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教育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初級階段(17世紀-19世紀)——直覺技術和哲學認識論(感覺論)
理論上,直覺技術是建立在哲學認識論(感覺論)基礎上的。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曾說,感覺是壹切知識的源泉。馬克思在1844年的《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與世界的任何壹種個人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覺、感覺、欲望、活動和愛——總之,他的壹切個人職能……都是通過他自己的客觀關系。直觀技術是從17世紀逐漸形成的,以課堂教學為認知形式,以書本、粉筆、黑板、圖片、模型、口語為媒介,是壹種比較簡單原始的教育技術。
2.發展階段(19-60年代末)——媒體技術與教育心理學理論的興起。
國外有人把這壹階段的教育技術稱為“教育中的技術”。這個階段的特點是視覺教育或聽覺教育。理論上也脫離了哲學母體,不再只是從認識論上描述,而是與眾多代表和流派進行了廣泛的理論探討。但各種理論都屬於教育心理學的範疇,沒有教育技術學的理論體系。
從19年底到20世紀,世界科技發展迅速,尤其是電子科技的發展。1822年,法國人尼科福特和尼普斯發明的攝影術在19年底被廣泛使用,愛迪生在1884年發明了電影放映機,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1885年在巴黎發行了電影,壹個德國傳教士發明了幻燈機。1900年,人類聲音的無線電傳輸實驗成功,隨後這些發明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成為新的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視聽形象,使教學取得了不同於以往的巨大成果。1906年,美國出版了壹本名為《視覺教育》的書,1910年,克萊恩在紐約出版了第壹部教育電影目錄。但作為正式的教改運動,視覺教學是從1918到1928。這場運動被稱為視覺教學運動,標誌著教育技術的開始。
與此同時,廣播教育應運而生。馬可尼劍佛電臺從65438到0920在英國每天播放兩次教育節目。1923,“教育廣播咨詢委員會”成立。1929年成立“校播中央評議會”,每年對教育節目進行1到4次評議。俄亥俄廣播學校成立於1929。1931,日本,1932,澳大利亞,新西蘭也開始了校播。簡單的視覺教育和聽覺教育逐漸被視聽教育所取代。
視聽教學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埃德加·戴爾。他在《視聽教學法理論》(1946)壹書中提出了“經驗之塔”理論。戴爾認為,人們在學習時,從直接到間接,從具體到抽象,更容易獲得知識和技能。他用壹個學習經驗的金字塔圖來展示不同學習方法的學習效果。
另壹方面,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普萊西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設計了幾臺自動教學機,並進行了實驗。然而,由於教學機器的設計問題和不成熟的客觀條件,普萊西的自動化教學機器對教育技術的發展影響不大。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斯金納發起了新計劃教學運動,普萊西的早期貢獻才真正得到認可。
在此期間,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1954發表的題為《學習的科學與教學的藝術》的文章中,他根據自己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和主動強化理論重新設計了教學機器,導致了美國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程序教學運動高潮,後來發展為只有程序教材而沒有教學機器的“程序教學”。後來,他的理論被應用到電子計算機上,計算機輔助教學(CAI)開始了,這也成為教育技術的重要標誌之壹。
3.形成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系統技術與教育技術
20世紀60年代初,視聽教學領域出現了壹種新的趨勢,這種趨勢同時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壹個是傳播理論,另壹個是早期的系統論。
香農的信息論被引入教育教學領域,產生了視聽傳播。視聽傳播主要涉及學習過程中信息的設計和使用。傳播學的出現使人們的註意力從“物”轉移到信息從來源(教師或視聽資料)到接受者(學習者)的傳播過程。
隨著傳播學向電化教學的滲透,系統論也開始對教育教學產生作用和影響。教育是壹個復雜的系統。它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媒體、教育方法、教育設施、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組成的有機整體。教育系統整體功能的最優發揮,不僅需要系統中各個組成部分的充分發揮,還需要系統中各個要素的最優合作與協調。因此,實現教育最優化的根本途徑是全面、整體地考慮教育的各個部分(包括媒體),系統地設計教學過程,於是媒體應用逐漸轉向系統設計,媒體技術進入系統技術階段。
在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興起的時期,傳播學、行為科學和系統設計滲透到教育中,“教育技術”逐漸形成為壹個獨立的科學概念和專門術語。20世紀60年代初,“教育技術”壹詞首次出現在壹些美國書籍和雜誌上,並很快在國際上傳播開來。
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討論教育技術的定義,意見相對集中在70年代。1970年,美國總統顧問委員會在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兩個定義。[1]1972 AECT提出了壹個更權威的定義[2],AECT在1977中將其定義形式化[3]。與此同時,教育技術的理論體系也正在形成。65438-0987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M·加涅主編的《教育技術基礎》壹書最具代表性。
在此期間,其他國家也開展了教育技術理論的研究。
(二)中國教育技術的發展
隨著國外視聽教育的發展,視聽概念於20世紀30年代傳入中國。然而,中國真正全面地討論教育技術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教育技術學才得以創立。
1.電化教育階段(1978之前)
20世紀初,幻燈傳入中國,最早的無聲電影和幻燈放映教育方式由此開始。1936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電影教育委員會和廣播教育委員會,這是中國最早的電化教育機構。至今,國家教委還有壹個電化教育處。1936年,通過教育工作者的討論,確定了“電化教育”的名稱。同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學校廣播的理論與實踐》壹書,由金壹若翻譯,在[日本]出版。65438年至0937年,商務印書館還出版了中國學者陳友松撰寫的第壹部電化教育專著《電化教育片》。1938金陵大學開設電化教育專業課,1945蘇州國立教育學院成立電化教育系。1947,北平師範大學成立直觀教育館。65438年至094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杜翻譯的戴爾代表作《視聽教學法論》。
新中國成立後,於當年6月5438+065438+10月在文化部科普局成立了電化教育處,由留美電化教育專家肖叔子任管理處長。1951北京輔仁大學教育系開設電教課程,主講人是小淑子。65438-0957西北師範大學教育系開設電化教育課程。1958,北京成立“北京電化教育館”。此後三年的經濟困難和65438年至096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電化教育未能迅速發展。
2.定義和內涵討論階段(1978-1987)
(1)電化教育是否更名為教育技術的討論。在中國,真正的電教討論是從1982開始的。1984-1986這場討論達到了頂峰。討論的話題是:要不要改名字?換成什麽?大致有以下幾個命題:第壹,認為沒有必要使用“電化教育”這個名稱;第二,應該改成“教育技術學”。經過討論,得出了壹些認識:我國的電化教育與國外的電化教育本質上是壹樣的,兩者的目的都是利用科技成果開發新的學習資源,采用新的教學理論和方法來控制教育過程,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實現教學最優化。
經過這次討論,國家教委在1987發布了《高等師範院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明確了“電化教育”的名稱。1986年,全國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立教育技術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技術學在中國正式成立。與此同時,出現了教育傳播、教育技術和電化教育同步發展的格局。
(2)關於教育技術定義和內涵的討論。在討論電化教育是否更名為教育技術時,也交織著對教育技術定義和內涵的討論。當然,這種討論大多是與電化教育相比較的[5]。本文從教育技術的定義、研究對象、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論述了教育技術的定義和內涵。說到教育技術定義的表述,大部分都是介紹西方國家。
(3)教育技術本質之爭。教育技術的本質是壹個涉及教育技術內涵以及教育技術在教育科學中的地位和歸屬的問題。教育技術的本質是什麽?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首先是工具論。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教育技術本質上是用來實現既定教育目標、優化教學過程的手段和工具,它只是壹種輔助作用。第二是說的方式。認為教育技術本質上是壹種新型教育。它涉及教育的某壹部分,而不是整個教育領域。它沒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內容,只是采用新的形式來傳達教育內容。三是要素論。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基於美國教育技術專家喜力的“3p”(產品、過程、計劃)結構理論。教育技術是以下三個方面的重要因素:手段和工具;在解決實際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在媒介因素和人為因素構成的人-物-人關系系統中。
3.學科體系形成階段(1987至今)
我國教育技術學學科體系的形成基於三個原因:國外教育技術的引進和借鑒;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系統論述了教育技術的相關理論;1986我國教育技術學科的正式確定。
教育技術充分利用許多現代科技成果,吸收前沿科學的方法論精華,使教育技術系統化、科學化,從而完善其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