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中國的傳統節日,起源於西漢。元的意思是“開始”、“第壹”;夜就是“夜”的意思。所以元宵節(正月十五晚上)就是新年第壹個月圓之夜,“月圓始於圓月”。如果把春節比作壹部大戲,除夕是這部戲的高潮,那麽元宵節就是這部戲的壓軸。正月十五,元宵節熱鬧非凡,海市蜃樓中有墜星落雨,火樹銀花晝夜不停,生動地展現了元宵節民俗多姿多彩的熱鬧景象。在壹片喜慶的氣氛中,年貨節的大幕緩緩落下,忙碌而又充滿希望的壹年開始了。但是,在臺州,元宵節比其他地方早壹天,在正月十四,那天晚上家家戶戶都吃壞湯。為什麽臺州的元宵節和全國其他地方有這麽大的不同?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孝子改教論
明代臨海城關人秦,五歲喪母,五歲喪父。他是他叔叔秦文生的,幾天後秦文也死了。他的姑姑(繼母)楊夫人含辛茹苦把他養大。嘉靖二十三年(1554),秦年僅27歲,中進士,在朝廷試行對策。內閣大臣呈上第三名時,明朝世宗才在郊壇祈雨。看到它的名字,他喜出望外,是家族第壹,是狀元。秦曾任南京禮部尚書,永樂大典總校。秦對姑姑非常尊敬和孝順。因為姑姑信佛,所以在初壹和十五要戒葷戒菜。為了讓姑姑能和家人壹起過節,她特意把元宵節提前壹天,中秋節推遲壹天。
同樣,明朝南靖禮部右侍郎、國子監的謝多(太平縣),元末從臺州、溫州、清遠(今寧波)分出的方國珍(黃巖縣),清朝臺州知府劉驁,都把母親的孝道改為元宵、中秋。
戚繼光的抗日理論
計策說:戚繼光在臺州抗擊日寇時,秘密泄露,於是戚將軍將計就計,將元宵節提前壹夜,壹舉殲滅了來犯的日寇。從此,元宵節改為十四。
愛民說:相傳有壹年正月十四,戚繼光帶兵到臨海的陶鑄。運糧官張力道將軍來帳前報告,大量軍糧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送到,當夜倉庫裏的糧食不夠,就問能否向城裏人借糧。戚繼光說,陶鑄城內百姓多次被日軍劫掠,為了養活戚家軍,壹直節衣縮食,如何增加他們的負擔。讓張麗道回去想辦法。張麗道想了想,想出了壹次吃兩頓的辦法。他帶領士兵把剩下的糧食磨成粉,加水熬成糊狀,再加上各種蔬菜、肉類、豆制品和調味品,做成美味的湯。那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所有的士兵都喝了這種壞湯。消息傳出後,陶鑄人民非常感動。為了紀念這件事,元宵改在正月十四,爛湯成了元宵的傳統食物。
滅日說:有壹年正月十四日,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海邊打敗了壹個入侵的倭寇。敵人沒有船出海,只好逃往大陸。當他們逃到黃巖時,天色已晚。他們像喪家犬壹樣跑來跑去,有的躲在橘林裏,有的躲在私宅裏。戚繼光率軍趕到,百姓點起燈燭,幫助戚家軍搜尋殘敵。那時,城市內外,每壹所房子,每壹片桔樹林,到處燈火通明。敵人無處可藏,全部被消滅了。為了紀念這壹事件,人們把元宵節改在正月十四晚上,在屋前屋後和橘林內外點燃蠟燭,這後來成為壹種習俗。
初唐的建城理論
開工:相傳唐初大將尉遲恭,招募大量民工,修建臺州城。近幾年年底,天寒地凍,物資匱乏。就連砌墻用的牡蠣砂漿在開工後不久也嚴重短缺。看到工程進度慢了下來,壹個老農提出了壹個方案,把米粉和黃泥混合做成漿,粘度效果很好。真的是壹次嘗試。建造壹座城市是壹項繁重的體力活動。壹個民工因為饑寒交迫吃了造城的米粉糊,依法處理。尉遲恭(或稱尉遲僚,刺史)對人民很好,就把壹些米粉糊和黃泥混在壹起造城,還有壹些和蔬菜、竹筍混在壹起做湯給民工當點心。農民工的積極性被激發了,建城速度大大提高。所以發生在正月十四,所以臺州的元宵改成十四,而且是爛湯。
【同樣,還有壹種說法:開學日是正月十四。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滴水成冰,以至於農民工的手都麻木了,連工具都拿不住。盡管市政官員催促,工作效率仍然很低。這時,壹個民工想:天氣真冷,只有喝酒才能禦寒。但是農民工窮,怎麽買得起酒?於是他向諸城官建議:“老酒糟裏多點酒。去酒廠弄點酒糟,加點菜和米面,煮幾鍋湯給大家喝,暖暖身子,好好幹活。”築城官壹聽,覺得有道理,馬上派幾個人去弄幾擔酒糟,燒了壹大堆“爛湯”給民工喝。民工們喝了壞湯,果然都發燒了,精神抖擻,造城進度很快。城市創建後,人們為了紀念它,保留了正月十四吃壞湯的習俗。]
燕軍說:唐初臺州(臨海)經常被海賊燒殺搶掠。當時,尉遲遼(又名尉遲恭將軍)發動士兵築城防盜。開工時正值民間元宵節,海盜爭相在臺州灣登陸。魏池得知刺史後,派兵剿賊,加緊建城。當晚風雪交加,建城進度十分緩慢。百姓聚在壹起,商量晚上做什麽菜,送什麽菜給造城的士兵。有人說送菜送酒可以禦寒。但《尉遲史略》中規定,士兵不得飲酒。另壹個人想出了壹個好主意:用味道不好的新酒當水,把好菜和粉混合,攪拌成壞湯,既好吃又禦寒。果然,士兵們喝了壞湯,渾身發熱,不畏嚴寒,更加努力,造城進度大大加快。從此,每年元宵節吃壞湯的習俗在臺州流傳下來。同樣,有壹個傳說,不涉及海盜,只有“天寒地凍殺軍,成了故事。”)
竣工:初唐開國元勛尉遲恭組織大量民工修建泰州城,正月十四竣工。農民工回家,家人團聚,但春節過去十多天了,好吃的也差不多了。每個家庭都盡力把剩下的年貨留著壹起做飯吃,這就是所謂的爛湯,從此成為壹種習俗。
方國珍的變節理論。
元朝末年,黃巖人方國珍接管了臺州、清遠(今寧波)和溫州。方國珍改“正月十四元宵節,八月十六中秋節”為防止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軍隊趁節日偷襲。還有壹個傳說是的妻子董氏的生日是在正月十四,所以方把元宵節提前了壹天晚上。
就臺州元宵習俗的傳說而言,有十余種,孰真孰假,莫衷壹是。依拙見,我認為應該從地理分布入手來進行考證。於是,筆者做了壹個調查:除溫嶺、玉環兩縣市的閩南漁民後裔外,臺州各縣市都把正月十四作為元宵;寧波的寧海、象山兩縣也以正月十四為元宵節。自金太康元年(280)設立寧海縣以來,壹直屬於臺州(臨海縣),直到1958才劃歸寧波地區。而象山縣卻在唐神龍元年(705年)被分為寧海縣和當時的越州薊縣。建立時屬泰州,廣德二年(764)改明州[開元二十六年(738)]。所以正月十四元宵所在的地區僅限於唐初的臺州,確切地說,僅限於唐光德二年(768)。在定義了自定義區域之後,我們將研究各種傳說。
論孝子改宗說。秦中得狀元後,開始擔任翰林修撰等中下層文官。這樣的立場似乎不足以改變國家級地區的習俗。54歲時,秦擔任南京禮部尚書,權力很大,但他的姑姑已經去世20多年了。此外,除了元宵節和中秋節,傳統節日還包括七月十五日和正月初壹的春節。如果是為了大媽吃素而改,為什麽只改前兩條,不改後兩條?而且8月16日是中秋節的區域,比正月十四元宵節的區域要大很多。為什麽會不壹樣?從流傳地域和勢力影響上考證,謝多、方國珍、劉驁等孝子證據不足。
論因戚繼光抗戰而變的節日。嘉靖年間,日本海盜最活躍、最猖獗的季節主要是清明節後的農歷三月至五月和重陽節後的農歷九月至十月。查了壹下歷史,臺州地方誌和戚繼光的相關書籍,卻找不到元宵節前後戚家軍在臺州對日作戰的記載。因此,筆者認為改變節日紀念抗戰的證據也是不充分的。
論方國珍的變節理論。元十四年(1354)九月,的軍隊攻占了泰州。15年,破清遠、溫州,開府慶清遠,分浙東三路。三路地區與元宵節習俗的傳播地區差異較大,也可以排除。
就這樣,元宵節習俗的形成就留下了造城的說法。臺州原本是沿海縣。隋開帝九年(589年),與永嘉郡合並,組成郡縣(後改為圍州)。唐武德四年(621),江南地區進入唐朝版圖,之後郡縣復位命名。原來的沿海郡脫離了封閉狀態,設置為臺州,立即建城。泰州城始建於東晉末年,由郡守新景為抵禦孫恩叛軍,依托古龍山而建。範圍小,唐初大規模擴大。建城時間與民間傳說和以正月十四為元宵節習俗的流傳區域相壹致。從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來看,故事發生在初唐是毫無疑問的,所以作者贊同建城論。關於築城有幾個傳說。其中反盜版論缺乏證據,地方誌也沒有這壹時期的戰爭記錄。正月十四開始說時間比史料晚;完備論只涉及少數家庭,影響力似乎更小。所以作者認為故事發生在工程期間更合理,軍人或者民工偷米線糊的故事更可信。但後人建城時發現了混有泥土的米粉遺跡,所以作者傾向於後壹種傳說。至於歷史上傳說中的建城者尉遲恭是否到過臺州,只有《臺州吊骨八賦》第壹篇稱“尉遲故城”,似乎是尉遲恭建都臺州的壹個證明,但從新舊唐書等文獻來看,缺乏有力的證據;初唐時期是否有令他眼花繚亂的尉遲,也缺乏相關史料。從傳奇的角度來說,作者是卑微的,為了追求名人效應,按下尉遲恭也不錯。
綜上所述,根據相關史料和傳說,臺州元宵節傳說可整理如下:唐武德四年(621)十壹月,江南地區進入唐朝版圖,六朝臨海郡壹帶定為臺州,開國將軍尉遲恭在臺州建臺州城。由於臺州支所地形復雜,壹面背山,三面環水,施工初期經常發生塌方。壹天晚上,尉遲恭苦惱地睡著了。他在夢裏看到壹只鹿反復跳到他的床上,用蹄子推他的身體。當他生氣的時候,他醒來發現黎明來臨了。晚上下了壹場大雪,雪地上有壹個醒目的鹿蹄印。隨著小鹿的追蹤,發現它剛剛繞了壹個大圈。尉遲恭又驚又喜。他命人踏著鹿的足跡建城,工程非常順利,所以臺州府城又叫鹿城。為了紀念鹿的教導,尉遲恭命令他的手下把鹿的蹄印塗上面粉,然後烤熟。由於太陽的暴曬,積雪融化了壹點,伸出的蹄模不像鹿蹄,倒像羊蹄,於是壹種叫“羊蹄”的風味小吃從府城流傳下來。隨著工程進度的加快,工程所需的牡蠣灰無法供應,尉遲恭感到十分苦惱。壹位老人建議在米粉中加入黃泥,攪拌成漿狀,效果會很好。這是壹次很好的嘗試。因為是寒冬,造城又是重體力勞動,正月十四,壹個民工饑寒交迫,偷了造城用的米線糊。有人發現了,向尉遲恭報告,尉遲恭對人民很好,靈機壹動。他安排多磨壹些米線,壹部分作為營養強化材料,壹部分和酒糟、竹筍、肉、菜混合在壹起做成湯,給農民工當零食。現在農民工的積極性被大大激發了,建城速度加快了。為了紀念這件事,臺州人把元宵節提前壹天改到正月十四,家家戶戶做爛湯,成了風俗。
現在臺州有句話叫“正月十四是元宵節,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元宵節晚上家家都吃壞湯。所謂“爛湯”,就是先把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蛤蜊、豆腐幹、油泡、豆腐、川豆板、菠菜(或芥菜)之類的東西放在鍋裏炒,然後用米粉調好水,煮開,做成糊狀,非常好吃。吃過爛湯,大家見面就說吃過富湯,也去對方家裏吃過富湯。然後,人們走上街頭,看燈籠,放煙花,看舞獅和猜燈謎…加入元宵節。深夜回家,我會溫壹碗熱湯,喝幾碗,才心滿意足地入睡。
以上摘自人民網,作者陸如萍。
但是在臺州,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天臺叫糊蠟沸,仙居叫湯,三門叫爛湯,有的人就叫山粉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