嶺。過道前後各有壹個檢票口,有壹扇上好的石門,正面浮雕著壹個武士,威武的姿態,為我們研究北魏武士的服飾提供了壹份生動的資料。
作為將北魏帝國工業發展到頂峰的孝文帝,他對永固陵崇敬有加。遷都洛陽之前,每年都要去拜謁幾次,在率領百萬步騎南下的前兩天,還得告別永固嶺。遷都洛陽後,每當我到平城,也會去拜謁。這表明他非常尊重他的祖母馮太後,她撫養和教育了他,並為他執政了很長時間,他懷念馮太後的成就。事實上,他把馮太後當成了北魏的情婦。
2.司馬金龍墓:
司馬金龍墓是1965年發現的北魏王墓,規模不亞於永固嶺和萬年堂。它的隨葬品比永古陵更豐富、更豪華,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根據和墓誌記載,司馬金龍是司馬懿的弟弟,後司馬懿的第九孫。他的祖先是晉朝的高官顯貴。其父司馬褚於泰昌四年(公元419年)率兵北魏,被封為瑯琊王。後來“拜假,中舉,任府官,任雲中鎮將軍,刺殺朔州使”。司馬金龍是北魏皇室女兒司馬楚之和河內公主所生。
司馬金龍窗簾位於大同市東南7.5公裏的石家寨村西南。所有地下建築由墓門、前室、後室、右耳室組成。墓室南北總長17.5米,後室高5.20米,墓道總長28.1米,均由5萬多塊磚砌成,每塊磚上都有楊雯“瑯琊王司馬金龍墓長壽磚”十字。雖然該墓早期被盜,但仍出土了大量的釉陶俑、生活用品、木刻漆畫、石棺床、柱座、墓誌等,共計450余件,為同時期墓葬所罕見。其中許多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反映了北魏的社會生活,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如馱糧馬俑,是明器中的新題材,反映了地處邊疆高原的平城糧食生產的艱難。大量的馬匹經常被用來從中原運輸糧食到首都。面鎮的墓獸、駱駝俑、鐵馬鐙也是歷次墓葬中前所未有的。墓中出土的石棺床、石柱和木漆畫,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石棺床和石柱雕刻精美。特別是石棺床東側的石柱上有四個力士高浮雕,蒼勁有力,支撐著棺床,中間兩個力士的上部雕刻著動物面孔。三條腿間雕有水波紋壺門,壺邊與地面由隱忍的盤繞圖案構成。在中央空間,有藝妓、龍、虎、鳳、金翅鳥和有頭鳥的形象。藝妓音樂有十三種,中間有壹個舞蹈演員,伴奏者大致對稱地排列在兩邊。樂器有直琵琶、曲琵琶、簫、笛、簫、鼓、腰鼓等。,生動再現了皇宮的樂舞場景。四根石柱也是不可多得的精美藝術品,每根柱座上的浮雕龍栩栩如生。其中有兩個,每個角上雕有壹個立體的男孩,會打鈸,會彈琵琶,會打鼓,會跳舞,生動可愛。這些雕塑大多見於雲岡石窟,但比雲岡石窟更精細、更光滑、更生動。大部分彩繪屏風已經腐朽。從保存完好的兩段來看,繪畫內容大多取自漢代劉向的故事(列女傳),繪畫藝術和繪畫技術水平較高。它繼承了戰國漢代漆畫的優良傳統,在相當大的畫面上描繪出各種真實生動、色彩豐富的畫面,但在技法上較漢代又前進了壹大步。構圖上突出主題,中心人物大於陪襯人物,表現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深淺遠近的空間關系。在繪畫上也壹改漢代常見的大平畫和單線畫,更成熟地運用了色彩暈染和鐵線描,更好地表現了立體感和膚色。尤其是線條的運用,連綿不斷,閑適自然,富有節奏感,真有東晉顧愷之“似蠶吐絲”“流水跑地上”的意境。木漆畫《漢帝□皇後》中的人物,與顧愷之《女史散文》中的女子、肩章人物相比,在構圖、筆觸、色彩、意象、風格、意境等方面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而漆畫中的帝王人物與唐初顏的《歷代帝王人物》相比,則完全可以看出兩者相互傳承的淵源。由於顧愷之的畫只是後人臨摹的,所以南北朝的原畫更是彌足珍貴,使我們能夠看到當時繪畫的真實面貌。它的發現是藝術史上的壹件大事,漆畫上大量的銘文和題字,字體優美蒼勁,筆畫和結法接近開字母的方法。它們是李晶向唐凱過渡時期的典型作品,是不可多得的北魏書法作品。
3.戴帆九王墓:
戴帆九王墓是明代九王墓。據《大通縣誌》記載:“明墓,桂王、王勛、王勛、君、雲耀、龔、王鼎乃宣之墓,皆在梁山,惠王城。
墓,王思叢謨墓和馬普山。據實地考察,在大同市東5公裏的馬普山腳下,西起古城磚廠,經莊妍村、西粉村南至東粉村東北,東西長約3.5公裏,似9座墓,直徑8-10米,高4-5米。這是戴帆九位國王的墳墓。戴帆九王之墓非常壯觀,地下有宏偉的墓室,地上有紅墻黛瓦的亭臺樓閣,有石亭和牌坊,還有環繞墓園的高墻,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守衛著墓室。今天的東芬村和西芬村是守墓人的住所。不幸的是,清兵入關,大同淪陷,戴帆九王陵上的宏偉建築相繼被燒毀。
4.趙武靈王墓:
趙陵位於靈丘縣城西1公裏處。
陵,字永,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他在325年到299年前在位。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社會改革家。武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五月,繼位小兒子何,自稱“國父”。王會文四年(295),家父與遊沙丘,公子張爭位,敗北。公子成、李兌殺了張偉宮後仍未能通關,正文三個月不準吃飯,餓死在沙丘宮(今河北平鄉縣東北滏陽河東岸)。
趙武靈王墓原占地約6萬平方米,現保護面積1.09萬平方米。魏娥冤墓非常壯觀,周長220米,高10米。明朝時,在墓的南面立了壹塊石碑,建了壹座碑樓,總高4米。紀念碑正面有“趙浩棋武陵之墓”五個大字。民國七年(1918),知縣蔡光輝集資修繕,修建了壹條長346.67米、寬16.67米的聖道,並在墓周圍植樹。1984周圍修築了磚墻進行保護,並修建了新的墓園大門。如今,寬闊整齊的城墻、茂密的樹木、碧綠的草原、數不勝數的石碑,環繞著巍峨的陵墓,使這座有著2290年歷史的明君陵墓更加古樸壯觀,成為人們惜今、今人的勝景。
漢高祖十壹年(公元前196年),在此建城設縣。因趙武靈王墓,故名“靈丘”。
5.李玉妹墓:
李玉妹墓,又稱“李氏良城”,位於渾源城南東北角,尤以漢白玉雕刻聞名,保存完好,檔次較高。1965年公布為山西省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
李玉妹是清朝時期治理河流的專家。她擔任過治安法官、地方法官、省法官和主管部長。道光十五年(1825),李玉妹調任河東巡撫,負責黃河及豫魯運河的治水工作。並發明了“拋磚築壩”。成為當時最先進的河道管理技術,並得到廣泛推廣。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十八日,李玉妹積勞成疾去世,道光帝追授他太保太子的稱號,賜他“秦公”。
李玉妹死後,清朝道光命他在故裏修建壹座具有壹定規模的陵墓,稱為“李玉妹墓”。磚砌自閉大門正中,門上刻著“李好市”。雙向漢白玉碑從大門正面分兩邊。進入磚砌自閉大門,有壹座制作精美的漢白玉牌樓。牌坊兩側,有壹漢白玉墓臺。墓道兩側各有羊、虎、馬、武將、文官等五組十尊石像。這些石雕高大、雄偉、壯觀。現存石刻是清陵石刻的精品和瑰寶,是珍貴的文物。
隨著歷史的推移,新中國成立後,李玉妹墓先後被化工廠、汽車配件廠、藥材公司、氣象站等單位侵占,遭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山門兩側的碑碣建築、前院的附房、吊花門、後院的紀念堂、方亭都已坍塌得無影無蹤,地基或地基還在。雖然其余大部分保存完好,但墳墓的屋頂、圍欄、漢白玉牌坊和石柵欄柱已嚴重受損。
以上,希望對妳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