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重慶仁老育兒信息咨詢公司

重慶仁老育兒信息咨詢公司

本課程:兒童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這是壹個兩天的課程。

我上完了第壹天的課。做完筆記,壹* * *,有兩萬多字。剛整理完0~11歲的文字版,分幾篇分享。

本文為前言:重要概念。

首先要區分的重要概念是適齡行為、不當行為和異常行為。

這個區別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因為很多家長將學齡期行為視為不當或異常行為,采取不恰當的應對方式,最後,使原本很好的孩子產生了心理問題。

學齡期行為:符合兒童年齡發展特點的行為。翻譯成白話,就是:正常行為。很正常!

比如壹個兩歲的孩子不停的扔勺子。妳幫他撿起來,他扔掉。妳再撿起來,他再扔出去...這種行為是兩歲孩子的適齡行為。

知道了這些,妳就不會生氣,也不會說,咦,我家孩子怎麽老是扔東西?

對付這樣的行為,處理方法是:

很多家長,不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把這些行為解讀為:孩子調皮,固執。我已經告訴妳100次了,不要扔勺子,妳為什麽要扔!?

家長感到非常惱火和憤怒,開始強行制止孩子的行為。

結果父母真的會教育壹個倔強的孩子。

所以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的問題。其實父母是不理解孩子的。

孩子本身沒有錯,但是家長要補課。

父母不理解,就會壓抑孩子的正常需求,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問題。

妳可能會想,我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我知道孩子的發展階段,我很有耐心。

那麽,我們來說說另壹個常見的孩子“問題”。妳中槍了嗎?

家長普遍抱怨小學壹至三年級的孩子太懶,不做作業。妳知道嗎?

其實這也是因為父母太!看啊!急!。

壹個壹年級孩子的平均註意力是15分鐘。如果他能老老實實坐在那裏,只有兩種情況。

如果妳達不到以上兩個要求,那麽就不要抱怨孩子的拖延癥。因為這也是:學齡行為。

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分不清想象和現實。這樣會被家長誤認為是幻覺、幻想,或者是謊言。

壹位母親懷疑自己上小學壹年級的孩子得了精神分裂癥,因為孩子壹直在說壹些沒有發生的事情,他還當真了。

比如孩子會說學校組建樂隊,讓他參加,放學後需要留下來訓練。媽媽覺得挺開心的。但是第二天,我和老師確認了沒有這回事。媽媽回去問孩子。孩子堅持:對,是真的。

再比如,孩子回家悶悶不樂地跟媽媽說,我們班XXX被老師批了,在課堂上被罰了。母親後來發現孩子又在胡說八道,但孩子堅持說是真的。

這樣的事情已經有好幾次了。母親開始擔心孩子的幻覺和妄想。我甚至懷疑孩子是不是有精神分裂癥。

事實上,兒童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很低。

精神分裂癥的高發年齡為17歲以上,女性為17至37歲,男性為17至27歲。

另外,精神分裂癥患兒的情感體驗是不愉快的。大部分都是痛苦的經歷,而不是興高采烈地說發生了什麽好事。

只有壹個意外,就是病人在誇大妄想。比如他說:我是人民的領袖,我是來拯救地球的。

上述案例中,孩子的行為是孩子為滿足內心願望而構思的場景。這不是!是啊!惡心!

這種情況常見於幼兒園,小學壹到三年級的孩子。壹年級的孩子,因為剛入學,環境的變化可能會引起他的焦慮和失落,於是他就想象壹些東西來安慰自己。同時他分不清想象和現實,就把思考當成現實,講給媽媽聽。

這種情況下,家長不用太擔心,只需要明白這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正常表現。

另壹位母親很擔心她的孩子。她兒子高三畢業,看了壹本書,做了壹個閱讀分享,被表揚了。然而,孩子們開始擔心人類的未來。他沒有出去找工作,而是整天呆在家裏擔心。

這個孩子可能有精神分裂癥。

首先,符合精神分裂癥高發年齡段。癥狀:擔心人類的未來,屬於誇大妄想。因為他覺得對人類的未來負有責任。

在這種情況下,另壹種可能就是強迫癥,屬於耗竭性強迫癥(強迫癥壹般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

孩子的年齡正處於精細分和強迫癥的高發期。根據癥狀描述,這孩子是個細分的可能性比較大。建議去專科醫院確診。

我問老師:精神分裂癥的病因是什麽?如何防止孩子拿不到細分?高三很難養,也很難考個好成績。父母有多郁悶。

老師說,細點壹般都有家族遺傳史,也可能是環境因素刺激的。

有同學問到紅黃藍幼兒園的案子。紅黃藍幼兒園的案件,是因為孩子回家後在幼兒園對其實施虐待的表現,引起了家長的關註,並引發了進壹步的調查,導致了案件的曝光。

如果孩子分不清幻想和現實,我們怎麽判斷孩子壹開始就是在表現真實呢?也許這是他們的想象

老師給了壹個很好的標準:孩子的幻想壹般都是好的。

因為孩子的幻想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願望是美好的。比如上面案例中的壹年級男生,想加入學校樂隊。他幻想同學被老師批評,他也幸災樂禍。他不幻想受到老師的批評。

孩子不會幻想壹些不好的事情,找不吉利的事情,讓自己心煩。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功能。

所以,如果有幼兒和低年級的孩子跟家長說壹些不好的事情,家長要引起重視,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是他們的幻想。

有同學問,壹個七歲小孩目擊死亡,最近處於緊急狀態。他會時不時地和母親談論死亡。我該拿它怎麽辦?

老師的建議。

關於應急處理,或者說危機處理,具體的操作模式。

需要註意的是,成年人本身要堅強,不能太脆弱。當然,如果妳害怕,妳也可以表達出來,不用太壓抑。

特別提醒,如果孩子有以下創傷應激反應,壹定要找專業的咨詢師,光靠家長的陪伴是不夠的。

老師建議家長少講道理、意義、社會責任這些抽象的名詞,多在具體的場景中與孩子討論。這樣孩子們才能理解。

老師也分享了她的做法。

例如,她和她正在上小學的兒子討論世界之外的事件。讓孩子知道這個社會不全是美好的,也有黑暗的壹面。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註意安全,不要去湊熱鬧,要懂得保護自己。遇到危險環境趕緊跑。可以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撥打110。

妳也可以更進壹步,和孩子壹起分析事件。在分析的同時,父母也在向孩子傳遞價值觀。

比如討論這個兇手,覺得社會不公平,傷害無辜的孩子,對嗎?

兒子說:社會不公平,但妳不能傷害無辜的人。

老師提醒,可以和孩子討論事件經過,但不要給孩子看血淋淋的照片和視頻,因為那個畫面對孩子來說太刺激了。其實這些照片的傳播也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總結:洗腦要趁早!在青春期前給孩子灌輸觀念和想法。

父母的壹言壹行,每壹次談話,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樹立著孩子的三觀。

所以綜上所述,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正常行為。

很多家長覺得累,是因為不能理解孩子的適齡行為,而要求孩子約束自己。

大家都讀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寫得很好。但是看完了還是學不會。因為教育是壹門藝術,而不是食譜。因為媽媽不壹樣,孩子也不壹樣。書中列舉了很多場景和我母親采取的措施。場景千變萬化,最重要的是家長要理解孩子,調整心態。

當妳正確理解了孩子,那麽妳的行為就會不壹樣。妳的孩子也會不壹樣。

接下來說說0到11歲孩子的發展重點以及家長需要關註的重點。

其他關於育兒、心理學和積極管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