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神經癥,心理咨詢師,語言,心理學,分析
本文簡介: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借助語言,人類文明的成果得以保存和傳承[1]。在咨詢過程中,我們發現內心沖突(神經癥[2])患者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特征。心理咨詢師只有充分了解他們,才能深刻理解他們的當事人,促使他們感知自己的模式,在內心沖突的患者和普通人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內心沖突受害者
本文內容: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們進行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借助語言,人類文明的成果得以保存和傳承[1]。在咨詢過程中,我們發現內心沖突(神經癥[2])患者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特征。心理咨詢師只有充分了解他們,才能深刻理解他們的當事人,促使他們感知自己的模式,在內心沖突的患者和普通人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內心沖突患者獨特的語言表現為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他們特別擅長隱藏語言,所傳達的信息對於普通人來說往往是隱藏的,與普通人所理解的有很大不同。
1口語
雖然患者的年齡、性別不同,甚至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階層,但都會說出高度壹致的話。下面是我們在咨詢中經常聽到患者說的壹些話,分析壹下背後的心理軌跡。
(1)“如果沒有外界的幹擾,我的世界會很美好”。這句話把患者靜態能力的自欺欺人隱藏到了極致,這是內心沖突患者的普遍思維。他們做事往往不受幹擾,尤其是當他們的思考能力很高的時候,這讓他們看起來更好。壹旦有外界幹擾,他們就會被焦慮壓垮,做不了事情或者做不好事情,所以不敢去做事情,於是被歸因於外部。但是這個世界是多變的,是嘈雜的,在幹擾下做事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靜態的能力只占其中的壹小部分[3]。是壹種病人以部分代替整體的疾病。
(2)“只要沒病就沒事”這句話體現了患者因果倒置的邏輯,是混淆是非的巧妙伎倆。由於逃避行為模式,內心沖突的人最終導致越來越多的未解決的沖突,產生更多的沖突和痛苦[4]。表面上看,看病是原因,疼痛是結果。本質是逃避,痛苦是因,疾病是果。患者把因果顛倒,越來越逃避,病情越來越嚴重,壹切都會變得更糟。
3“人要誠實”。人們不應該撒謊。“人怎麽會說謊呢?”這種“應該”的語言指向了心理咨詢師的超我。“應該”就像壹把劍,把病人世界裏的矛盾磨平如玉,也把他的心分割成碎片,既掩飾了病人逃避面對負面世界的脆弱,又把自己裝扮成壹個高尚的人。其本質是患者不會撒謊,不會識別謊言,不知道如何應對騙子來保護自己。現實世界是灰色的。壹個人只有誠實,會撒謊,才能有選擇的自由,才能在不同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應對,才能真正適應。
4“我壹直在堅持做事,但是壹點效果都沒有。妳說我該怎麽辦?”這種語言指向心理咨詢師的罪惡感,進而達到控制的目的。客戶必須遵循標準,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如果他只是重復他所擅長的,回避他所欠缺的,盡管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在錯誤的方向上的努力是無效的。只有做那些對患者來說有挑戰性的,也是他們壹直在回避的事情,才能有效果。當然,在早期,結果不壹定好,痛苦會增加。但是,把內在的能力儲備起來,才是做事的根本目的。這樣的堅持最終會收到良好的效果,逐漸減輕患者的痛苦。
⑤我只想變回原來的自己,那時那麽輕松快樂。導火索事件往往成為患者心中天然的替罪羊,承擔著患者壹切痛苦的始作俑者。它的本質是,原來輕松的快樂只是臨界點前的壹種不平衡狀態,因為病人從來沒有解決沖突,沒有內在的能量儲備。壹旦遇到偶然事件,平衡被打破,就會陷入內心沖突的癥狀。這件事只是導火索,不是打破輕松快樂的罪魁禍首,而真正的放松,需要的是有內在能量支撐的放松,這種放松才能長久。如果病人不轉過身來彌補不足,提高能力,儲備能量,就永遠不會輕松愉快。
2肢體語言
病人通常表現出非凡的美麗,放蕩不羈的自由和無微不至的關懷...但這些都是缺乏意圖,呈現出壹種空靈的狀態,因為他們是空殼人。雖然患者的具體表現各不相同,比如有的示弱討好,有的示強挑釁;有些人自負,有些人自卑...但歸根結底都是給人壹種虛假的感覺。以下是內心沖突不同臨床診斷的獨特肢體語言。
強迫癥的特征是機械的儀式化,反復的洗滌,或者不斷的檢查和數數,其本質是為了化解焦慮,解除超我的束縛,轉移內心的罪惡感。
交往恐怖表現為不自然、緊張、沈默寡言、回避交往等。其本質源於過度的自我關註,人際關系中的自戀和不了解他人內心的冷漠。
焦慮表現為坐立不安、情緒煩躁、急躁等。焦慮的本質,源於過度敏感和自我軟弱導致的壹系列無端的擔憂,浪費了很少的精力,陷入了精力的惡性循環。
疑病癥表現出對身體現象的極度關註和對健康的過度關註。其本質源於自知之明和不願自我毀滅,但仍避免自我欺騙和自我成長的欺騙。
抑郁癥表現為憂郁和多愁善感,其本質源於在痛苦中的自我放縱和對當下生活胡言亂語的自我逃避,也是在極度自戀的人生夾縫中的壹種奇怪選擇。
3潛在語言
潛語言是指說話人有意或無意發出的語言和肢體語言,作用於聽話人的信息被反映出來。人都在使用隱性語言,但普通人往往是有意識的,內心有沖突的人的隱性語言是通過潛意識起作用的,很難用普通人的思維去解讀。只有當心理咨詢師熟悉了患者的自動思維特征、機會主義模式、自以為是的盲目自欺方法、權力驅動等。,他能否真正解讀出自己語言背後隱藏的含義,並對隱藏的語言給予針對性的反饋。
下面是壹個真實的案例來展示潛語言的真正含義。
輔導員,女,42歲,未婚,無工作,與姐姐、母親同住。咨詢的原因是她內心壹直很痛苦,和媽媽沒有交流。她在感情上壹直很依賴比自己大4歲的姐姐,但現在發現姐姐得了癌癥,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恐慌。
咨詢師收集了大量信息,初步診斷當事人為內心沖突患者。因為家庭背景、性格特點、社會環境等因素,她壹直采用逃避的方式,不去處理矛盾,導致大量未解決的矛盾交織、聚集、萌發,產生各種癥狀和癥候,內心苦不堪言。因為以前逃避,內心能量很弱,心智沒有長進,還是個嬰兒,現在妹妹病了,完全沒有能力為這個世界儲備。
顧問和客戶具體討論了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建議她先從小家庭走出來,找壹份工作,彌補過程中的不足,逐漸在經濟和情感上獨立。當事人講了壹個發生在過去的場景:我在壹家商場做保管員。同事都是90後,主動找他們聊天。他們都很冷漠,不知道如何融入環境。工作不到壹周,他們在姐姐的支持下辭職了。咨詢師和當事人分析現場,當事人卻壹直問“怎麽辦?”他壹臉的無辜和可憐,心理咨詢師及時意識到當事人並不是真的想知道該怎麽辦,而是用隱晦的語言發來信息:“現在妹妹生病了,妳要可憐可憐我,代替妹妹,讓我有個依靠的人。”如果心理咨詢師不能及時察覺隱藏的語言,並有效引導當事人自助,永遠無法幫助她真正成長,擺脫內心沖突的泥潭。
[參考文獻]
景秀。關於人類語言和思維的壹些想法[J]。劍南文學,2012(2):111-112。
[2],郭,。重命名神經癥:內心沖突[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 (15): 45-46。
[3],郭,。神經癥的內在動力系統[J].特別健康,2014(10以下):4-5。
[4],郭,。判斷神經癥嚴重程度的八個角度[J]。家庭心理醫生,2014(11):526-527。
[5],郭,。神經癥的三個臨界點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4 (8):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