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官網,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消息,《山東省“十四五”建設制造業強省規劃》已正式印發。《規劃》提出:力爭到“十四五”末,化工、建材、輪胎、鑄造、食品等行業規模保持全國前列。到2025年,山東化學工業產值達到2.65萬億元;將山東基本建成制造業強省,具有山東特色的現代制造業體系初步形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始終處於全國第壹方陣,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中心。
“十三五”時期山東省的發展
65,438+0.總規模位居前列:“十三五”期間,工業增加值總量將持續5年增長,2020年達到231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1.6%。縣域工業經濟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2.動能轉換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累計壓減粗鋼產能2165438+萬噸,整合、轉移、淘汰煉油產能4000多萬噸,推進粗鋼產能轉移計劃,轉移電解鋁產能2414000噸,退出焦化產能2800萬噸。
化工園區由199家減少到84家,關閉不達標化工生產企業2069家,危險化學品儲存企業168家,化工企業入園率由不足20%提高到34%。
累計實施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工業技術改造項目7萬多個,技術改造投資超過4萬億元。玉龍島煉化壹體化、先進鋼鐵制造基地、世界鋁谷、山東重工綠色智能工業城等壹批標誌性重大項目開工建設。
2017至2020年,新壹代信息技術制造業、高端裝備業、新能源新材料業增加值增長28。9%, 25.分別為7%和34%。
3.工業能耗大幅降低:到2020年,工業能耗占全社會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75.6%,比“十二五”末下降3.3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為76。8%,也就是3。比“十二五”末低6個百分點。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煤炭消費量比2015年減少41萬噸以上。
“十五”期間山東省重點產業發展方向
1.依法淘汰低效落後產能。
堅持“減量替代為常態,等效替代為例外”的原則,以鋼鐵、煉油、焦炭、水泥、輪胎、化工等重點行業為重點,按照環保、安全、技術、能耗、效率標準,組織實施轉移、減量、整合、關停,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和退出低效產能,繼續為先進產能騰出發展空間。
(1)鋼鐵:嚴格控制全省鋼鐵產能總量,加快鋼鐵產能向重點鋼鐵產業基地轉移和集聚。到2025年,沿海鋼鐵產能占比將超過70%。
(2)煉油:關停參與玉龍島煉化壹體化項目整合的地方煉油企業產能。根據石化重大項目實施情況,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地區和300萬噸及以下煉油產能分批整合轉移。鼓勵央企在我省中心城市煉油廠實施“近限遠遷”,加快煉油產能整合升級。
(3)化學工業:圍繞氯堿、合成氨、化學農藥原料、合成材料等重點領域,組織開展全面梳理和調查。對不符合相關標準要求、轉型升級無望、手續不全、無法完善的化工企業,列入關閉淘汰名單,依法依規予以關閉。
2.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堅持“鞏固規模優勢、提質增效”的原則,深入開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大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改造力度,滾動實施“萬項技術改造、萬家企業改造”,全面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現代化水平,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延伸。力爭到“十四五”末,化工、建材、輪胎、鑄造、食品等行業規模保持全國前列,鋼鐵、有色、家電、造紙等行業規模位居全國前三,技術現代化、產品精細化、R&D創新能力、綠色安全發展水平鞏固或進入全國同行業先進水平。
化學工業:以煉化工業、海洋化工、煤化工、精細化工壹體化為重點,重點發展乙烯、丙烯、丁烯、苯、甲苯、PX、氟矽、煤基精細化學品、高端功能化學品等產業鏈,培育龍頭企業,打造世界級綠色化工產業集群。
實施煉油產能整合、減量置換,支持煉化企業深度兼並重組,推進“降油增化”轉型,打造“油頭、化身、高化尾”產業模式。在煙臺玉龍島建設煉化壹體化石化產業基地。淘汰間歇式常壓固定床氣化爐,加快實施清潔煤氣化技術,加快延伸煤制合成氣和焦爐尾氣綜合利用產業鏈。
鞏固傳統化工優勢,加大基礎特種材料研發力度,大力發展新型功能化工材料,提高關鍵材料自給能力和制備技術水平。
到2025年,化學工業產值達到2.65萬億元;化工園區企業和重點監控點企業產值占全行業的80%以上;汽油、煤和柴油產品的產率下降到40%左右。
化學工業布局:
青島、淄博、東營、煙臺、譚芳、威海、日照、濱州、菏澤以推進煉化壹體化為重點,耦合石化鹽化、煤化發展,重點發展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降解塑料等產業鏈,離子交換膜、質子膜等膜材料、液晶材料、有機發光二極管材料、電子級鹽酸、光刻膠等。
濟南市、棗莊市、濟寧市、泰安市、德州市、臨沂市、聊城市以煤化、鹽化、石化工業為產業基礎,提高深加工水平,加快工程塑料、尼龍、光伏材料等下遊產品開發,提升終端產品附加值。
3.加快培育和壯大新興產業。
新材料產業:圍繞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方向,推動化工、鋼鐵、有色、建材等基礎材料向新材料延伸,重點發展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先進陶瓷、稀土功能材料等關鍵戰略材料,突破石墨烯、3D打印、超高溫、智能仿生等前沿新材料發展。力爭到2025年,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成為我國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化的重要高地。
(1)先進高分子材料:重點發展聚烯烴彈性體、高性能樹脂、特種橡膠、特種塑料、高性能膜材料、氟矽材料、高端特種化學品、高端日化等新材料,加快發展品牌化、綠色化、高端化,鞏固提升領先優勢。到2025年,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產值將超過2600億元。
工業分布
煙臺重點發展異氰酸酯、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烯烴彈性體(POE)、超高壓電纜絕緣材料聚乙烯(XLPE)、高端管道專用HDPE等產品。,並向下遊延伸產業鏈,發展聚氨酯深加工產品。
淄博重點發展高性能有機氟、有機矽、環保組合聚醚、特種聚醚、聚醚多元醇、無氯聚氨酯化學發泡劑等產品,重點發展己二腈生產技術,擴大高溫尼龍、透明尼龍、長碳鏈尼龍生產規模。
濟南重點發展長碳鏈和耐高溫尼龍產品。
濟寧重點發展長鏈二元酸等原料。泰安專註於UHV設備用環氧樹脂、固化劑和絕緣材料的開發。
(2)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積極發展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低成本規模化制造技術,完善原材料及輔料配套體系,重點發展高性能低成本碳纖維、高強高模功能玻璃纖維、芳綸纖維、聚酰亞胺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氧化鋁纖維、氮化硼纖維、玄武巖纖維、碳化矽陶瓷纖維等高端纖維產品;提高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的智能化、綠色化制造技術和耐高溫熱塑性復合材料的產業化水平;拓寬高性能纖維和復合材料在工業裝備、高壓氣瓶、汽車輕量化、軌道交通、風力發電、海洋和運動休閑領域的應用。到2025年,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產值達到500億元。
產業布局:
威海重點發展碳纖維、經編針織物、機織物、預浸料、風電碳梁、航空復合材料等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制備。
泰安重點發展耐堿玻璃纖維、高強高模玻璃纖維、低介電玻璃纖維、復合纖維、耐高溫玻璃纖維、超細電子絲、工業絲、環保用耐酸短纖紗等玻璃纖維產品。
煙臺重點發展氨綸、間位芳綸、對位芳綸、芳綸紙等高性能纖維產品。
臨沂市重點發展超高模量玻璃纖維、高強細紗等玻璃纖維防火面料、新型玻璃纖維復合管道、管道防腐玻璃纖維網格布等高端深加工玻璃纖維產品。
濟南市、德州市、東營市、濟寧市突出差異化發展,重點發展碳纖維復合材料、碳纖維維度產品及應用等市場需求大、發展前景好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