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色的建築是壹座豐碑,凝聚著設計師和建設者的心血和智慧。不同的形狀和風格。寓意深刻的建築,凸顯出豐富的美學內涵,讓人回味、流連。
用磚、灰砂、石頭砌成的五顏六色的建築,被賦予了不同的功能,使之成為安居樂業的地方,成為經濟文化的載體,成為歷史變遷的見證;它與自然環境融為壹體,使城市展現出突出的魅力和現代城市風貌。
"壹個好的建築有三個條件:方便、堅固和愉悅."建築理論可以出自壹位英國人文主義者——亨利。沃頓爵士的《建築元素》是起點。建築是三個不同目的的匯聚點。
建築的科學標準--堅固。
建築要求“堅固”。這種需要使它與科學和科學標準相關聯。結構的機械組合嚴格限制了它的增長。推力和平衡,壓力和支持是建築語言的基礎。大理石、磚、木、鐵的固有特性產生了它的形式,限制了它的成就,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支配了它的裝飾細節。在建築研究的每壹個方面,人們都會遇到物理、靜力學、動力學,對設計提出各種建議,並對其設計進行控制和驗證。因此,我們可以自由地尋找建築中材料屬性和材料規律的邏輯表達。沒有這些,建築變得不可能,它的歷史變得不可理解。
建築的實用標準-方便。
建築需要便利。僅僅有內在的壹致性和結構的抽象邏輯是不夠的。它的存在是為了滿足壹些外部需求。這也是歷史事實。建築服務於人類的壹般使用需求。其次是,政治和社會、宗教和儀式、種族事件和* * *相同的職業等。,都成了研究的因素。他們決定建造什麽,在較小的程度上,決定如何建造。如果把建築看作是機械規律的表達是合法的,那麽把它看作是人類生命的表達也是同樣重要的。這就提供了與科學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建築物應該根據其設計是否成功達到實際目標來判斷。也可以自然延伸到我們可以通過它的目標本身的價值來判斷;換句話說,從他們反映的外在目標來看,其實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後者提出了壹個道德準則,前者避而不談,但兩者都不可避免地來自於建築與生活的聯系——來自於沃頓的“良好建築條件”之壹,即便利。
建築的審美標準--愉悅。
建築也需要“快感”。因此,與其實際目標和機械答案交織在壹起,我們可以發現建築中的第三個不同因素——人們對美的無私渴望。事實上,這種欲望並不以某種純粹的審美結果為終結,因為建築必須處理具體的實踐基礎。但是,它畢竟是壹種純粹的審美沖動,壹種不同於建築必須同時滿足的其他因素的沖動。讓建築成為藝術的沖動。
從以上對建築的三點要求,不難看出,它涉及到建築的方方面面:材料、形式、空間、結構及其與環境的互動關系。
下面,我們就從這幾個方面來了解和感受武漢幾十年來的代表性建築。
壹.建築材料
建築材料是建築行業的基礎,是建築師發揮創造才能的物質條件。在歷史的長河中,建築技術的進步對建材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築材料的發展反過來影響和促進了建築體系和建築形式的變化。建築和建材的關系密不可分。
我國建材行業長期處於品種單調、技術落後的狀態。其標誌是小型實心粘土燒結磚在我國各類墻體材料中仍占有近95%的高比例。針對這種情況,早在50年代末,中央領導同誌就在壹篇重要文章中明確提出:“建材工業部門要努力發展新型建材。”
新型建築材料是相對於傳統的磚、瓦、灰、砂、石而言的。近幾十年來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它采用多種原材料和先進的加工方法,制成適合現代建築要求,以輕質、高強、多功能為主要特點的現代建築材料。總的來說,它還具有節能、節地、節約資源和綜合利用的優點。
新型建築材料按產品的性能和功能可分為三大類:結構材料、功能材料和裝飾材料。
建築材料
建築主體結構。例如梁、柱、墻板、屋頂等。用這些材料,可以建造壹座大樓。
功能材料
主要起到保溫隔熱、防水密封、采光、吸音等功能來改善建築。功能材料的出現和發展是現代建築區別於古老傳統建築的特征之壹。它極大地改善了建築的功能,使其具有更優異的技術經濟效果,更適合人們的生活要求。顏色有很多種。
飾面材料
它美化和裝飾了建築的各個部分,使建築更好地顯示其藝術效果和時代特征。給人以美的享受。裝飾材料的品種和顏色是最多樣的,而且創新性強,變化快,市場敏感度強。而建築裝修材料往往還有其他功能,很少有純粹用於裝修的建材。比如壁紙雖然是裝飾材料,但同時起到了保護墻面的作用,在壹定程度上起到了吸音隔熱的作用。至於燈具,其實是功能和裝飾的結合。
眾所周知,壹個建築是否吸引人,取決於其立面的視覺效果。除了建築的物理結構,不同視覺效果的另壹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墻面材料的應用。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小型實心粘土磚在我國墻體材料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墻體材料的落後。因為小塊實心粘土磚能耗高,重量大,不能用於高層建築;砌築勞動生產率低,無法實現機械化;濕作業多,工人勞動強度大。用小型實心粘土磚作墻體材料,難以實現建築業的現代化。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粘土磚的生產會破壞大量耕地。中國是壹個人口眾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小的國家,耕地保護關系到子孫後代。墻體材料改革系統工程的主要目標之壹是如何盡可能地限制小型實心粘土磚的發展,加快新型墻體材料的采用和發展,改造建築的功能。
幕墻是當今建築中應用最廣泛的復合墻體。顧名思義,它的最外層像窗簾壹樣懸掛起來起遮蓋和裝飾作用,而墻體的主體部分則起著結構、圍護和保溫的主要作用,可用於任何材料的施工;然後在車身上掛壹層稀有且裝修精良的材料作為“幕布”,幕墻就完成了。幕墻的出現是現代建築技術發展的結果。它最有效、最經濟地發揮了材料的性能。
作為“窗簾”,材料通常是玻璃、不銹鋼板、鋁板、花崗巖板材等價格昂貴的材料,所以所有的墻面都不能用它來做。只要在外面掛壹層薄薄的“窗簾”就可以合理解決這個問題。幕墻用於高層和超高層建築,其建築效果和技術經濟效果更為突出。世界上壹些著名的建築都采用了玻璃幕墻或不銹鋼幕墻,金碧輝煌,氣勢磅礴,顯示了建築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特征,賦予了建築材料新的內涵。武漢近幾十年的建築大多用這種建築材料裝飾立面。
隨著材料科學的發展,用作幕墻的材料越來越多,尤其是金屬材料。比如近年來被建築師所欣賞並廣泛使用的雷諾邦德板和阿盧科邦德板,就是由兩層經過表面處理的鋁板和中間的壹層熱塑性塑料組成。總厚度為3 mm ~ 6 mm,這種板材的特點是非常平整,強度高,重量輕,耐火性好。表面塗有壹層耐候性極好的樹脂漆,顏色多,美觀大方。這種板材料輕,施工方便,受到建設部門的歡迎。其表面光滑美觀,具有極佳的裝飾效果;此外,其良好的隔音、隔熱、耐火、耐沖擊、耐腐蝕性能,使這種板材成為現代化的驕傲,成為建材行業的壹朵奇葩。
第二,建築空間
雖然談線、面、體、量當然有價值,但不是建築獨有的價值。除了僅有的長而寬的空間形式——也就是供我們觀看的表面——建築還賦予我們三維空間,也就是我們站立的空間。這才是建築藝術真正的核心,各種藝術的功能與雕塑有很多相似之處,與音樂更是如此。但也有它的特殊領域,有它自己獨特的興趣。空間是它所壟斷的。在各種藝術中,只有建築能賦予空間充分的價值。建築物可以利用壹個三維空間的中空部分來防禦和包圍我們;再美的東西,也只能由建築來提供。繪畫可以描繪空間;詩歌,如雪萊的,能喚起人們對空間的印象;音樂可以給我們壹個類似空間的形象;但是建築直接與空間打交道。它以空間為媒介,將我們置於其中。
雖然我們可能會忽略空間,但空間影響著我們,控制著我們的精神活動;我們從建築中獲得的大部分美——這似乎很難解釋清楚——來自空間。即使從使用的角度來看,空間當然是我們的目標。建築的目的是圍合空間;當我們要建房子的時候,我們只是劃定壹個適當大小的空間,把它分隔開,把它圍起來,所有的建築都是從這個需要中產生的。但是從審美的角度來說,空間更重要。建築師用空間來塑造,就像雕塑家用泥土來塑造壹樣。他把空間設計當成壹件藝術品;也就是說他試圖通過空間手段讓進入空間的人喚起壹些情緒。
其實空間就是活動的自由。這是它對我們的價值,它觸發了我們的體驗。我們會本能地適應所處的空間環境,在空間中想象自己,用自己的活動豐富空間。
就像我在武漢科技館看機器人展的時候,從壹端進入正廳,在長長的壹排展廳前,幾乎是被迫開始往前走,這是這個空間的特點所要求的。甚至當我站著不動的時候,我的視線也被透視消失的景象所吸引,這讓我們的想象力向前發展。這個空間讓人想起壹項運動。
壹個對稱的空間,另壹方面,只要它的比例根據人體處理得當(因為不是所有對稱的空間都是美的),它絕不會在任何壹邊造成比另壹邊更大的動勢——當然,如果這個空間有功能區的劃分,那就另當別論了。這給了我們壹種平衡感和抑制感;我們的意識總是回到它的中心,繼續被各個方向同等地吸引。有了這種特色的空間形式,我們就可以通過這種基本的擴張感,獲得另壹種刺激我們美感的渠道。
但是,我們不能從建築學的角度來指定空間形式是否正確。在建築中,空間的效果首先無疑受到實際大小的影響,但它也受到數百種其他因素的影響。她受到光和下落部分的影響:光源會吸引註意力,形成壹套自己獨立的趨勢。受顏色影響:深色地板配淺色天花板呈現出與深色天花板配淺色地板完全不同的空間感。它受我們自己的主觀預期影響:我們剛剛離開另壹個空間,來到這裏。受主導線條特點的影響:豎線突出,給人壹種高大的錯覺;如果橫線突出,給人壹種寬闊的感覺。它受到各種凸出部分——包括立面和平面——的影響,這些凸出部分可能會分割空間,讓我們覺得不是壹個而是幾個空間。
簡而言之,建築價值等於其空間價值,其他因素都從屬於空間。那些基於黃金分割和音樂和諧的解釋,只適用於建築造型效果,否則,只要想在建築領域站穩腳跟,就必須堅持三維空間的事實。建築的社會內容、心理功能和形式效果都體現在空間形式中。
三、建築設計的構成
放眼全城的建築,有的方方正正,大方立體;有的挺拔,如塔;有些形狀是獨特而有趣的。它們參差不齊,錯落有致,構成了立體、線條、和諧之美。武漢近幾十年的城市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武漢是老城區,改造和規劃有壹定難度。另外,武漢的經濟也不是特別發達,這給城市轉型帶來了障礙。所以城市建築還沒有達到更高的層次,總有千篇壹律的感覺。尤其是看了國外名師的作品,特別感慨。
因此,我想在這壹章裏談談國外著名建築師的專題作品。這也有助於我們擴展專業知識。
建築師:樂。科爾比西耶
1.普瓦西薩瓦別墅(1928~1930)。
薩沃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郊區,是壹個富人的別墅。聖誕快樂。柯布西耶大師1928年設計,1930年建造。地塊十二畝,建築面積只有20.50 m X20.00 m,正方形,三層樓高。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本身作為獨立式住宅的價值,被譽為“現代建築”的經典作品之壹。柯布西耶的所有建築都與城市規劃有關。他的很多建築思想在早期的小房子設計中就有所體現。在1926中,他將“新樓”與舊樓進行了對比,提出了新樓的五個特點:(1)柱樓,主房設在二樓;(2)屋頂花園;(3)自由平面;(4)橫向長窗;(5)自由立面(成為可以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沃伊別墅是上述特征的綜合體現。從外觀上看,造型簡單,但內部空間很復雜。它與傳統的歐洲住宅大相徑庭,展現了20世紀20年代激烈的建築運動的革命精神和建築理念。
2.法國馬賽公寓(1946~1952)
這個大公寓是他在壹個理想的現代城市中“居住單元”概念的第壹次嘗試。樂。柯布西耶認為,在現代條件下,城市不僅能保持高人口密度,還能形成安靜衛生的環境。他理想中的現代城市是:中心區有巨大的摩天大樓,外圍有高樓大廈,樓與樓之間有大片綠地,不同標高的平面上排列著現代化整齊的道路網,人們住在“住宅單元”裏。壹個“居住單元”幾乎可以包含壹個居住區的內容,壹棟建築成為壹個城市的基本單元,擁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這座17層的公寓樓可容納337戶約1600人。馬賽公寓是第壹座覆蓋預制混凝土外墻板的大型建築,主體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面未經處理,露出了大致呈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呈現出壹種粗獷、原始、淳樸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當作野蠻主義始祖的“桂冠”。
3.法國朗香教堂(1950~1953)
壹個壹直大談幾何構圖的形式美,主張用新技術滿足新功能,創造“當下建築”新形式,在建築創作實踐中遵循理性主義方向的著名建築師,卻設計出了壹個有震動的奇特建築。這是山裏的壹座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天主教會千百年來的壹切形態,形狀扭曲混亂,變形非凡,怪誕神秘,像壹塊巖石屹立在群山環抱的山頭上,被視為聖地。它代表了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建築師:貝聿銘
1.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1978)
這個博物館包括兩部分:展廳和藝術研究中心。它在議會大廈和白宮之間。它是白宮前的最後壹塊空地,位置非常重要。但拍品形狀不完整,是斜楔形(梯形)。因為東館是整個美術館的壹部分,所以它的大門必須朝向建於1941的老館(新古典主義建築)。同時要求展廳和研究中心分設合建,各有出入口。這通常會帶來壹些麻煩:壹面設計兩個門,處理不好會讓人覺得壹個是大門,壹個是“狗洞”。設計師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壹個大的等腰三角形,用於展廳;較小的直角三角形:作為研究中心。展廳的入口位於兩個三角形之間的凹形縫隙中。這個建築的整體結構是由三角形變化而來,沒有壹般的矩形空間。造型既休閑、簡潔又莊重典雅。展廳中心是多層空間,由縱橫天橋連接。中央大廳頂部為玻璃天窗,中間有棧橋或精選、凹進的走廊。當遊客走在其中,場景隨著步伐而變化,空間場景變化無窮。東館毗鄰老古典館和附近的美國國會大廈,比較起來有合作。
2.中國銀行大廈(1989)
建築底座占地約8400平方米,是壹塊被高架路“綁住”的土地。要滿足對占地面積的需求,要在香港高樓林立的中心區“出人頭地”,唯壹的辦法就是向高空發展。中銀大廈位於香港中心區,樓高70層,總高度315米(連同頂部天線),總建築面積128.60平方米。建築外墻嵌有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底部鋪有深淺不壹的灰色花崗巖。整個建築由四個角12高的巨大鋼柱支撐,內外附壹系列用混凝土包裹的鋼焊接支撐,不僅給建築帶來了獨特的外觀,而且比傳統方式節省了40%的鋼材,房間內沒有柱子,空間開闊。大樓底層是壹個52m×52m的正方形,沿著兩條對角線分成四個三角形。貝聿銘專註於描繪建築的全新造型。通過三角矩陣的巧妙變換,穩中有升,造型簡潔明快,極具標誌性,形成香港城市輪廓線的制高點。
這些例子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意義深遠的世界著名建築。當然還有很多。今後,我們要認真學習和研究這些著名建築師的思想,結合自己的創新,建造21世紀的建築,為中國建築事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四。建築與環境
在人們的心目中,建築總是與藝術聯系在壹起,被認為是美的。古代建築藝術,無論是羅馬式、哥特式還是巴洛克式,都講究形式的豪華和莊重,體現了古人的審美觀。現代建築藝術更註重功能合理性和環境舒適性。將建築與自然環境和人文精神融為壹體,讓人們充分享受自然環境和建築藝術提供的樂趣,既實用又美觀,是現代建築思想的基本要求。
過去,人們認為建築造型藝術應該從建築本身去尋找。但在今天,人們更加關註建築與人的和諧,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人與建築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尊重,相互協調。現代建築的親切感可以體現在建築的整體和局部。近年來,美國建築師波特曼提出“* * *享受空間”理論,展現了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建築之間的親密關系。
建築是城市不可分割的壹部分。隨著世界範圍內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建築的規模、性質、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目前建築設計不可能在個人範圍內自我封閉,需要用城市設計的理念來指導園林的規劃設計。另壹方面,反過來,微環境的研究也逐漸追溯到深化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可見,隨著我國建築業的不斷發展,人們藝術欣賞能力的不斷提高,對建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築的空間必須與室外環境有機結合。而這個目標的完成,建築裝飾和景觀設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建築裝修,任何建築都離不開它。就算是清水磚墻,室外要勾縫,室內要刷漿,也是裝修。勾縫質量對磚墻的外觀有明顯的影響。人們在觀察壹個建築時,很大壹部分感受都來源於室內外的裝修。因為,同樣的建築空間,經過不同的裝修處理,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可以精致,也可以低俗;能給人美感,但也能讓人厭煩。中國的古建築,如宮殿、寺廟、書院、民居等,功能完全不同,規模不同,形狀相似。當他們只完成主體結構時,人們很難判斷它會做什麽。但整個工程完工後,人們壹眼就能知道這是什麽樣的建築,這是建築裝飾和園林小品達到的效果。
現代建築的內容越來越復雜,建築結構、設備、材料和施工工藝也日益提高,建築裝飾的任務和手段也比過去多了很多。在建築業相對發達的國家,裝飾設計(尤其是室內裝飾)已經從建築設計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壹門新的專業。中國在這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此外,材料和設備的品種單調,使得壹些新的建築裝飾方法過時,沒有創新。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汽車數量增加,造成交通擁堵,城市環境惡化。這種情況引起了各國的廣泛關註,並試圖改變。有效措施之壹是加大綠化建設;除了開放經營大型公園、綠地,小區內的小型零散廣場、街頭綠地、庭院等也受到廣泛關註。這些地方面積小,設施少,但與居民接觸面廣,利用率高於大型公園。因此,世界各地的城市都試圖有效而巧妙地利用這些空間來改善城市環境。武漢也不例外。在這些零散的小場地裏,主要設置園林小品,大到壹個亭子壹個亭子,小到壹水壹石。要考慮周邊環境來襯托主體建築,同時樹木、花卉、園林小品要相互配合,營造壹個人們喜聞樂見的休息場所,讓人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能在這裏休息,享受藝術。
附言
20世紀既是人類從未經歷過的偉大進步時代,也是前所未有的苦難與迷茫時代。
20世紀以其獨特的方式豐富了建築史:大規模的技術和藝術創新創造了豐富的創造性設計作品;在兩次世界大戰後的戰爭創傷愈合和重建中,建築師的傑出作用意義深遠。
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建築環境差強人意;人類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破壞已經危及自身的生存;意想不到的“建築破壞”很常見:“許多明天的城市都是由今天的平民建造的”。
100年以來,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建築和建築職業仍然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
時過境遷,眾說紛紜,但認為我們處於永恒的變化中是* * *知識。顯著的政治、經濟、社會改革、科技發展和活躍的思想文化都是這個時代的特征。21世紀,變化的過程會更快。每壹代人都必須從當代的角度重新詮釋舊觀念。我們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氣去面對現實,自覺思考建築在21世紀的作用。
與中國相比,建築師可以將21世紀“建築與環境”的基本特征進壹步概括為四個方面:
壹、“架構”註重“信息資源”的獲取,信息資源涵蓋物質資源、能源資源、生物資源。正是這種覆蓋,使得“建築與自然資源環境”的優化配置成為可能。
第二,“建築與環境”的關系不會被地域文化所阻隔。在地球村裏,只要有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所有的建築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建築與環境的交流、融合和傳承的目的是展示和保持其豐富的多樣性。
第三,“建築”將應用新的建築材料,如生物材料、復合材料等,更適合人類大規模生存。建築形式(形態)所傳達的信息量將成倍增長,其傳播方式也將大大改善。高清電子屏幕和虛擬現實設備可能作為特殊的“建築材料”廣泛應用於“建築”中,它們獨特的全息融合將徹底改變“建築與環境”的形態關系。
第四,農業時代,人類為了抵禦各種自然災害,不得不艱苦生活;工業時代,人類像機器壹樣工作,壹方面破壞了建築與環境的和諧關系,另壹方面使人類處於失去精神家園的邊緣;20世紀下半葉,人類專註於修復工業時代造成的創傷。在21世紀“建築與環境”的動態平衡發展中,人類將實現“詩意的棲居”。
如果說20世紀建築的先驅們通過艱辛的努力走向了新建築,那麽21世紀將走向什麽建築?必須是環保可持續的建築,因為我們國家已經不能無限地為城市和建築提供土地,人類在建造和使用房屋時對水和能源的消耗已經達到極限;它也必須是壹個充滿信息技術的建築。信息時代已經到來,未來的經濟、文化、家庭生活都不能再和電腦、網絡扯上關系。也可能是壹種歪斜、彎曲、扭曲、翹曲。人們可能願意接受這種形式,根本不在乎“風格”或“流派”。事實上,熟悉的“風格”和“流派”已經沒有太大的用處,陌生的科學和技術已經出現主持建築的發展。
事實上,21世紀的建築不僅是壹種物質產品藝術,也是壹種物質文化產品,更廣義的精神文化產品(不僅限於藝術),制度文化產品(與社會結構呈現同構)。更重要的是它作為每個人必備的生活容器的性質,是人類個體和社會存在的首要設施——生存設施。而且建築本身就是改造和利用自然,建立適合社會的“時空”的巨大杠桿。
“有文化的建築,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築”。第二十屆世界建築師大會的主題是“21世紀的建築”,其六個分主題之壹是“建築文化”。建築作品是“時代的縮影”和“石頭的史詩”,具有物質產品和精神文化結晶的雙重社會價值。號召人們“精益求精,爭取更多的建築瑰寶載入中國建築創作史冊,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民族的建築文化瑰寶,供後人永遠珍藏。”建築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之壹,與人類文化有相似之處。建築文化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在整個人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主要表現在適居性、同構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它是人類生活方式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建築文化是任何人都壹刻也離不開的生存文化。
在這方面,建築師和整個社會未來的責任是:普及建築文化,完善建築科學體系,促進城市專業間科學與文化的交叉,大力引進建築高科技和設計理念。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