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wenjuan.com對1938名80後、90後進行的壹項調查顯示,88.0%的受訪者擔心誰來照顧孩子。75.2%的受訪者期待大力發展0-3歲托幼服務。
受訪者中,80後占65.0%,90後占35.0%。27.3%生活在壹線城市,47.0%生活在二線城市,22.9%生活在三四線城市,2.4%生活在城鎮或縣城,0.4%生活在農村。
公共援助的私人、基於社區的兒童保育和其他形式的兒童保育服務呼聲最高。
北京市民王鶴(化名)的兒子今年4歲。因為家裏老人年紀大了,壹直帶著寶寶工作。“我們也考慮過找阿姨,仔細商量後就放棄了。”王鶴解釋說,她和愛人壹個月的收入,除去房貸、生活費和教育費,所剩不多,只能壹切靠自己。
戴(化名)的女兒上幼兒園,平時爺爺奶奶送她上下學,減輕了她相當大的負擔。“身邊很多同齡人,有的帶著父母過來,有的請了阿姨,都增加了不少開銷。照顧孩子對年輕人來說是個太大的問題。”
來自內蒙古的楊琦(化名)結婚壹年了,還沒有要孩子的打算。她直言,雙方父母都沒有退休,沒人幫忙帶孩子是他們這兩年不生孩子的主要考慮。
在調查中,88.0%的受訪者坦言擔心誰來照顧孩子。當被問及年輕夫婦不想要二孩的原因時,照顧二孩的人力不足(67.3%)和缺乏安全合適的托幼機構(54.0%)都排在前列。
32歲的常晶晶(化名)有壹個壹歲半的女兒,壹直由奶奶照顧。她覺得隨著老人年齡的增長,身體明顯吃不消了。“我們心疼老人。但目前沒有普惠性、公益性的養老機構,真的是兩難。”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教授認為,應盡快建立0-3歲的托幼服務體系。“生孩子沒人陪的反應很強烈。養孩子要占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請月嫂,請保姆,或者父母輪流,都非常困難。國家可以創造更好的條件,讓有生育能力的人沒有後顧之憂。”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施仁兵指出,國家大力發展0-3歲的托幼服務,會對家庭教育產生雙重影響。壹方面可以解決嬰兒看護的問題,另壹方面,與私人機構相比,國家發展的托育機構可以降低家庭養育嬰兒的成本。“我們希望建立壹個和諧的生育社會。我對此的理解是,我們應該對‘健康’和‘教育’都友好”。
75.2%的受訪者期待大力發展0-3歲照料服務,80後(76.4%)的呼聲高於90後(72.9%)。二線城市(76.1%)和壹線城市(76.0%)的受訪者預期更高。
為了讓年輕夫婦安心生二孩,56.6%的受訪者建議加快發展0-3歲托幼服務機構,增加服務供給。
王鶴說,社區照顧、單位照顧和幼兒園照顧是對年輕夫婦幫助最大的三種形式。“孩子小的時候,在家或者上班照顧比較方便,這對夫妻省時省力。孩子大了還要上學,放學後直接在學校調養。父母放心,避免了折騰,影響工作。”
受訪的80後、90後更期待什麽樣的0-3歲護理服務?根據調查,對私營部門的公共援助(56.4%)呼聲最高,其次是社區護理(52.8%)。其他還有:民辦托幼(45.0%)、企業自辦(34.7%)和幼兒園托幼(28.9%)。
70.2%的受訪者希望托幼機構能提供嬰兒養育方面的咨詢和指導。
王鶴認為,3歲以下兒童的托幼服務應該規範化、標準化。“目前0-3歲的托養服務基本都是由育兒教育類的私立機構承擔,質量難以保證,收費較高。希望政府能更多地參與到育兒服務中來。”
楊琦希望托兒服務的種類可以豐富靈活。“比如有時候只需要半天或者幾個小時,時間地點都不固定。希望機構的服務內容可以多樣化,比如為嬰幼兒提供護理,普及和指導育兒知識,讓家長輕松科學地處理小問題。目前這些知識除了孕期醫院安排的幾節課,基本都是家長自學的。”
翟振武認為,現階段,中國0-3歲托幼服務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壹是數量少,二是不夠普及。“首先要確立和解決‘有’與‘無’的問題。這是第壹步。第二步是考慮質量問題,如服務項目、教師資質、質量標準、安全等。”
施仁兵表示,0-3歲的托幼服務是壹種公共服務,需要多條腿走路,多主體參與,國家、企事業單位、社會資本的力量都參與進來。“比如應該建立壹個公益性的養老服務機構,但是單靠國家很難普及。可以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參與,國家適當給予壹定補貼。另外,也可以通過壹些優惠措施吸引社會資本,同時也要加強規範和監管,讓市場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