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般規則
1.0.1為貫徹國家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的“四節”方針,促進國家倡導的綠色建築健康快速發展,建設環保、高效、安全、舒適的人居環境,制定本標準。
1.0.2綠色建築的實施應符合下列要求:
1在建築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在適宜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資源可持續。
使用;
2.節約資源,為用戶提供安全、健康、適用的使用空間;
3兼顧保護環境,減少建築物對環境的負荷,與自然和諧相處。
1.0.3本標準適用於浙江省內新建、改建、擴建的民用建築。
1.0.4綠色建築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除符合本標準外,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
3規劃
3.1站點
3.1.1綠色建築的選址應註意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協調。首先,它應該避免在不合適的地點建設,其次,它應該減少選址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1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應從區域整體出發,妥善處理城市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關系,綜合評價各類資源(水、濕地、森林、礦產等。)區域內,根據資源承載能力和合理性確定城市發展條件,統籌安排區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避免重復建設,保護不可再生資源。
第2項:如有可靠的城市防洪措施使防洪能力滿足防洪標準(GB50201)的要求,也可在海拔低於城市防洪標準水位時選址;第三項:如果園區管理部門或小區業主同意交換等於或高於原土地價值的土地,那麽這塊土地也可以作為選址;第四項: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的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除外。
充分利用原有的市政交通網絡,既減少了交通的重復建設,又實現了土地的集約利用,間接減少了新車的廢氣汙染。
文物是歷史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們是重要的文化遺產,見證了壹個地方的歷史和人文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保護他們。
3.1.2
這些項目1~4旨在盡可能保持場地原有地形的自然特征。
1保護生物多樣性,如開辟棲息地走廊,提供築巢空間和飼養設施。
3包括不改變原河道形狀,恢復原河道失去的功能。
比如土地改良,提高土地的生態價值,恢復原有生物的生存條件。
6~9綠化工程是綠色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表明,綠化是吸收CO2、改善場地熱環境的最有效措施。此外,綠化還能起到滋養情感、陶冶情操、調節氣候、降低噪音、美化環境、增加地球涵養水源能力、改善土壤生態的作用。但也有壹些綠化觀念盲目推崇人工草坪,重草輕樹,盲目引進不適合當地氣候的珍稀樹種。綠色建築的綠化提倡鄉土植物,強調成活率。提倡喬、灌、草、藤的有機結合;倡導屋頂、陽臺、窗臺、墻面全方位立體綠化;綠化也要註意節水。應采用滴灌和微噴,盡可能利用再生水、雨水和地下水作為水源。當然,也不能盲目追求過高的綠化率,造成土地浪費。
3.1.3
1~6要用城鄉規劃和循環經濟的理念,既考慮單體建築,又考慮城市或區域的整體規劃布局;要通過統籌城鄉空間總體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和節約程度,實現城鄉建設用地總量的合理發展、基本穩定和有效控制;加強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制定各項配套措施和政策,鼓勵、支持和引導農民相對集中建房,節約土地;要進壹步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實現城市土地集約利用。進壹步減少粘土磚生產對耕地的占用和破壞。
3公共建築的建築密度可酌情適當提高,建築密度和容積率應以營造居住建築宜居環境為基礎確定。
從目前的國情來看,住宅仍將是未來幾年建築行業的主要建設項目。為了響應國家建設普通住宅,集約節約用地的號召,這裏規定公寓樓建築面積不超過1.20㎡。
5立體停車位指地下停車庫或地上立體停車庫。
6預留開發、改建、擴建空間體現了綠色建築規劃的可持續發展觀,但不應壹味追求“預留空間”而損害擬建建築的空間舒適度。
7 ~ 8建築朝向是指壹個建築的空間朝向,壹般以主體房間向外最集中的方向為標誌,建築的朝向要從全局來確定。除了氣候條件,地形特征也對建築物的朝向有影響。在平坦的場地,建築的布局相對自由。為了減少土方量,建築物往往與等高線平行布置。當必須布置豎向輪廓線時,也可結合地形采用錯層和落差。另外,場地內外道路的走向,某些方向的美景等。也是建築方向的考慮因素。
如果建築間距過大,會浪費土地,增加道路和管線長度;太小會影響日照,阻礙空氣流通,難以滿足視線和防火的要求。因此,建築間距應謹慎確定。另外根據建築的性質采用不同的間距,比如學校和醫院的日照間距可以大壹些。
11的空間設計,既要給人們提供舒適的戶外交流空間,又要在統壹多變的場館中營造出具有時代特征的空間環境;對地方文化的強調是為了提醒設計師,場地的景觀設計要體現當地的人文環境,使場地設計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從而體現綠色建築“以人為本,天人合壹”的觀點。
12無障礙設施設計是體現人性化的建築設計,也是綠色建築所倡導的。
14施工期間,對主要運輸道路進行硬化,是防止施工車輛在施工現場產生揚塵,汙染環境的措施。但由於硬化本身也是壹種土壤汙染,最好選擇施工現場與擬建道路位置相同的道路進行硬化,或者選擇現場原有道路。
3.2能源
3.2.1
1儲能系統有蓄冷系統和蓄熱系統兩種,其中蓄冷技術包括冰蓄冷技術、水蓄冷技術和冰水蓄冷技術。該儲能系統具有以下優點:
1)可以平衡電網峰谷負荷,減少對城市供電系統的沖擊;
2)利用電網峰谷負荷的功率差,降低空調運行成本;
3)制冷主機容量減少,空調系統電力增容費和供配電設施費減少。
3.3水資源
3.3.1
1 ~ 2各種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各種水資源有效利用的基礎,考慮和規劃各種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對後續的設計和建設具有指定意義。
汙水回用是開源節流的有效措施。在我國汙水資源化的初級階段,大力倡導和推廣汙水資源化具有產業和社會意義。
目前,汙水、廢水、雨水資源綜合利用和中水設施建設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僅在缺水城市和地區得到壹定程度的認可和實施。但是,隨著經濟建設的加快和對水資源需求的增加,這壹開源節流的措施應在各地區得到有效實施。
3.3.2合理應用各供水系統的供水方式、供水量和供水壓力是保證用戶日常用水安全的基本要求。按照優質高用、劣質低用的原則,分質供水可以降低水處理成本,使直飲水、自來水、再生水等供應水根據各自的用途得到高效利用,不會造成統壹水質要求造成的浪費。
3.3.3雨汙分流制是指將生活排水系統和雨水排水系統分成兩個排水系統,以保護水體免受生活汙水造成的有機汙染。城市有汙水處理廠的時候,市政府有汙水管道系統和雨水管道系統,住宅小區的兩個排水系統很容易與之銜接。但仍有城市沒有汙水處理廠,生活汙水要自行處理後再排入雨水管道。
3.3.4充分利用各種汙水廢水資源是開源節流的有效途徑,但在水資源豐富、當地經濟條件較差的地區,應綜合考慮其經濟可行性和建設可行性。
3.3.5生態雨水綜合利用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雨水收集利用,開源節流;
2.雨水間接利用可以使雨水滲入地下,補充和涵養地下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緩解地面沈降和海水入侵,減少積水;
雨水綜合利用,利用城市河湖及各種人工和自然水體、沼澤和濕地儲存、凈化和利用城市徑流雨水,減少內澇,改善水循環系統和城市生態環境。
3.4材料和資源
3.4.1建築材料種類繁多,選材要根據建築本身,因地制宜,達到合理經濟的目的。
3.4.2我國正在倡導節約型社會,要求我們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既滿足使用要求,又不鋪張浪費。
3.4.3合理利用場地內現有建築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對場地內現有建築進行合理的功能改造,使之成為新建築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次,將場地內現有建築作為建設過程中的功能用房或廠區內相應的輔助用房,使其得到充分合理的再利用。
對於場地內需要拆除的建築,在拆除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建築垃圾,對其進行再利用不僅可以減少材料消耗,還可以減輕城市環境負擔。我們應該盡力將各種建築材料分類,如鋼鐵和木材,並有效地回收利用。
3.4.4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資源化,必須進行合理的規劃。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