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棄兒人格

棄兒人格

以下為正文:

壹個被母親拋棄的孩子,如果他/她活下來了,長大後會成為什麽樣的人?

我的壹位來訪者給我講了壹個故事。她的老祖母在她出生後不久就被她的生父放進了壹個舊腳盆裏,並留下了壹張寫有“生日”的紙條,然後漂到了河裏,因為這個家庭太大了,無法養活她。水盆漂了不太遠的壹段水,被渡口的雜草和蘆葦留住了。在烈日和蚊蠅下暴曬了壹整天,人們紛紛過河,卻沒有壹個是有緣人。村裏知情的人都有些心理壓力,不敢釣魚。後來擺渡人堅持不住了,勸說壹個路過的年輕商人去抓孩子。商人懇求村裏的好心女人給點牛奶養家,用米湯餵她。這個孩子成了商人家的新娘。商人長期在外經商。每年壹次,孩子們被送到唐可。三歲時,他們學習洗衣服,五歲時,他們學習做飯。七歲時,她們開始侍候新生的未來丈夫。九歲時,他們可以在田裏種植谷物。至於挑水、劈柴、餵豬、礱米、縫紉,都是壹件壹件幹。他溫柔節儉,沈默寡言,做事幹凈利落。附近沒有壹個人不稱贊他。都說商人心好報償好。他們只說這樣不好,就算打死她也不會纏足。婆婆期望她工作,再說風氣也在變,就看她自己了。二十三歲時,圓房後,她茁壯成長,過了十多年平靜的愛情生活。她生了四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存活了三個兒子和壹個女兒。戰爭期間,此人遠赴千裏之外接手父親的生意,杳無音信。她甚至帶著小女兒千裏尋夫。解放後,她成了祖母。丈夫去世後,她竟然僅憑公公在世時的壹句話,尋了好幾次,找到鄰省老家認親,找到還健在的姐姐和哥哥,到親生父母的墳前痛哭。她活到100歲去世,子孫滿堂,還和老家的親戚保持聯系。

我的另壹位遊客講述了她自己的故事。20世紀70年代,她出生在壹個貧窮而蕭條的山村。她的母親討厭生孩子,她的父親仍然期待著生個男孩。無法承受計劃生育罰款,母親生下她,剪斷臍帶,把她留在寒冷的角落裏自己做家務。畢竟我不能把她淹死在糞坑裏,所以我希望在寒冷中凍結她的生命。大約過了半天,農活回家的大姐發現了她,含淚用親昵的嘴巴捂住她身上的血塊讓她暖和起來,然後塞給媽媽,終於喚醒了她麻木的母愛。這位來訪者在其成長經歷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她小學沒讀完,在難以承受的貧困壓力下出去流浪打工,逐漸被人賞識。她以勞務輸出的身份去了南亞和中東。回國後,她通過自學獲得了大學學位。現在她已經成為壹名記者,經常出差到各地采訪。她咨詢的麻煩在於,個人情感問題壹直難以解決。她換過很多男朋友,總是以拋棄或者被拋棄來結束關系。她發現她的愛情總是激烈而短暫的。她美麗,體貼,熱情,但另壹方面,她又喜歡品味旅途的孤獨,陌生城市的氣息,帶著憂傷,期待,遐想。

用文字復述這些故事讓我眼睛發脹,需要努力讓自己保持冷靜和理智。

還有壹個三十多歲的公司銷售副總來咨詢。他自責,痛苦,因為性癮無法自拔。他總是忍不住到處做愛,抓住壹切可能的機會和全世界不同的女人上床。經過仔細的摸索,當他還是個不到兩個月的嬰兒時,身為工程師的母親因為工作需要,不得不將他托付給親戚撫養,直到十年後才團聚。

壹個高等院校的女碩士,通常嚴謹樸實,頭腦清醒,為人友善。但是只要妳有了男朋友,妳的性格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變得依賴退縮,變得歇斯底裏,以至於妳的男朋友最終會因為受不了折磨而逃跑。最後壹個男朋友陪(幾乎是護送)她去咨詢。第壹次咨詢,她就表現出了平時的樣子,聰明帥氣,很正常,從不願意到合作到理解,確立了願意治療的態度。在第二次咨詢中,她表現出了壹些可愛的孩子氣和溫柔的女性。第三次用沙盤,作品中代表男朋友的沙盤出現在坤宮(代表受母親影響的部分)。在討論她和男朋友的關系時,我提到她男朋友現在像媽媽壹樣照顧她,也許她應該恢復角色。她突然失控,在集中的思維中像分裂壹樣退縮,用嬰兒般憤恨的語氣哭喊,要我給她“媽媽(指男朋友)”。作為* * *的壹個現象,上壹個男朋友的名字和她媽媽的名字只差壹個字,而這個和她男朋友名字不壹樣的字就是“坤”字。這個男朋友也是過去最折磨人的壹個。我幫她分辨出她男朋友和媽媽不是壹個人,她退縮了,發泄了她的憤怒。在隨後的會診中發現,她剛出生時做了壹個小手術,在無菌觀察室隔離了三天,才回到母親身邊。

成年後的棄兒癥狀和早年被遺棄的經歷有必然聯系嗎?

在咨詢實踐中,我接觸過大量的“棄兒”案例。我覺得對於嬰兒來說,分娩時離開子宮,會在無意識層面上形成壹種被遺棄感。如果不及時回到母親的懷抱,不及時聽到她熟悉的心跳,就會深深的不安,這種被遺棄感就會強化成不可磨滅的印記。新生兒哺乳期的母子分離,也會喚起被壓抑的遺棄感,並強化為刻骨銘心。有人認為寶寶半年內屬於母子生育期,提前分離不當可能會造成終身創傷。有專家建議,3個月內母子分離時間不要超過24小時;1歲以內母子分離不超過3天;如果母親不在,代孕母親不應超過兩個,以此類推。我覺得很難拿出壹個準確的數據。嬰兒的個體特征和母嬰關系中不同的互動方式(基本取決於母親)都影響著個體對分離(或虐待)創傷的耐受力。嬰兒在不同階段形成的創傷,成年後爆發的癥狀也是千變萬化的。

我媽在我三個月大的時候把我丟給我爸打工,把我留給我奶奶。我先找了個奶媽,沒有奶水。據說我也強烈拒絕了。中間也有好心人代奶。後來穩定下來,被寄養到鄰村的奶媽家半年。被接回家的時候,唐爺爺挑著擔子,在另壹頭的簸箕裏壓了壹塊土,不到五寸見方。成年後,我換過幾次工作。在壹個環境裏待久了,好像失去了活力。我喜歡新鮮的環境,旅行,創造性的工作和獨處,我的婚姻生活壹直是多變的。在成為咨詢師的過程中,我經歷了痛苦的自我成長心態來穩定自己的生活。

遺棄孩子往往是人生最早的創傷,對人生後續發展影響很大。

待遇的個體差異非常明顯,必須具體分析。但是,早年被拋棄的個體,確實具有* * *的壹些特征,比如生活領域更廣闊或多變,人際關系中的緊密聯系更少、聯系更松散,穩定性差,相對於世俗主流價值觀更有被邊緣化的傾向等等,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現實上,都與壹個在旅途中的人非常相似。反過來,生命旅程感強的人,往往能在早年發現能喚起被遺棄感的異常母子分離事件。

自我作為壹種心理原型,與現實世界中的自我相對應。自我是自我的象征。自我就像壹個小宇宙,像壹個大宇宙壹樣膨脹發展。在現實世界裏,每個人都要成長,都要實現自我。每個人在自我形成初期只能利用現實可能提供的資源,而不能發掘和開發新的資源,這就不得不依靠母親和環境。這個階段的母嬰關系會成為最早的體驗,在安全感和幸福感方面為自我成長建立最早的邊界和標準。這個邊界和標準淹沒在無意識中,指導著後來的自我發展,讓生活發生在類似早年的情境中。如果壹個有偏見的邊界或標準沒有被揭示和改變,即使人已經長大探索和開發新的資源來塑造自己,他們仍然會被困住,無法正常伸展。被困的表現也是陰陽兩面:比如壹個被遺棄感很強的孩子,不僅壹次次重復被遺棄的情境,還會把探索和開發新資源的機會變成認同和假裝被遺棄者的機會,拋棄舊的環境和人際關系。比如不斷的換職業,換家,換伴侶。對於個人來說,這樣的生活狀態需要辯證的、發展的、系統的分析,資源和問題往往並存。

至此,或許敏銳的讀者已經發現,上壹段的描述幾乎適用於絕大多數人。尤其是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變化頻繁。我們能說人有過被拋棄的心理體驗嗎?

無論神話還是現實,我們都可以看到,對行人作為棄兒的命運的解讀,使得生命既有積極的、高尚而快樂的、有價值的,也有消極的、庸俗而悲慘的,或者說毫無意義的。有的行人以棄兒為資源積極發展,有的行人以棄兒為負擔痛苦不堪,資源和問題混雜在壹起,在人生的不同時期有壹種傾向。棄兒和行人也因此成為了個體的人格特征。

我覺得人類的發展,說到底就是內部棄兒的成長和獨立,成為壹個自我負責的行人。

我覺得基本上每個人都有棄兒情結,這是棄兒原型的現實背景。而對於那些早年母嬰關系良好的個體,他們的棄兒情結會自動潛伏為自我適應的最早邊界,成為生命歷程的原始背景,基本不足以成為後來困擾他的問題。這種早期體驗使個體擁有自信、良好的人際自信和信任、自然良好的合作、孤獨的時間和穩定而有活力的性關系等。他可能沒有鮮明的個性,但他是溫暖可靠的,他傾向於滿足和和平。其他出生時有明顯遺棄經歷的個體,無法自動隱藏自己的遺棄情結,需要依靠壓抑來維持自我邊界的穩定。他的棄子情結的不斷壓抑和表達,將成為壹生成長的任務之壹。現實生活中只要有相關的信息刺激(比如註意到壹只流浪動物),就可能喚起與這種情結相關的夢境,體驗、安慰、修復或補償、轉移自身。內心的棄兒情結通過象征性的表達來部分釋放自己,在夢中會以嬰兒、幼童、小生命的形象出現。當他在現實生活中再次被拋棄時,如果失去控制,可能會表現出不同尋常的情緒和行為,從而引發新的問題。借用巫術,此時被“棄兒原型”附身。在民間,可能以村裏壹個死去的棄嬰為代表。

這個“棄子”和“母親”的關系,積累了復雜的情感。這裏的“媽媽”不是特指母親,而是指嬰兒早年的重要對象,成人的生活環境和重要的他人。或許我們可以用統計學的方法來深入研究棄兒與母親關系中不同情境所導致的未來生活的不同趨勢,得到壹些數據來指導人們的育兒和早教。但我覺得這種科學研究不會很有價值,因為實際情況很復雜,統計數據對於個體生命來說永遠是屬於別人的,個體的感受往往是非理性的、多變的、獨特的。我們可以通過個體的符號表達來理解每個人當下的、現在的但也是歷史的邏輯,獨特的、整體的、可預測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現實。個體的表情、身體、言語、夢境、作品、生活事件等等都在時刻發出信號,共同呈現出壹個全息的自我。這個方法就是梅花心變的心理意象分析法。這樣,所謂的阻抗也就成了了解個體的橋梁。在樣本收集過程中,由於被訪個體的阻抗、瞬間情緒變化和非理性沖動,統計分析方法會收集到大量虛假數據。

心理治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或步驟),第壹部分面向個體過去的生活經驗和心理體驗,第二部分面向當前的社會人際關系和交往模式,第三部分面向未來的生活發展和心理預期。作品第壹部分的目標是探索創傷,實現凝聚情緒的悲傷宣泄,放下未滿足的期待,接受和理解早年生活,修復早年與重要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聯系;第二部分工作的目標是幫助個體在社會人際關系中感到舒適,控制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而不被困住,促進人格成熟和適應社會;第三部分工作的目標是幫助個人找到最好的方式來延伸他們的發展道路,並在未來創造幸福。棄兒的治療也是如此,會經歷創傷修復、生存適應、資源轉化三個階段。“棄兒”的治療,可能需要壹段時間的陪伴,才能完全進行上述三部分。陪伴咨詢和探視關系是最重要的治療資源,是直接治療棄兒孤獨感和遺棄感的良藥。但同時,“棄兒”由於在人際關系中的習慣,更容易在咨詢和面試的關系中脫落。

有壹個年輕的啃老族,每天在虛擬世界裏成為“行人”,沈迷網絡遊戲成為萬裏英雄。他不想談戀愛,不想工作,也不能成為現實中的“行人”,因為他的父母在他早年給了他過度的補償和覆蓋式的成長指導,引誘和逼迫他放棄獨立成長,他只能在虛擬世界中拉伸自己的生命能量和發展沖動。這樣的例子在今天並不少見。壹個住在北京的36歲女遊客,在我的網站論壇上持續發帖壹年多,表達她因為父母的安排不能出去工作結婚的苦惱。最後的問題總是:老師,妳認為我應該怎麽做?不管怎麽回復她,她還是發帖問怎麽辦。她甚至不能出去見我。她的個人生活似乎完全被剝奪了。後來通過誘導和鼓勵,幫助她出門逛商場,去職業介紹所,逐漸延長出門時間,有意“犯壹些小錯誤”和違背媽媽的指示獨立做事等等,做了壹些改變。如果棄兒不能成為行人,人生註定失敗。

如果不能避免被拋棄,就可以避免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背離。棄兒需要獨立,行人需要陪伴。

壹個“行人”如果沒有穩定良好的人際關系,壹定是不健康的,不幸的。他並不是從最初的“棄子”角色成長起來的。這裏的穩定並不完全指現實中的穩定和持續,還包括即使現實中不穩定和暫時,心理上也不拋棄或背叛。良好的關系對雙方都有好處,對他們的生活幸福也有好處。穩定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以下內容:相處時充滿善意、忠誠和適度親密,分開後不糾纏而被關心,不影響獨立生活,團聚當天感到愉快並有自我開放的舒適感,不妨礙關系內其他人際關系的建立(但性關系是排他的),當關系不再適合存在時感到遺憾而不是仇恨和厭惡,總是給對方回來重建或發展新關系的機會。

壹個人身邊的很多人際關系,比如親密的夥伴、親人、親戚、師生、同學、朋友、同事、社團的同道成員、熟人、服務和客戶,其實都會在個體的心裏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這些印記可能會影響和改變個體的性格。與之相協調的是,個體自我實現過程中發生的恰恰是上述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中他人的出現和選擇與心理結構中的潛在需求相呼應。任何變化和發展都來自於內外交感的相互作用。這是《易經》的觀點。但這種內外和諧只發生在符號層面,不壹定是準確的、最優的。當個體精力充沛時,這種和諧容易帶來精準有序的匹配,反之則會帶來似是而非的機會。但是,往往後者包含了後續發展變化的種子。比如,當壹個人健康、開朗、積極,處於高能狀態時,他更容易找到最合適的伴侶,帶著某種目的開始人生的新篇章。如果這個人悲觀、病態、抑郁,處於低能狀態,就會和有相同目的的人交往,更容易進壹步迷失,遇到壹個看似和目標匹配,實際上收益不大的對象。然而,這個沮喪的人可以從中吸取教訓,做出重大改變。重新審視他的選擇,從“神不正”中探尋他真正的方向。

個人壹生中的所有人際關系,都會有最初的、早期的、特別重要的人際關系的痕跡和影響。根據國外的科學實驗,人的短時記憶轉化為真正穩定的長時記憶,壹般需要在自然狀態下,在腦回路中連續接觸三年左右,才能穩定地儲存在皮層上。這可以解釋為什麽大部分人三歲之前的事情都記不住。除非有特別強烈的刺激,比如被拋棄的傷害,因為持續接觸而留下印記。而幸存的棄兒只要被母親照顧,被保護被餵養的新體驗和被遺棄的新體驗是那麽的不同,每天都在肯定孩子不能和他們共存(原來的思維是非黑即白,陰陽兩分),所以被遺棄的印記被屏蔽分離,形成了創傷袋。當原來的對象關系和更早的對象關系統壹了,但寶寶的感受完全不壹樣了,心理沖突就會產生。在這方面,梅蘭妮·克萊茵等前輩已經做了深入的研究,不再贅述。我們換個角度解讀壹下。

壹般來說,對於每壹個“棄兒”來說,最初的對象關系是殘酷的,不可接受的,而更早的重要人際關系可能是溫和的,甚至是溫暖的。這就在人際層面為他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惡與善(棄與接納,恨與愛)的第壹維度和邊界。如果成年初期沒有其他特別重要的人際影響,善惡的界限基本會變得穩定,影響壹生。比如本文第壹種情況,百歲老人,其親生父母代表最差,年輕的商人夫婦代表最好,脾氣大的任性丈夫成為後來特別重要的人際關系。在這種格局下,她選擇了做壹個完美的人,甚至超越了公婆。然而,在她晚年去世之前,她退步了,與兒孫產生了矛盾。她變得多疑、任性和充滿憤慨。她在觀念和行為上認同了五十多歲去世的丈夫,她出現了幻聽和幻覺。所有人都哭著說她要去千裏之外看丈夫,但她的兒孫們阻止了她。但是,這些倒退的行為並不能掩蓋和抹殺她壹生的美德,她依然是村裏的楷模。

特別重要的人際關系可以成為治療因素,因為它們可以被替代和改寫。弗洛伊德成為榮格生命中特別重要的人際關系,像精神父親壹樣影響著榮格。當壹個個體特別重要的人際關系局限於他早期經驗中的最初和早期的對象時,他的發展是令人擔憂的。如果壹個成年人告訴妳,他的心裏只有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是他唯壹尊重和愛的人,如果這不是在特定情境下的非理性表達,而是他日常生活中的壹種信念,妳就要小心了。妳在和壹個有成人體質,還沒長大的孩子交流。他的壹生可能是失敗的,他就像是深埋在母親泥土裏的壹顆不為人知的地雷。另壹個成年人講壹個他和他的老師或密友之間的故事。總的來說,他壹定是長大了。特別重要的人際關系,必須觸及個體的深層感情,才有機會介入、豐富和發展個體早年形成的人際邊界。在俄狄浦斯時期,父親作為壹種新型的母子關系,是壹種特別重要的人際關系。在人生的道路上,會有壹些相繼出現的關系。壹個個體會根據自己早期的經驗去吸引、接近、接受或者試圖改變新的人際關系中的另壹個人,但畢竟那個人帶來了壹些差異甚至沖擊。這些不同的因素打開了個體的眼界,也為成長帶來了新的資源和新的問題。心理治療師必須成為來訪者發揮作用的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壹。在特別重要的人際關系中,心理陪伴會使影響持久,最有效地幫助個體克服孤獨感。心理治療師應該是來訪者最積極的密友。他們應該總是在那裏,總是可用,總是分開,總是有利於聯系。他想成為“行人”的伴侶,促進“棄兒”的獨立。

本文最後想到上世紀的日本電影《人性的證明》,其中的主題曲《草帽之歌》改寫並引用了詩人西條八十的童謠詩《草帽》。我發現原詩的翻譯如下:

媽媽,我的草帽怎麽了?

那年夏天,在從冰磧冰到霧的路上,

掉進峽谷的草帽!

媽媽,那是我最喜歡的帽子!

然而,突然刮起了壹陣大風。

當時我是多麽的懊惱。

媽媽,對面來了壹個賣藥的年輕人。

他的腳上裹著海軍綁腿,手上戴著保護套。

想幫我拿回那頂帽子,

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找到。

因為這是壹個很深的峽谷,

上面長滿了和人壹樣高的草。

媽媽,那頂帽子怎麽了?

那時路邊盛開的小百合,

也許都枯萎了?

秋天,在濃霧籠罩的山腳下,

在那頂帽子下,也許蟋蟀每天晚上都在鳴叫。

媽媽,壹定是-

在那個峽谷裏,就像今晚,

靜靜地被秋霜覆蓋,

把那頂曾經閃亮的意大利草帽,

和我寫在上面的字母“y.s”埋在壹起,

悄無聲息地埋葬它吧!

在原型意義上,詩中的草帽象征著母子關系或分裂後代中被遺棄的心理內容,詩中表達了被遺棄主體對分裂後代的關心和記憶。女兒以象征的方式承載著主體被拋棄,分裂(Y)和扭曲(S),深深陷入峽谷(無意識的深度),被安靜而悲傷地埋葬的心理體驗。蛐蛐的鳴叫像是要劈女兒的呼喚,想要回到主體,就像被遺棄的孩子想要回到母親的懷抱,永遠不被遺棄。

我們的心理治療師所能做的,就像那個在路上賣毒品的年輕人(行人)“深藍色小腳加保護罩的綁腿”(先整理好保護好),想辦法為被遺棄的孩子拿回他的“草帽”。我們或許可以改善他早年被遺棄的心理感受,修復他與母親的情感聯系,但我們永遠改變不了基本的事實,就像分娩創傷袋裏的凝血是不可能釋放的——草帽註定是要找回的,它成了被遺棄孩子生命的起點。但只要我們去做,就是壹個陪伴棄兒成長的過程,是他特別重要的人際關系,壹定會幫助他。我們的行動可以讓他明白,他沒有被人類拋棄,他的生活會得到很多關心和幫助。他的生命仍然是上帝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