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余姚歷史文化

余姚歷史文化

余姚的別名和歷史淵源余姚歷史悠久。境內的河姆渡古文化遺址證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相傳是“後舜支封之地,舜姓堯,故稱余姚”。秦(漢建時)設縣,屬會稽郡。縣城建於東漢建安五年(200),是浙東古郡之壹。

據《太平宇宙》記載,唐初“余姚東圍明州,西圍上虞,為越州巨鎮”,壹度升為耀州。宋代被稱為“王獻郡”和“東南最著名的城市”。貞元年(1295)升為余姚。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恢復為郡。1911年165438+10月8日(清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復”。余姚解放於5月23日1949。建國後,疆域多次變更,最大的壹次是1954,古塘以北的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以西的稻區和山區劃歸余姚縣。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隸屬寧波市,轄九區八鎮六十三鄉。截至2002年底,全市共有17個鎮、2個鄉、4個街道。

余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三大歷史文化聞名於世。壹個是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1973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它的物質和精神遺存,如稻作農耕、幹欄建築、劃船劃船劃船、鳥崇拜和太陽崇拜等,足以讓人嘆為觀止,被譽為“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二是“姚江文化”。自漢代以來,余姚名家輩出,群雄逐鹿,故有“姚江人物天下第壹”的美譽。三國時的虞翻是著名的易經學者。東晉的於首先發現了“歲差”;隋唐時期,虞世南被唐太宗譽為德、忠、博、辭、文五絕。在眾多名家中,首推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黃宗羲被譽為“四聖”,王陽明、黃宗羲被列為中國十大思想家。余姚因此被稱為“中國東南最著名的城市”和“著名的文學之國”。三是浙東紅色文化。抗日戰爭時期,余姚梁龍成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壹。浙東區委、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政治部等領導機關都設在梁龍余姚。在中國的領導下,浙東根據地的人民點燃了抗日的篝火,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余姚歷史大事記:

://yywhty.gov/lishi/4。#

余姚的別名和歷史淵源余姚歷史悠久。境內的河姆渡古文化遺址證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繁衍。

相傳是“後舜支封之地,舜姓堯,故稱余姚”。秦(漢建時)設縣,屬會稽郡。

縣城建於東漢建安五年(200),是浙東古郡之壹。據《太平宇宙》記載,唐初“余姚東圍明州,西圍上虞,為越州巨鎮”,壹度升為耀州。

宋代被稱為“王獻郡”和“東南最著名的城市”。貞元年(1295)升為余姚。

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恢復為郡。1911年165438+10月8日(清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復”。

余姚解放於5月23日1949。建國後,疆域多次變更,最大的壹次是1954,古塘以北的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以西的稻區和山區劃歸余姚縣。

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隸屬寧波市,轄九區八鎮六十三鄉。截至2002年底,全市共有17個鎮、2個鄉、4個街道。

余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三大歷史文化聞名於世。壹個是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1973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它的物質和精神遺存,如稻作農耕、幹欄建築、劃船劃船劃船、鳥崇拜和太陽崇拜等,足以讓人嘆為觀止,被譽為“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

二是“姚江文化”。自漢代以來,余姚名家輩出,群雄逐鹿,故有“姚江人物天下第壹”的美譽。

三國時的虞翻是著名的易經學者。東晉的於首先發現了“歲差”;隋唐時期,虞世南被唐太宗譽為德、忠、博、辭、文五絕。在眾多名家中,首推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黃宗羲被譽為“四聖”,王陽明、黃宗羲被列為中國十大思想家。

余姚因此被稱為“中國東南最著名的城市”和“著名的文學之國”。三是浙東紅色文化。抗日戰爭時期,余姚梁龍成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壹。浙東區委、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政治部等領導機關都設在梁龍余姚。

在中國的領導下,浙東根據地的人民點燃了抗日的篝火,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壯麗的詩篇。余姚歷史紀事:://yywhty.gov/lishi/4。#.

求壹篇300字以上關於余姚文化的文章。余姚是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余姚先民創造的燦爛的姚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壹,史前文化令人眼花繚亂。

七千年前,余姚先民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河姆渡文化,使余姚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河姆渡遺址位於余姚市河姆渡鎮,因遺址所在的姚江河姆渡口而得名。

1973年6月,洛江公社在修建排水站時發現。經調查,該場地總面積為4萬平方米。

經過1973和1978兩次科學發掘,* * *裸露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重要遺跡、動植物遺存、大型木結構建築遺存和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根據碳14測定,該遺址的最早年齡是7000年前。河姆渡遺址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稀世珍寶而聞名於世,被譽為“7000年前的文化寶庫”。

1977年,已故著名考古學家丁霞將這壹文化類型命名為“河姆渡文化”。經過20多年的考古實踐可以發現,河姆渡文化以姚江流域為中心,廣泛分布於寧紹平原,橫跨東海至舟山群島。

迄今為止,姚江流域已發現河姆渡文化類型遺址20余處,其中大部分位於余姚市。著名的遺址有張婷鎮英山遺址、三七鎮羅天山遺址、河姆渡鎮解家山遺址等。河姆渡文化在中國考古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良渚文化壹起被稱為浙江史前文化的“兩朵奇葩”。

二、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余姚市,古稱縣城,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是浙東著名的古城之壹。

古城由南北兩城組成,各具特色。北城建於東漢建安五年(200),南城建於明朝嘉靖年間。

時至今日,余姚歷史城區原有的巷弄格局、街道規模、河網水系依然保存完好,與民居建築共同構成了較為完整的古城風貌。第三,名人輩出,閃耀中國。

余姚歷代名人輩出,群星閃耀,在中國熠熠生輝。漢代高士嚴子陵,以高風亮節著稱。

晉代天文學家於在世界上首次發現歲差現象。“初唐四大書法家”之壹的於世南生活在唐朝,名醫華壽生活在元朝。

到了明清,姚江天下第壹,僅明代余姚就有387名進士,其中狀元3名,武進士43名。這壹時期出現了心理學大師王陽明、中日文化交流先驅朱舜水、民主啟蒙思想家黃立洲等。

梁啟超曾說:“余姚只是壹座城,但在明中葉至清中葉的二百年間,文人輩出,學風受到全國和海東的影響。”第四,紅色搖籃,譜寫輝煌。

余姚也是壹片紅土地。抗日戰爭時期,余姚梁龍成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壹。浙東區委、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政治部等領導機關都設在梁龍。

在中國* *的領導下,浙東根據地的人民在浙東大地燃起了抗日的篝火。從1942到1945,浙東軍民組織作戰643次,攻克110多個日偽軍據點,死傷俘虜日偽軍1萬余人,取得了輝煌的業績,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因此,梁農被稱為“浙東延安”,載入史冊。第五,文學名家,底蘊豐厚。

余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就有“東南名城”、“文學名邦”的美譽,歷史文化積澱十分豐厚。截至目前,余姚擁有文物500余處,其中100余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

此外,市文物部門還收藏新石器時代至解放戰爭時期的石器、陶瓷、字畫等文物8000余件,古籍近4萬冊。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見證了余姚幾千年的輝煌歷史。

余姚的由來余姚的歷史可以在文獻中找到。自虞舜以來,就有“舜李庚山”和“虞藏秘圖”之說。

余姚在春秋時期屬於越國,戰國中期成為楚國的管轄地。余姚縣建立於秦朝,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余姚撤縣設市。1995,余姚被國務院提升為二類城市。余姚市素有縣城之稱,古城由南北兩城組成,各具特色。

北城建於東漢建安五年(200),南城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時至今日,余姚歷史城區原有的巷弄格局、街道規模、河網水系依然保存完好,與民居建築共同構成了較為完整的古城風貌。

余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三大歷史文化聞名於世。壹個是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1973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它的物質和精神遺存,如稻作農耕、幹欄建築、劃船劃船劃船、鳥崇拜和太陽崇拜等,足以讓人嘆為觀止,被譽為“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

二是“姚江文化”。自漢代以來,余姚名家輩出,群雄逐鹿,故有“姚江人物天下第壹”的美譽。

三國時的虞翻是著名的易經學者。東晉的於首先發現了“歲差”;隋唐時期,虞世南被唐太宗譽為德、忠、博、辭、文五絕。在眾多名家中,首推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黃宗羲被譽為“四聖”,王陽明、黃宗羲被列為中國十大思想家。

余姚因此被稱為“中國東南最著名的城市”和“著名的文學之國”。三是浙東紅色文化。抗日戰爭時期,余姚梁龍成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壹。浙東區委、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政治部等領導機關都設在梁龍余姚。

在中國的領導下,浙東根據地的人民點燃了抗日的篝火,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余姚文化習俗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余姚市概況余姚市位於浙江省東部,中心地理坐標為121° 09′,東經30° 03′。

總面積1527平方公裏。2005年底,登記人口為82.58萬人。

城市人* * *位於蘭江街道北蘭江路1號,郵編315400。行政區劃代碼:330281。

區號:0574。拼音:余姚市。

地理余姚市位於浙江省東部的寧波平原,東鄰江北區、鄞縣,南依四明山,西接奉化、嵊縣,西接上虞市,北接慈溪市,西北接海鹽縣。東西兩極距離58.5公裏,南北兩極距離79公裏。

總面積1526.86平方公裏,其中山地和丘陵805.09平方公裏,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裏,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裏,占18.94%。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起伏,其間有盆地和山谷。最高峰是廬山鄉的青湖灣崗,海拔979米。中部為姚江平原,有弧形丘陵,兩岸星羅棋布;北部為沿海沖積平原。

全市耕地64.35萬畝,園地9.84萬畝,林地721.500畝。主要河流姚江,發源於中國四明山夏家嶺,自西向東流經中部,在寧波匯入甬江,全長109公裏,境內流54公裏,支流30余條,縱橫交錯,編織成水網。

而且湖塘水庫多。牟山湖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湖泊,正常庫容420萬立方米,四明湖是最大的人工湖,總庫容1.2億立方米。

整個地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日照充足,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6.2℃,日照2061小時,無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條件優越。

山區溪流眾多,水力資源豐富,可開發小水電約2萬千瓦,已開發9414千瓦。瑤南山區螢石、高嶺土、花崗巖資源豐富,具有開發價值。

小永鐵路貫穿中部,329國道貫穿北部,姚江是浙東運河的壹段,水陸交通便利。南部山區由於地勢險要,位於浙東戰略要地。

漢族為主,還有苗族、白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金屬礦產資源包括銅、鐵、鉛和鋅。

非金屬礦產資源包括螢石、高嶺土、粘土、應時、磷和泥炭。野生動植物資源有穿山甲、水獺、丹頂鶴、白鶴、黑鸛、鴛鴦、灰鶴、銀杏等。

有四十多種中草藥,如羅氏屯、貫眾、淡竹葉、茯苓、丹參、金銀花等。土特產有茶葉、楊梅、筍幹、佛像雕刻、工藝草編等。

名勝古跡有河姆渡遺址、黃栗洲墓、浙東黨委舊址、王陽明講堂、通濟橋、順江樓等。行政區劃截至2005年6月65438+2月31,余姚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52個社區、265個居委會:鳳山街道、陽明街道、梨洲街道、蘭江街道、夏朗街道、湯滌街道;臨山鎮、泗門鎮、馬渚鎮、牟山鎮、張婷鎮、梁弄鎮、魯布鎮、尹達鎮、大蘭鎮、河姆渡鎮、四明山鎮、小草鎮、黃家埠鎮、三七鎮;鹿亭鄉2006年6月5438+10月1,原東北街更名為鳳山街,西北街更名為陽明街,東南街更名為利州街,西南街更名為蘭江街。

關於余姚的歷史沿革,眾說紛紜。說,《地方風俗》載,舜封地,舜姓姚,故名余姚(《蜀封地,舜姓姚,故名雲余姚》)。

另壹方面,《越爵書》有所編輯,夏少康在記載中封小於無,為奉,姚乃其第壹城,故稱余姚。《山海經》郭璞註句玉山在會稽余姚縣之南,張炬縣之北,故兩縣名為雲,此為第三種說法。

還有壹句話叫“城中有玉山,南有瑤江”,故名。再者,明朝《郡縣名釋》說縣官會遇錄,余姚山西、河東有壹姚姓,故稱余姚。

最近有人聲稱余姚是越南地名,意思很明確。余姚縣位於秦朝(今韓健),隸屬惠濟縣。

縣城建於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是浙東古郡之壹。據《太平宇宙》記載,唐初“余姚為越州巨鎮,東臨明州,西接上虞”,壹度升為耀州(耀州建立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

宋代被稱為“王獻郡”和“東南最著名的城市”。貞元年(1295)改為余姚府。

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恢復為郡。1911年165438+10月8日(清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復”。

余姚解放於5月23日1949。建國後,疆域多次變更,最大的壹次是1954,古塘以北的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以西的稻區和山區劃歸余姚縣。

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隸屬寧波市,轄9區8鎮63鄉。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981.2億元,比上年增長1.4.2 %,其中第壹生產總值22.53億元,第二生產總值1.751.3億元,第三生產總值1.46億元。

按當年年均匯率計算,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達到4404美元。余姚物產豐富,是壹個農業歷史悠久的綜合農業區,農林牧漁各行業都會交匯在壹起。

被國家授予“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榨菜之鄉”、“中國茭白之鄉”、“中國蜜梨之鄉”、“中國紅楓之鄉”等稱號。近年來,余姚加快了結構調整的步伐,使全市農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了蔬菜、竹筍、茶葉、水果、畜禽、水產品等六大農產品商品基地,湧現出“瀑布仙茶”、“順水蜜梨”、“國泰泡菜”等名優農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余姚壹直是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市。余姚工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被譽為“塑料之鄉、模具王國”。

工業經濟以儀器、電子、塑料、化工、紡織、機械、冶金等傳統支柱產業為基礎。,機電儀器集成、新材料、精細化工等壹批高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同時,筆、鑰匙、燈具、汽車配件、水暖器材、

余姚文化習俗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余姚市概況余姚市位於浙江省東部,中心地理坐標為121° 09′,東經30° 03′。

總面積1527平方公裏。2005年底,登記人口為82.58萬人。

城市人* * *位於蘭江街道北蘭江路1號,郵編315400。行政區劃代碼:330281。

區號:0574。拼音:余姚市。

地理余姚市位於浙江省東部的寧波平原,東鄰江北區、鄞縣,南依四明山,西接奉化、嵊縣,西接上虞市,北接慈溪市,西北接海鹽縣。東西兩極距離58.5公裏,南北兩極距離79公裏。

總面積1526.86平方公裏,其中山地和丘陵805.09平方公裏,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裏,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裏,占18.94%。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起伏,其間有盆地和山谷。最高峰是廬山鄉的青湖灣崗,海拔979米。中部為姚江平原,有弧形丘陵,兩岸星羅棋布;北部為沿海沖積平原。

全市耕地64.35萬畝,園地9.84萬畝,林地721.500畝。主要河流姚江,發源於中國四明山夏家嶺,自西向東流經中部,在寧波匯入甬江,全長109公裏,境內流54公裏,支流30余條,縱橫交錯,編織成水網。

而且湖塘水庫多。牟山湖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湖泊,正常庫容420萬立方米,四明湖是最大的人工湖,總庫容1.2億立方米。

整個地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日照充足,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6.2℃,日照2061小時,無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條件優越。

山區溪流眾多,水力資源豐富,可開發小水電約2萬千瓦,已開發9414千瓦。瑤南山區螢石、高嶺土、花崗巖資源豐富,具有開發價值。

小永鐵路貫穿中部,329國道貫穿北部,姚江是浙東運河的壹段,水陸交通便利。南部山區由於地勢險要,位於浙東戰略要地。

漢族為主,還有苗族、白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金屬礦產資源包括銅、鐵、鉛和鋅。

非金屬礦產資源包括螢石、高嶺土、粘土、應時、磷和泥炭。野生動植物資源有穿山甲、水獺、丹頂鶴、白鶴、黑鸛、鴛鴦、灰鶴、銀杏等。

有四十多種中草藥,如羅氏屯、貫眾、淡竹葉、茯苓、丹參、金銀花等。土特產有茶葉、楊梅、筍幹、佛像雕刻、工藝草編等。

名勝古跡有河姆渡遺址、黃栗洲墓、浙東黨委舊址、王陽明講堂、通濟橋、順江樓等。行政區劃截至2005年6月65438+2月31,余姚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52個社區、265個居委會:鳳山街道、陽明街道、梨洲街道、蘭江街道、夏朗街道、湯滌街道;臨山鎮、泗門鎮、馬渚鎮、牟山鎮、張婷鎮、梁弄鎮、魯布鎮、尹達鎮、大蘭鎮、河姆渡鎮、四明山鎮、小草鎮、黃家埠鎮、三七鎮;鹿亭鄉2006年6月5438+10月1,原東北街更名為鳳山街,西北街更名為陽明街,東南街更名為利州街,西南街更名為蘭江街。

關於余姚的歷史沿革,眾說紛紜。說,《地方風俗》載,舜封地,舜姓姚,故名余姚(《蜀封地,舜姓姚,故名雲余姚》)。

另壹方面,《越爵書》有所編輯,夏少康在記載中封小於無,為奉,姚乃其第壹城,故稱余姚。《山海經》郭璞註句玉山在會稽余姚縣之南,張炬縣之北,故兩縣名為雲,此為第三種說法。

還有壹句話叫“城中有玉山,南有瑤江”,故名。再者,明朝《郡縣名釋》說縣官會遇錄,余姚山西、河東有壹姚姓,故稱余姚。

最近有人聲稱余姚是越南地名,意思很明確。余姚縣位於秦朝(今韓健),隸屬惠濟縣。

縣城建於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是浙東古郡之壹。據《太平宇宙》記載,唐初“余姚為越州巨鎮,東臨明州,西接上虞”,壹度升為耀州(耀州建立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

宋代被稱為“王獻郡”和“東南最著名的城市”。貞元年(1295)改為余姚府。

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恢復為郡。1911年165438+10月8日(清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復”。

余姚解放於5月23日1949。建國後,疆域多次變更,最大的壹次是1954,古塘以北的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以西的稻區和山區劃歸余姚縣。

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隸屬寧波市,轄9區8鎮63鄉。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981.2億元,比上年增長1.4.2 %,其中第壹生產總值22.53億元,第二生產總值1.751.3億元,第三生產總值1.46億元。

按當年年均匯率計算,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達到4404美元。余姚物產豐富,是壹個農業歷史悠久的綜合農業區,農林牧漁各行業都會交匯在壹起。

被國家授予“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榨菜之鄉”、“中國茭白之鄉”、“中國蜜梨之鄉”、“中國紅楓之鄉”等稱號。近年來,余姚加快了結構調整的步伐,使全市農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了蔬菜、竹筍、茶葉、水果、畜禽、水產品等六大農產品商品基地,湧現出“瀑布仙茶”、“順水蜜梨”、“國泰泡菜”等名優農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余姚壹直是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市。余姚工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被譽為“塑料之鄉、模具王國”。

工業經濟以儀器、電子、塑料、化工、紡織、機械、冶金等傳統支柱產業為基礎。,機電儀器集成、新材料、精細化工等壹批高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同時,筆、鑰匙、燈具、汽車配件、水暖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