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在迅速發展的現代新聞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聞攝影集新聞性、思想性、真實性、時效性、形象性於壹體,能將新聞主體的情感濃縮在畫面中,給人以凝練、震撼的效果,具有“壹圖勝千言”的功能。新聞攝影以新聞圖片配以簡短文字描述的形式與讀者見面。它不同於電影電視上的活動圖像,而是具有壹種靜態圖像,即新聞本身的圖像瞬間固定在壹個畫面上。姜奇生先生曾提出,新聞攝影要有“五要”,即新奇、真實、生活、求情、有意味。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記者深入生活,在嚴格遵守新聞攝影規律的前提下,努力拍攝出兼具新聞價值和藝術性的新聞照片,既有較強的新聞價值,又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新聞攝影要求內容與形式的真善美統壹,需要運用藝術手法,把握典型瞬間,讓形象“說話”。這樣才能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會有更震撼的效果。
視覺沖擊
視覺沖擊力是指壹個直觀的形象,不需要觀眾的想象,直接呈現給觀眾,能在觀眾腦海中留下印象的力量。
使新聞圖片具有沖擊力的物理拍攝方法:強調場景的壹個獨特之處,使其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妳這樣做是為了更貼近拍攝對象,可以獲得比遠距離拍攝更好的視覺沖擊效果。另外,拍攝點的選擇要標新立異,攝影語言要簡潔明了。
信息量
新聞攝影主要以即時影像揭示新聞事實,傳播新聞信息。新聞照片中濃縮的信息越多,新聞價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創新性。比如在荷蘭,發生車禍的時候,有兩個德新社和美聯社的攝影師在場。德新社的壹名記者拍下了壹輛車撞到墻上,出了大樓的瞬間。美聯社記者拍攝了這輛汽車穿過大樓後與迎面而來的汽車相撞的瞬間。因此,大多數報紙都采用了美聯社的照片。因為美聯社記者的照片不僅反映了汽車撞墻出樓的情節,還解釋了出樓後與另壹輛車相撞的結局,信息量更大。信息內容有兩個方面:壹是事實信息內容,二是情感信息內容。在新聞攝影的實踐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壹個現象:有些新聞照片看似包含的信息並不多,卻同樣受到讀者的青睞。原因是什麽?這是因為新聞圖片的信息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事實信息內容和情感信息內容。很多新聞圖片雖然包含的事實信息很少,但是卻包含了很多情感信息,所以同樣受歡迎。
壹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在《我要上學》系列照片中拍攝的壹個大眼睛女孩的照片。與合影中的另壹張照片,全校師生相比,這張照片包含的事實信息顯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師生》中,農村背景、大碗飯、身著漢服的鄉村教師、勤奮的孩子等形象,濃縮了貧困山區孩子學習的各種具體信息。但是,之前的照片包含了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女孩的美麗與貧困山區險惡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女孩的大眼睛透露著天真、單純、堅持和希望,像探照燈壹樣盯著觀眾的良心和靈魂,強烈地沖擊著觀眾的心靈,讓妳無法逃避。正因為如此,作者和讀者已經習慣於把這張照片作為整個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國家希望工程的組織者也把這張照片作為活動宣傳的標誌。
符號的
它是壹種以概括性和表現性著稱的瞬間,它的影像往往表現出某種隱藏的意義,預示著畫外的某種內涵,更多地滲透著拍攝者的主觀認識和思想感情。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聞價值更高,視覺沖擊力更強,更具創新性。另外,象征性的瞬間不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突出事件最深刻、最有象征意義的角落和部分,讓人窺壹斑而知全豹。因此,它為記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拍攝創新圖片提供了廣闊而自由的空間。
世界著名的新聞照片“博帕爾的災難”(帕布魯·巴塞洛繆攝影)和“烏幹達幹旱的惡果”(邁克·威爾斯攝影)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兩張報道災難新聞的照片沒有對災難進行詳細的描述,只選取了災難中最具象征意義的角落來展現災難,新穎獨到,取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前者選擇此刻埋葬中毒的孩子,凸顯了受害者受致命傷的圓眼睛,象征著死不瞑目;微微動著的嘴唇似乎還留有他最後的呻吟和抱怨。後壹張圖是壹只白皙寬厚的手掌握著壹個類似雞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的特寫,象征著烏幹達幹旱帶來的惡果,手掌幹瘦。
幽默時刻
在大多數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中,不乏幽默的瞬間。它表面上看似與事件的意義或本質無關,實際上卻從另壹個角度和側面反映了事件的意義和本質,它能啟迪人的心靈,使人輕松愉快。捕捉這壹瞬間需要攝影師有幽默的思維,能讓人打破事物之間通常的聯系,從另壹個角度觀察世界。幽默的瞬間往往賦予圖像神奇新奇的含義。拍攝這壹瞬間是新聞照片獲取新意、產生視覺感受的主要方式。
1987 12.7,歷時七年,美蘇削減中程戰略核導彈的談判終於取得突破,簽署了《中俄協議》。美國攝影記者蒂姆·克萊裏(Tim Clary)在這壹非常程式化的嚴肅新聞事件中捕捉到了壹個幽默的瞬間——戈爾巴喬夫和裏根在簽署互換文本的協議後,正要握手祝賀對方,但他們的手並沒有握在壹起。在照片《交易》中,裏根和戈爾巴喬夫就像商人壹樣。經過壹番討價還價,他們終於達成了交易,這很有新意。雖然視覺上不算太強烈,但是沖擊了人們的心智。
新奇時刻
即在新聞事件現場,由於記者特殊的拍攝位置和角度,拍攝的新聞事件令人耳目壹新,別具壹格。這個時刻以其新奇和獨特而聞名。
新聞攝影面對的題材中,很大壹部分是程式化的,很少變化的,比如體育比賽獲獎,每年的人代會等等。捕捉新奇的瞬間是讓妳的照片具有創新性並領先於許多競爭對手的主要方法。比如壹年壹度的人代會,主席臺也是這樣布置的。在這種情況下,攝影師似乎很難拍出令人耳目壹新的照片。然而,在1988召開七屆全國人大壹次會議時,壹名攝影記者將相機綁在手上,伸出手臂,使拍攝點前移了幾十厘米,拍攝角度發生了變化。因此,他的會議照片讓讀者感到新鮮。
嶽虎的《新紀錄的誕生》也是壹個很好的例子。中國跳高運動員朱建華在第五屆全運會上以2.38米的成績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紀錄。在觀眾熱烈的歡呼聲中,朱建華繞場壹周,向觀眾致意。這時候,很多攝影師都湧到前面,跟著拍攝。胡月淡定地站在看臺上,拍下了壹張“新紀錄誕生”的獨特新聞照片——後面是熱情的觀眾和體育記者,朱建華在前面為觀眾加油——新穎而耳目壹新。
獨家照片
創新的新聞照片往往是新聞現場的獨家照片,壹定要做好充分的拍照準備。除了必要的采訪準備和技術準備,更重要的是仔細觀察新聞現場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中國青年報記者劉占昆拍攝的獨家新聞照片《9月23日北京不眠之夜》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當薩馬蘭奇宣布2000年奧運會主辦城市為悉尼時,北京電視臺“9·23北京之夜”現場直播時,人們的表情是驚訝、希望還是困惑,不壹而足。這是壹張獨家照片,它的成功無疑要歸功於記者的提前現場觀察。在當時的拍攝現場,只有北京電視臺的記者可以在會場前面拍照,所有記者都被安排在二樓,只能看到直播間裏人的背影。劉占昆不動聲色地勘察著地形,甚至知道從哪個門沖到會場最前面的最短距離。當感動百萬人的時刻到來時,他安靜而迅速地沖下樓梯,靈活地跳到會場前面,非常冷靜地拍下了這稍縱即逝的瞬間。
角色動作
表情和動作是人物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是揭示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征的關鍵。新聞攝影只有通過人的行動才能表現人的內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動作是新聞攝影用來“說話”的形象的最基本特征,即活動的形象,或群體活動中的某個情節形象。在新聞攝影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動作表達必須與人物思想感情的表達相聯系,即人物的特征表情和動作手勢所表達的情緒才能表現出來。
Swing應用
對於擺拍現象,中國日報社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學術委員王文瀾曾表示:“在中國的新聞攝影界,關於抓拍和擺拍的爭論在文革中結束,因為當時拍攝方式的不同來自於文革中很多照片的造假,不斷引起長時間的爭論。從何塞的照片來看,很多都是經過擺拍、設計和策劃的,比如獲得科技二等獎的面具,但絲毫沒有影響照片的真實性和新聞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讀性。相反,他們通過圖片的設計提高了影響力。無論妳用什麽方法拍攝、抓拍、擺姿勢,都要達到畫面的效果,這應該是妳成敗的唯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