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北京東莞俱樂部在東莞俱樂部

北京東莞俱樂部在東莞俱樂部

壹、北京東莞俱樂部

這裏曾是康熙、雍正年間壹位將軍的私家花園,有300年的建築歷史。由陳於1918捐贈,原計劃為北京東關俱樂部。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東莞文化名人聚集地裏有壹塊刻有康有為稱號的牌匾。它也是容庚避難學習的大廳。舊時北京及各大城市由同宗或同行業的人設立的機構,建有亭子,供同鄉、同輩、同事聚會住宿。

1949之前,東莞有多少會所?不知道,但是首都北京有會館。我爺爺倫明在清末(1902)進國子監堂後就住在東莞會館。我的父親,倫生叔叔,出生在東莞會館。1950年,我出生在東莞會館。

家族世代生活在東莞會館,對東莞會館有著深厚的感情。2008年,北京舉辦了舉世矚目的奧運會。為了舉辦這次世界盛會,北京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改造了許多舊城區,東莞會館在2007年被拆除。然而,祖父和父親傳下來的關於東莞會館的歷史和故事,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裏。

會館曾經是我的家

我的父親,倫生叔叔(原名倫潤榮),1919年出生於東莞新館,在那裏生活了40多年。倫明爺爺在東莞會館住了三十多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他的家人回到了廣東。當時他爺爺覺得北京學風好,就留父親在北京讀書。1945我父親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我父親擅長繪畫。他年輕的時候畫了很多素描、水彩、鋼筆畫掛在墻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父親出於對會館的熱愛,用鋼筆畫的形式畫了壹座宏偉的大建築,栩栩如生,每壹根筋瓦都清晰可辨,可惜這幅畫沒有保存下來。

據我父親告訴我的和文獻記載,我的祖父倫明,字哲如,1875(清光緒元年十壹月)廣東東莞縣望牛墩人,出身書香門第。光緒庚子年間,鄭恩是兩個科舉考試者。曾任廣西候補知府。光緒二十八年,詔開史靜大學堂。倫明隨其兄倫緒、倫綽、堂弟倫鑒等進京求學。1902年,在大學堂的500名學生中,有四個倫兄弟,他們都是陪審員,這是壹段佳話。

倫明畢業於1907(光緒三十三年)第壹期學習五年。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榮肇祖先生稱倫為“雙陪審員”。倫明通曉國學、文史、古籍版本、詩歌等。他壹生愛書,成為民國時期著名的藏書家。那時,倫明在東莞的新家堆滿了書,堆在屋檐下。這只是私人收藏的壹小部分。此外,浪漫胡同的東關館還擺放了400多箱圖書,共計上百萬冊。當時,李先生受雇於閱讀和印刷書籍。倫明的書放在最裏面的院子裏。戰爭期間,倫明在書店和攤販中勤儉持家,在寒風中收集書籍,大量購買富家拋出的書籍,在外地也買了不少書。從廢品收購站將要制漿的圖書中搶救出了壹些珍貴的圖書,避免了壹些古籍的流失和損失,保護了國家的文化遺產。當時他的同事說:倫明走到哪裏,經常有三五個文案,幾個人常年給他補書,誇他是書的伯樂。在北京期間,他是燕京大學、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和中華民國大學的教授。為了廣泛收集書籍,研究知識,倫明與孫殿起(又名孫耀慶)在北京琉璃廠共同開辦了“同學齋”書店,經營和收藏古籍。《論名》把只有高中學歷的徒弟孫殿起培養成了能辨別古籍和版本的人才。孫先生對善本進行登記,後編撰成名作《書商的故事》,成為中國古籍目錄學家。

抗戰前,北京要編《四Ku全書》純目錄,需要研究,因為有很多書是歷代和清代所忌諱和省略的。《論明》收藏的許多書籍是四庫全書所沒有的,非常珍貴。他把收書的地方(浪漫胡同東關廳最裏面的院子)叫做“續書館”,意在續《四庫全書》。據資料顯示,《論名》藏書豐富,足以續編《四Ku全書》。早在1925年,時任教育部部長的張就想影印《四庫全書》。倫明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寫了壹篇題為《印刷《四庫全書》芻議》的論文,認為還是繼續編輯為好。

1937抗日戰爭爆發時,倫明留在廣東教書躲避戰亂,再也沒有回過北京。《論明》大部分著作在北京東關會館完成,斷斷續續編輯了部分《四庫全書》的摘要,續編的《四庫全書》摘要後來被轉移到歷史研究所和相關圖書館。現在出版的《四庫全書續編提要》有相當壹部分是倫明寫的。著有《1911年以來藏書紀事詩》、《續書館藏秘書》、《續書館藏秘書》、《思全集續議》、《版本來源》、《清人與今人文集作者索引》、《鄉思故人》、《四言詩百首》。

會館曾經擠滿了文人。

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有許多東莞出生的文人居住在會館,如冼玉清、張伯苓、張慈禧、容庚和榮昭祖。倫明和他們不僅是鄰居,也是親密的朋友,為他們提供信息和幫助,交流知識,互相促進。

據榮昭祖教授回憶,他是1922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26畢業。這期間,榮昭祖也住在東莞會館。有壹次,倫明順道看到鄭融寫了壹篇關於他和殷新研究明代哲學家的文章。文蓉:“妳見過這本書嗎?”榮答:“沒有”。倫明道:“我有壹件明代的刻本,可以借給妳。”何的《爨東集》是明末梁福山所撰,因被焚而存世不多。容借了這本書,又從湖北借了另壹卷,以容昭祖的名義出版。現在這本書叫《何心彤集》,已經再版了。榮昭祖(又名榮昭庚)的弟弟容庚是個白人。自幼隨四叔鄧爾雅學習,並自學金石學。1922年5月,29歲的他帶著金的初稿來到北京。得到古文字學家羅振宇、王國維的賞識和推薦,考入北京大學研究院國學系,受聘燕京大學副教授。容庚在研究古代青銅器和甲骨文方面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燕京大學1941停辦,容庚搬到上斜街的新東關館。這裏房租低,步行離琉璃廠很近。他經常去琉璃廠買畫,搞研究。容庚於1946年春天回到廣州。因為會館的平房是用青磚鋪的,很容易回潮。當他把收藏的100多卷書畫運到廣州時,其中壹部分已經發黴。

在東莞會館,教高手合作,互相學習的情況並不少見。如1935年,倫明、、張慈禧共同出資、編輯、影印《東關袁崇煥送別杜廖詩》壹卷,倫明聯系並借用在番禺所繪送別圖,由江藏於長汀。這是壹幅明代的山水畫,山青水秀,視野開闊。岸邊的亭子旁,幾個人揮著手,在垂柳樹下向遠處望去,兩條小船在江面上航行。此圖為元於崇禎元年改任冀遼兩廣總督時的告別之作。此外,附上、、傅和歐必遠為題寫的手跡。古代文獻學家羅振宇、倫明的碑文;落款為“東關袁崇煥別遼朝”的是容庚。幾位文化名人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復印了50冊這種詩集,交給圖書館保管,張慈禧將其中壹冊贈送給廣東會館。倫明生前已經看到了時代的演變,曾經說過:未來的藏書應該屬於大眾,而不是私人。1944 10倫明在廣東東莞去世,享年70歲。

1947期間,冼玉清教授介紹了他爺爺的遺願,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原校長陳元聯系了他,並把倫明壹生的大部分藏書捐贈給了北京圖書館。少量書籍變現補貼他家生活。因為倫明藏書太多,壹冊壹冊數起來太慢,來不及壹壹登記。後來,書被捆起來,用秤稱重量,而不是清點,幾輛卡車裝了好幾次才運出去。如今,我們仍能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的善本書名下,找到《論明校跋》的字跡。

明倫堂留置公物

浪漫胡同的東莞會館是東莞人鄧蓉鏡於1875(清光緒元年)購得。地址是宣武區浪漫胡同127號(原49號),屬於東莞縣明倫堂公物。1932年(民國21年),明倫堂出資在北平財政局辦理稅務契證,取得第4695號房屋契證,同年10月9日,10在北平區法院進行不動產登記,取得黨字第65號。青磚房49間,占地2.073畝,屬於明代。

進入東關會館大門,直接面對南房山墻搭建的精美影壁,右轉原月門,右側有4間東廂房。月門南側有五個房間。房前有壹條東西寬的甬道,北側壹整面墻分成四個獨立的四合院。此廳原為張佳羽故居。明末反清將領袁崇煥和張佳羽,號稱“東關二猛”,壹北壹南都是反清英雄。袁崇煥因英勇抗擊清軍,在遼東和北京被雙面間諜陷害而死。張佳羽在兩廣和萬江舉起大義旗幟,抗擊清軍。她身中數槍,在壹個沒有被抓獲的跳水池中壯烈犧牲。她只有33歲。崇禎十六年,秀才張佳羽被任命為編輯兼尚書。他死後,桂王封他為增城侯,封他為“文烈”。近代著名俗人葉公卓曾題寫“明代烈士張佳羽故居”匾額掛在會館大門上。文件顯示,北京市王昆侖副市長辦公室收到市文化局上報的《廣東省文物古跡處理意見》,經討論,於7月1956日作出批復:“1。崇外賈赦館袁崇煥墓廳由文化局文化科接管,東關廳保留“明代烈士張佳羽故居”紀念條幅,均由文化局文化科通知北京房管。

會館被稱為“文人之鄉”

過去,很多人把會館稱為“文人之鄉”。在舊社會,大多數會館都居住著官僚,文人,愛國知識分子等等。東莞會館曾居住著壹些務實勤奮的東莞文人名士,如東莞人陳,1892探花,任國史館助理員、江寧公使、粵教校長等。1910年,陳與老鄉陳西工、楊協商,與楊簽約,陳捐款購買上斜街地塊,建造東關新館。曾為袁崇煥老督察題寫“袁先生真像”,收藏於浪漫胡同東關廳。此像當時由陳交給廣東會館保存。陳在交接手續上蓋了朱的章。1917(戊午五月),康有為還為東關會館題寫了“關園”的題詞,葉恭綽題詞:關園是明末張文烈家族的故居。龔在廣東起義抗清,其名重史,同鄉尊!每次路過思源園,都要贊嘆風之徽,肅然起敬。

據記載,早在朱超街的東莞會館,東莞人就祭祀袁崇煥。博物館的地點改為朱超街以西,也就是現在的中山會以南。壹天,壹個同鄉偶然從壹篇舊文章的片段中看到,張佳羽的這首詩是在他位於浪漫胡同的家中寫的。他專程趕來,花925兩銀子買下故居,在浪漫胡同修建東莞會館。1915陳在上斜街修建新東關亭時,還在後院設立敬賢堂,供奉先賢。

會館裏的詩詞對聯

在紀念活動中,中國人大多以題字寫詩,以對聯表達情感。至今流傳著許多激動人心的對聯。比如,浪漫胡同東莞會館有壹副對聯:晨鐘老廣東,薊門風雨招魂旗。陳曾在東關博物館新館西古堂題詞:二十年前拿官註,寫了壹篇酒論,舊夢不忘燕學弟;匯聚七千裏之外,乘風破浪,勇敢應對虎門潮。清末秀才、東莞秀才張啟幹,從上海到北京,再次聯手:顧忠曾督遼師,問前朝誰是棟梁,是個高明的將軍,可見山河匯聚;韋烈還想著東關伯,願晚輩,風霜磨礪其骨,新世界廣闊,以照時勢造英雄。東莞新樓落成時,張伯駒題詞:玉山觀水,兩鄰屋,花問斜街,應思往事;流傳千古的廖記增城,給後人留下壹個芬芳的徽記,或許也是對家鄉人的懷念。尹清舉還題詞:國人十處房產已交;這是廣州和廈門的心臟。這些對聯掛在東莞博物館新館,已經失傳很久了。

1906前後,尹清菊,東莞人,在壹個浪漫弄堂做東莞會館管理負責人。作為壹名學者,尹清舉是清代翰林院院士庶吉士的成員。1902,廣東“寶安書院院長”、“東莞學校(東莞中學前身)名譽校長”。尹從191春開始負責上斜街東關新館改造重建的監督管理工作,8月完成壹期工程。5438年6月+10月,辛亥革命頻繁爆發,尹清舉逃兵回鄉。家住東莞會館的張伯苓接手了新東莞館的建設,直到1917竣工。

張伯苓,別名黃西,是北京壹個很有故事的歷史人物。他是康有為《萬畝草堂》的弟子。他曾在日本留學多年,廣泛支持和接觸革命派,撰寫了《同盟會》、《鐘惺回族革命》等具有較高史料價值的材料。被聘為兩廣方言學校法學教授,1909中政法科舉;1912至1928,民國司法部第壹任獄政科科長;1913隨家人定居東莞會館。1914張伯苓申請成為清史館名譽協理。當時,倫明住在會館最裏面的院子裏,張伯苓和兒子張慈禧住在壹墻之隔的東院北屋。倫明和張伯苓是摯友,對待張慈禧就像父子壹樣,從小看著他長大。倫明經常和張慈禧討論壹些學術和專業問題,並提供圖書館資料。張慈禧也非常敬重倫明。1934年,張慈禧編著《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彌補了中國近代關於戲曲資料的書寫不足。倫明專門以幾首詩的形式為張慈禧的《清晏鬥梨園史料》寫了壹篇序跋。並親自聯系賈雅齋校對。張慈禧,韓瑞人,又名鐘瑞,名喚江才。他關於北京民俗和北京史誌的著作相當豐富,其中以1951出版的《人民首都天橋》最為著名。時至今日,很多研究北京民間典故的作家,還是以張慈禧的著述為主。1916年,張柏楨在北京左安門地區(今龍潭湖公園)建立了紀念袁杜詩廟,並修繕了袁崇煥墓。張伯苓之子張慈禧於1958年8月將“張遠”私產14.5間(龍潭湖公園)捐獻給國家,隨後張慈禧搬回了浪漫弄堂東關會館。他的行動充滿了對家鄉東莞的懷念和對北京的深愛。

來北京的東莞遊客的住所

抗日戰爭爆發前後,東莞會館裏大部分有成就的文人都成了高校的教授和專業人士。之後,這些人陸續搬出會館,只讓東莞老鄉和親友住在空房裏。家庭結構多為來京求學謀生的宛籍文人和宛籍知識分子、商人的後代。會館只收低租金作為房屋維修基金,不收外地人。

1937“七七事變”期間,日軍占領北平。上斜街的東莞會館為了防止日軍入住會所,決定將空置的房間出租給住戶的朋友和可靠的人,以抵禦日軍的橫沖直撞,不讓他們居住。清代東莞會館作為科舉會館,民國時會館作為同鄉的住所。東莞縣在北京沒有商業會館。因此,當時壹些東莞的企業家和商人到了北京,留在東莞會館,促進東莞和北京的經濟交流。會館壹直遵循定期選舉館長的制度。比如1947,東關新館實行館長制,老鄉推選、倫為館長;1948年,壹位老鄉選舉倫勝叔為館長,陳保劍、鐘良洲、吳儒林、吳松林等四位館長負責管理圖書館事務。據東莞博物館新館6月1947 165438+10月統計,住在會館的東莞人有52人。1956有15戶,約40人居住在東莞。60年代初沒有主任,但父親仍有義務為大家計算、收取水電費、處理公益事務。舊時代,上斜街的新東關館和浪漫胡同的東關會館是以單獨門戶的形式組織起來的,分別居住和管理。兩館沒有專項經費,樓房修繕、長期工資等壹切費用由同鄉居民共同承擔。1948前後,兩個會館分別制定了會館管理條例。

資料顯示:1956 1廣東省會館房產管理委員會根據北京市政府相關規定,致函北京市民政局,決定將會館全部房產移交北京市人民政府。1956東莞俱樂部房產移交北京市房管局統壹管理,有相關規定。東莞會館的角色發生了變化,逐漸變成了壹個居住綜合體。20世紀80年代初,新東關博物館被列為北京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中央電視臺拍攝中國會館往事專題節目時,我去東莞會館拍攝。我根據自己對東莞會館童年的記憶和了解,給他們講了東莞會館的歷史變遷。

東莞會館成為歷史。

近年來,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北京舉辦奧運會,很多老館被拆除重建,東莞館也不例外。2006年,為了緩解北京的交通擁堵,需要打通長安街上的民族宮到菜市口大街的南北向道路。新東莞博物館東部五分之二的區域被從公路畫線中移除。2008年5月1日,穿過東莞新館的南北向道路通車。現在從新的路邊可以隱約看到大廳的屋頂和殘存的建築。這兩年,北京東莞建築研究會副會長張讓我去東莞會館調研。據了解,2008年東莞會館沒有東莞居民。現在漫無邊際的胡同裏的東莞會館歷史遺跡已經修復重建,但東莞會館已經成為過去,成為東莞人美好的回憶。

兩個“百年紀念信封”證明百年紀念廳

北京東莞會館自清光緒初年創建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本報也曾多次報道。北京萬基後人為了研究東莞會館的早期歷史,查了很多資料,走訪了很多人。在那個以書信為主要交流方式的歷史時期,北京東關俱樂部沒有留下幾封信,實在是太可惜了。好事多磨。日前,記者在王小強的《東莞近代郵政史珍品》壹書中寫到,他在自己的藏書中發現了兩個從東莞寄往北京東莞俱樂部的信封。這兩個信封意義重大,可以說填補了北京東莞會館的壹些歷史空白。於是,記者采訪了王小強,重讀了那個大廳的歷史。

兩封信是民國初年寄來的,兩個信封都是民國初年東莞寄來的。壹封是5月1912由東莞市外的麥裏郡天成昌寄出,收件人是北京宣武門外上斜街東莞會館的張子幹。在這個信封的背面,用毛筆寫著“不要耽擱”兩個字,字的旁邊還加了兩個“O”,讓人壹看就知道是加急信,信封背面還貼了三個特別堅固的封條。從當時的郵戳來看,信件寄出的日期是1916 May 2002,到達廣州過境的郵戳也是16 May,即信件當天寄到廣州過境。

據了解,百年前從東莞到廣州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所以上船挺快,但還是要半天才能到。如果走陸路,光渡船就有五六艘。東莞以前有句老話:千裏過河。從東莞到廣州的時間可想而知。信件當天就能到達廣州,可見郵遞員的效率。

第二封信是從黃村(今程楠)寄出的。寄信人是萬依黃村的富貴堂,收信人是張子幹。這封信的地址與前壹封不同。上面寫著:北京羅馬式街浪漫胡同東關會館。時間是1918,經廣州發往北京。這封信的信封正面,收件人北京地址的“北京”二字和寄件人的“附”字分別蓋有篆刻,信封背面寫有“固封”並蓋有篆刻。可見當時的固封還是比較講究的。

信封揭示了會館的變遷

兩個有歷史意義的信封正好印證了東莞會館的壹些變化。

北京東莞會館設置在北京羅馬式街和宣武門外的上斜街,與“東莞會館”和“東莞新館”不同。在浪漫的胡同,叫東關會館。搬到上斜街時,叫“東關新亭”。

據悉,東關新館由陳於1910年建成,於1911年遷入。

1918年,富貴堂還不知道東莞會館搬了新地址,也就是說富貴堂和張子幹的通信少了。

收件人是東莞的文化名人。

根據東莞市委宣傳部和東莞市文聯合編的《東莞現代人》和《張伯苓》,張子幹就是張伯苓。

張伯苓,本名仁才,小名甘,法名仁海,本名滄海,小名若溪,東莞黃村水尾坊人。出生於1877。

梁啟超和韓雲來東關講學。張伯苓,17歲,聽了梁啟超的課,開始學習新東西。1902被聘為東關縣學校語文老師;後來去日本留學,在日本法政大學學習。回國後,張伯苓受聘為兩廣方言學校教授。1910赴京參加廷考,被七品京官“欽點”,曾任司法部制度與調查司司長,在憲法籌備處參與起草憲法草案並擔任副首席文稿。後來擔任司法部監獄司第壹科長。

張柏楨壹生著述頗豐,先後出版了《滄海系列》五部,包括《元遺風集》、《張文烈遺風集》、《元祭建議書》、《元故鄉誌》等。他還創辦了《正風》雙月刊,並發表了關於北京歷史的文章。65438年至0946年,張伯苓死於北京。生前向北京歷史博物館捐贈康有為、梁啟超等名人字畫1300余件,元文物及佛器,齊白石等。

二、蘇州東莞會館清顧祿《通竅倚》卷六《會館》記載:

東莞俱樂部

半湯,天啟乙醜(天啟五年,1625)在半湯修建。康熙十六年(1677),寶安會館遷至嶺南會館以東。因為武帝的雕像是不可移動的,所以它仍然存在。今天,這個正義的茶館。

寶安俱樂部

嶺南會館東面,康熙十六年東莞商人所建。

(1980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標點本《通竅邱毅錄》第88頁。

據顧頡剛《道光仁音集》刊本《通竅巴伊錄》標點)

廣東商人在蘇州的商業活動至少始於明代,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廣東當地的特產。東莞商人以莞香交通為主。冠香,又名女兒香,是當時婦女們喜愛的物品,所以東莞人在蘇州以賣香起家。

明末廣東大詩人屈大均寫了壹本書,記述了關廂鼎盛時向北方輸出的情況:關廂到了北方,雖然更差,卻是芬芳的,被霜雪所觸。關廂全盛時,每年賣黃金都在幾萬以上。宿松壹帶,每年中、秋兩季,燒得黃熟滿花,關香之品壹夜盡。所以東莞人是以香起家的。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十六《湘萬宇湘》)

蘇州東莞會館的出現,證明了東莞在明代就已經發展了商業,而且是第壹個在縣級設立會館的。比著名的潮州會館(康熙十二年1673,據周《潮州會館史話》)早了5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