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孩子接觸網絡,家長焦慮。數字時代,如何讓互聯網成為親子互動的新空間?

孩子接觸網絡,家長焦慮。數字時代,如何讓互聯網成為親子互動的新空間?

互聯網,網絡課堂,手機?在信息網絡時代,上網很容易。中國兒童中心家庭教育部主任、研究員霍指出:上網低齡化,家庭成為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上網的主要場所,最值得關註。又到暑假了,如何開展家庭網絡素養教育,如何提高孩子的網絡素養,如何與家長和孩子構建數字化的家庭關系?

《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報告(2021)》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6至18歲未成年人網民規模已達180萬,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高達94.9%。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如何實施家庭網絡教育?如何培養未成年人的消費觀和上網習慣?如何才能實現網絡安全?壹系列現實而緊迫的問題亟待解決。

調查顯示,家長對青少年網絡管理、網絡價值觀和認知行為的影響明顯不足。

青少年網絡素養怎麽樣?

?按照五分制,青少年網絡素養平均得分為3.56。如果換算成100分,目前青少年網絡素養水平在70分左右,有待進壹步提高。?北京師範大學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主任方增全說。

今年5月,北京互聯網法院開庭?第壹個共同的未來?未成年人網絡司法保護新聞發布會,向社會通報該院建院以來涉未成年人網絡糾紛審判情況並發布典型案例。該案反映了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中的四大問題:壹是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行為規範不足,網絡成癮問題較為突出;二是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意識薄弱,易受不良信息影響;第三,未成年人既是人格權侵害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第四,未成年人缺乏理性消費習慣,容易沖動消費。

北京師範大學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研究中心於2017、2020、2021進行了三次大規模大數據樣本測量,探討家庭因素對網絡素養的影響。調查顯示,家長對青少年網上印象管理、網上價值觀、認知行為的影響明顯不足。

騰訊未成年人服務中心的才真旺姆和他的同事稱之為網絡問題兒童?藏在遊戲裏的孩子?。在調查和分析了數百個真實案例後,才真旺姆發現這些孩子大多無能、不自信、缺乏社會交往、遭受不幸。?我們需要不斷地引導家長,關註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找到那些更深層的需求,並在現實生活中滿足它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北師大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卞認為,家庭教育應註重青少年學習需求、關系需求、自主需求和價值需求的統壹。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有助於建立親密關系,滿足孩子獨立發展的需要,帶動孩子實現自我價值,從而實現孩子的健康成長。

在家庭教育中,壹個溫暖的家庭和良好的親子關系越來越重要。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國協同創新中心每年對數十萬兒童進行分析,發現親子關系每增加10%,兒童網癮問題可減少7%至8%。

?家長要以身作則,承擔陪伴青少年成長發展的第壹責任。?方增權建議實施家庭網絡素養教育計劃,包括:提高家長網絡素養水平;註意溝通,增加溫度,減少不必要的控制;安全上網,引導青少年識別有害垃圾信息;引導青少年正確參與網絡互動,健康文明上網。家長要做好第壹家教,營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圍,教會孩子利用好網絡塑造自己的形象。鼓勵孩子從網絡內容消費者向內容創造者轉變,規範孩子的網絡價值認知和行為。

專家呼籲樹立責任意識,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父母。

孩子觸網讓很多家長很焦慮,可能壹天會對孩子吼很多次。這反映了哪些問題?

?家庭教育存在家長能力不足的問題。?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主任鄭寧表示,家庭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中都有與網絡素養相關的規定,強調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宣傳教育,維護其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

?父母?依法帶娃?首先妳自己要懂法律,最重要的是守法。?鄭寧舉例說,危害國家安全、淫穢色情、暴力恐怖、侵害合法權益的信息和謠言不能發;網站獲取信息需要監護人特別同意,家長在朋友圈?太陽寶寶?不要暴露孩子的個人信息;給手機軟件授權信息要慎重。

從2021開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領域對監護人的需求越來越明確。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仍存在監護人主動為未成年人提供成人賬號、監護人主動協助未成年人完成成人人臉識別等現象,使得防沈迷系統形同虛設。許多專家呼籲建立家庭?家庭是第壹課堂,父母是第壹任老師?責任感,承擔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用正確的觀念、方法和行為教育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習慣,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父母。

在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鄭素霞看來,相比?口碑?,父母?以身作則?更有助於約束孩子的上網行為。父母言傳身教相結合對抑制青少年上網行為有較好的效果,父母言不教或說不更容易加重青少年的不良上網習慣。

數字時代,讓網絡成為親子互動的新空間。

?妳又在做什麽?把電話給我!?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在用手機做什麽。

北京師範大學發布的《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調查報告》顯示,14.76%的家長知道孩子在網上做什麽,33.8%知道壹點,近7%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麽,無法控制孩子上網。父母在網上管教孩子的方式有時是無效的,37.23%的孩子不會聽,認為父母在網上管教孩子的方式很粗暴。

?父母的壹個通病就是總玩手機。回國後,很多家長壹有壹點空閑和放松就迫不及待地玩手機,而且大多不願意學習新的網絡使用方式和網絡世界帶來的新的生活方式。孩子是網絡世界的原住民,我們是移民。他們天生就有使用和更新互聯網的能力。這時候家長要多向孩子學習,照顧好自己。?霍對說:

無論是做心理咨詢、臨床幹預,還是實地調研,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劉勤學都發現,很多家長在制定監管方式時比較死板,總是告訴孩子今天必須做什麽,不管情況如何,都無法改變。家長希望將規則的有效性和可執行性貫徹到底,但孩子會在不同的情況或特殊情況下執行。如果家長的主動監督邊界不夠靈活,最終會失去應有的作用。他建議家長積極監督,包括建立有效的網絡行為規則、雙邊規則、開放討論和靈活邊界,通過討論協商解決問題。同時,把網絡作為親子活動的同壹個空間和紐帶,開發網絡積極的工具性使用功能,避免娛樂性使用成癮。

數字化時代,壹方面,父母需要在陪伴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引導、指引和情感上的支持;另壹方面,在數字家庭的形成中,我們與孩子建立了數字共融、數字平等的理念,父母與孩子共同努力,彌合兩代人之間的數字代溝。

中國青少年宮協會媒介與教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張海波的經驗是,家庭是基礎,是第壹課堂,學校是中心,是教育的連接中心,社會是資源。網絡素養教育不僅僅是成人對兒童的教育。教育時代,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參與,孩子是作為主體而不是客體參與的。孩子主動說出來,帶動身邊的影響夥伴,從而形成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