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於1925年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希望將遺體安葬在南京中山,所以死後靈柩暫時安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為了尊重他的遺願,次年3月12逝世壹周年,在中山建墓,同年1929年春建成。
孫中山埋葬之謎
公元1986 165438+10月12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南京中山陵60周年也是這壹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75周年就在這壹年。
但是,中山先生死後,為什麽不用水晶棺材呢?為什麽要建紫金山?為什麽屍體會搬到南京?誰擡著青銅棺材?腹部的內臟在哪裏?墓裏有陪葬品嗎?安葬後誰來監督封口?禮物多嗎?屍體到底在哪裏?抗戰時期蔣介石移重慶為何失敗?幾十年來眾說紛紜,莫衷壹是。帶著這壹連串的問號,我特地采訪了孫中山的貼身保鏢梁凡。
範老先生,現年80歲,是目前唯壹健在的孫中山私人保鏢。他也是孫中山逝世後參與陵墓修建工作、安葬時擡棺、安葬後長期保管陵墓的唯壹代表,是孫中山安葬的歷史見證人。
周:孫先生3月1925去世後,遺體曾安放在北京。為什麽後來他要在南京建公墓?
範:這是孫中山先生的遺願,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解放後,辛亥革命時孫中山的警衛隊長郭來找我,談孫中山在南京選墓的事。王先生在南京當臨時大總統期間,曾帶郭騎馬到紫金山遊玩。路過明陵時,他稱贊這壹帶風景優美,風水好。北面有山,南面有湖附近有暗流,可謂“山高水長”,於是他對郭說:“我可以在我身後這裏向人民要壹塊地作墳墓,死也就夠了。”這就是建陵南京的由來。
周:據說孫中山先生的內臟都是死後取出來的。這是真的嗎?內臟被偷有什麽故事?
範:前者是事實,盜竊是謠言。當時王先生曾要求死後對五臟進行病理解剖,因為他是醫生,知道解剖的價值。後來解剖時,醫生發現王先生得了肝癌。之後,內臟被分別火化,現在存放在壹個銅棺材裏。抗戰期間,南京中山陵雕像前發生了壹件怪事:汪精衛迎來了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臟器先生”,在當時引起了國內外的極大關註。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派鄭介民到中山陵調查此事,問我這是怎麽回事,並給蔣介石寫了壹份詳細的報告。我下到墳前,揭開玻璃蓋,打開五個用紅布擋住的玻璃瓶,上面寫著孫中山先生五臟的切片模型。在我之前,沒有人敢下去看看。蔣介石事後召見我,我向他報告了此事,並向當時的《中央日報》抗議,不找當事人就發假消息。最後,在峰岸委員會所有成員的簽名之後,這個奇怪的案子結束了。
周:據說,孫先生的遺體本來是要留給後人永遠瞻仰的。為什麽最後被封了?
範:本來是有這個考慮的。蘇聯政府還特意送來壹口水晶棺材。於是,起初,孫先生的屍體被存放在壹個裝滿福爾馬林的楠木棺材裏。當時他只穿亞麻短袖襯衫和短褲。可惜後來屍體暴露在空氣中,發現局部變質無法很好保存,蘇聯的水晶棺材也沒用了,只好留在香山先生紀念館供人參觀。遺骸南遷時,楠木棺換成了意大利進口的銅棺。但也有傳言說,張的手下被北伐軍逼到香山,他們揚言如果再進攻就燒孫中山的屍體。守夜的人半夜偷偷把屍體從楠木棺材裏拿出來,存放在附近的山洞裏讓它變質。這只是謠言,但我沒有親眼看到。
周:妳說的那個楠木棺材還在嗎?
範:楠木棺和被服壹起,被封在北京碧雲寺孫先生的衣冠冢裏。
周:1929年5月,南京中山陵-靈璧壹期工程竣工,定於1年6月舉行封安大典。誰去北京移靈了?
範:五月下旬,南國政府派八個護衛隊到北方翻譯淩。這裏也有壹個巧合。孫先生在世時,有八個貼身侍衛。這壹次,有八個人動了精神。後來我們在南京接靈,正好是八個人。我仍然沒有理解其中的奧秘。
周:也許是八大金剛?
範:(笑)也許吧。斯大林元帥、鐵托元帥等偉人的靈柩都是高級將領親自護送,而我們最高的只是校官。我當時是上尉,我們8個警衛員是從鐵托先生以前的80個警衛員中選出來的。王先生去世後,80警衛隊壹度成為蔣介石衛隊的壹部分。中山陵設立金庫後,還承擔了守衛陵墓的任務。
周:孫先生的青銅棺木是怎麽運到南京的?除了八大護衛,還有誰帶著精神?
範:先生的遺體是用火車運的,靈柩是清朝擡皇帝的後代和國家的親人擡的,壹共128人,靈柩前後64人,從象山到北平站,陵前廣場到墓前平臺。這些人非常擅長搬運棺材。無論是在平地上,還是上下斜坡,棺材始終是水平的,完全沒有顛簸。從北平運到浦口後,送上軍艦渡江。到達中山碼頭後,用專用靈車運至國民黨中央黨部禮堂(今江蘇省軍區湖南路上)。
周:請給我們詳細介紹壹下奉安大典和葬璽的情況。
範:遺體運到湖南路中央黨部禮堂後,有三天公祭。6月1日,靈車離開湖南路,緩緩駛向中山陵。多達20萬人和外國使節參加了葬禮,其中包括孫先生的許多日本朋友。幾十裏的路兩邊也擠滿了人。
周:中山碼頭和中山路都是為遊魂而建的吧?
範:是啊,下關中山碼頭到紫金山南麓的路就是那個時候修建命名的,中山門也是從原來的朝陽門改過來的...
1年6月,宋慶齡及其家人、蔣介石及國民黨政府所有要員出席了奉安大典。
儀式結束後,伴隨著陣陣軍樂,我和另外7名護衛緩緩走近靈柩,掀開靈柩兩側的銅環,緩緩進入墓室。然後我們用繩子把棺材吊進圓形墓裏,通過銅梯走到墓底,然後把棺材搬開。原來有壹個特殊的銅梯,有5米長,也就是圓形墓的高度。銅梯原本是為人們瞻仰遺容而制作的,可惜遺容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銅梯失去了作用。
周:妳還記得那口青銅棺材的形狀和大小嗎?墓中有珍寶等陪葬品嗎?
範:印象很深。和北京的水晶棺材差不多大,大概1 cm厚,上面有水晶玻璃蓋。透過水晶玻璃,我看到身穿黑色夾克、藍色長袍、腳上穿著黑色布靴的孫先生,安詳地仰面躺在壹個藍色的彈簧墊子上,身體兩側固定著許多絲球。在他的雙腳之間有壹個高約33厘米、直徑20厘米的大口瓷瓶,裏面裝著燒焦的內臟,用壹根紅綾把他的嘴捆住。封之前蓋了壹個銅棺,上面刻著梅花圖案,非常精致。6月2日上午開始封站,持續了5天。墓的四周是長崗石墓,墓的外面是壹尺多寬的屏障,外面還有堅固的圍墻。密封位置在墓室中間。先用鋼筋,鋼筋外面包鋼絲網。擰緊後再鋪壹層油氈,最後用混凝土密封。就這樣,上半部分由日本著名雕塑家高崎精心雕琢,下半部分是孫先生長眠的銅棺。封口工作非常細致,我壹直在現場。墳墓或棺材裏沒有隨葬品。
周:不久前,香港文匯報報道,孫中山的遺體被現代先進儀器縮短了壹寸左右,其他壹切完好。妳知道這個嗎?
範:這個我也覺得奇怪。與中山陵有關的活動,壹般都要經過陵園管理處,但我們管理處1000多名幹部職工,沒有壹個人知道這件事。上周,香港《文匯報》記者來到寧。我問他這消息是從哪裏來的。他只是說“真的發生了”,卻沒有直接回答我。所以我們都認為,在沒有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確認之前,只能算是“參考消息”。是否縮短,是否完好,還有待檢驗確認。
周:中山陵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壹大奇跡。誰是主要設計師?
範:著名建築師先生。他也為建陵獻出了生命。原來靈堂西南休息室有他的浮雕像。於右任在浮雕上題詞:“呂彥直建築師過勞死於陵宮,以資紀念。”抗日戰爭後,救濟消失了。
周:這個項目貴嗎?
範:當時設計和建造中山陵的總費用是400萬兩銀子。在1926年3月2日正式奠基前的準備過程中,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各族人民,特別是海外華僑,捐款460萬元,超過總費用。華僑還在中山陵周圍修建了光華閣、面食小王子濱水等紀念性建築,並在紫金山夏紫洞前修建水塔,以景觀灌溉花木。
周:蔣介石曾經想把孫中山的遺體遷到首都重慶。這種傳言有依據嗎?
範:確實如此。蔣介石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他也做了壹些對中華民族有益的事情。他對丈夫仍有很深的感情。日本侵略者進攻上海和蘇州;蔣介石想把王先生的遺體運到重慶。當時設計陵墓的工程師認為陵墓比較堅固,如果再搬動靈柩,怕損壞棺木和遺體,沒有按預期搬動靈柩。
說實話,是有可能動的。從墳墓周圍的隔間下去,在旁邊打個洞,就能拿到棺材,難度不是很大。我想主要原因是工程師不想破墓,同時考慮到日本怕世界輿論壓力,不敢在孫先生墓上輕舉妄動。歷史證明,這個分析是正確的。國民黨撤離南京前夕,林森去中山陵對我們說:“總理的遺體不能動。妳應該保護丞相的陵墓。”80名警衛全部簽下了“與陵共生死”的誓言。
周:八年抗戰,中山陵只留下壹個跳馬班。其余的警衛去哪裏了?
範:1937年秋,南京告急,非戰鬥部隊全部離開南京,只留下12人繼續守陵,其余編入南京城防司令唐生智的部隊。我也是在日軍占領南京(11.5)前五天調到重慶,然後在成都航空委員會政治部第二處擔任第四組組長,直到抗戰勝利後1946年6月回到中山陵。
南京解放前夕,我擔任中山陵金庫代理館長。之後接到陳毅司令員的命令,讓我繼續守陵。解放軍渡江後,派了壹個連和我們壹起保護戰時墓地。直到現在,我還沒有退休。
/jdjq/zjqjd.jsp?zbianma = 10000000867 & amp;jqjd=%D6%D3%C9%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