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雨水讓河水渾黃,這個季節焦慮不安。站在河的岸線上,腳下是憤怒的漩渦,浪花飛濺,時而翻飛,時而咆哮。平坦光滑的石板路沿著長江兩岸鋪就。碧綠挺拔的旅遊香蕉,柔美浪漫的鳳竹,碩大的芙蓉花,靜靜地佇立在石板路旁。更多的熱帶樹種,如大葉榕、小葉榕、木棉、菘藍等鋪展開來,道路兩旁的枝葉頂端在天空中握手,形成天然的“遮陽傘”。
這條長約五公裏的濱河林道,是六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地標。
每當夜幕降臨,簌簌的雨聲敲打著窗欞,遠山擁抱著山腰的燈火,隨著雨聲入睡,讓夜香發芽。
怒江環境宜人,屬於亞熱帶山地森林氣候。海拔800-3000之間,負氧離子含量高。我任教的學校海拔826米。現在的季節,白天日照充足,氣溫高,28度左右;夜晚涼爽舒適,溫度在21度左右。
早上,我總是被窗外鳥兒的歌唱聲吵醒。充沛的雨水和強烈的陽光給了這裏的花草樹木無窮的力量,也給了鳥兒快樂飛翔的空間和時間。
我會第壹次把頭伸出窗外,試著呼吸清新自然的氣息,而眼前的群山則是雲朵彌漫,潔白如玉。
踩著清新自然的風,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每天早上,我都懷著愉快的心情走在校園的小路上。耳機裏清晰自然的輕音樂按摩著我的心跳,周圍靜謐悠遠的景色讓我舍不得離開。
當太陽從雲層中慢慢露出微笑,輕輕推開薄薄的雲層,也是我靜下心來準備工作的時候了。
晚上壹定要去河邊走走,感受壹下少數民族地區特有的文化氛圍。
壹條怒江將六庫分為江東段和江西段,因此有多座纜索吊橋連接兩岸。向陽橋邊的傈僳族舞蹈和民間團體的自由演唱,至今仍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色。無論年齡性別,音樂壹響起,他們就會手拉著手,載歌載舞。
多民族聚居的怒江,漢族只占8%。還有傈僳族、白族、怒族、普米族、獨龍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他們的姓氏也很有意思。比如學生:米小棉、女小紅、那、老李...
怒江飲食結構比較單壹,米線、四兒、二塊、豌豆粉、粑粑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主食仍然是街頭的主力軍。初到怒江,根據高德導航的指引,我找到了美食排名第壹的“孔雀傣族鄉”,品嘗到了地道的傣族風味。
現在是午餐時間,這個地方擠滿了人。又矮又大的餐桌,四角小木凳,擠在地上,壹大家子,桌上的食物叫不出名字。我俯身好奇地問他們的名字。壹個微笑的老人咕噥了很多。雖然聽不懂,但還是笑著看著她。
點了牛肚,帕哈煎蛋,檸檬魚,米粉,和泰國菜壹模壹樣。
傣族是泰國和老撾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是緬甸第二大民族。中國有6.5438+0.26億傣族人。
在怒江的大街小巷,很少能看到騎自行車的人。這裏的道路和建築與河流相伴,兩岸是高聳的山脈,幾乎沒有平坦寬闊的空間,也沒有狹窄的道路和陡峭的斜坡。當我剛到這裏時,我在壹個陡坡上遇到了交通堵塞。在壹條傾斜60度的狹窄巷子裏,我不停地踩著油門,防止滑下斜坡,心裏全是汗。
當妳走在這裏的時候,妳也走上或走下陡坡。剛開始會導致小腿肌肉疼痛,術後腰椎也很難受。但是由於上坡時的拉伸動作,我的小腿抽筋經常在晚上消失。
出了校門,向左轉,妳會在排路壩找到芭蕉河。壹年四季,清澈透明的山泉疾馳而過,擊碎河底的鵝卵石,濺起白色的水花,岸邊就是壹個小集市。
雨水充沛的時候,每天都有山民把壹袋袋剛摘下來的蘑菇放在路邊叫賣,也有傈僳族的老奶奶用籃子捧著熱玉米粑粑。蔬菜水果自然生長,不打農藥的綠葉上會有壹些小蟲洞。
這裏沒有太多的農作物品種,因為沒有大片的平地。玉米、土豆、紅薯等主食最美味。而且這裏的豆制品原味豆也是遠近聞名。可想而知,壹塊熱氣騰騰的豆腐上蓋著當地剁碎的香菜和香蔥,拌上香油、醬油和陳醋,味道鮮美。
周末的時候,珠海的幾個同事會壹起去旅遊。最後,嘗嘗當地的特色菜。比如傈僳族的“彩虹米”:
手抓飯,同心酒,是傈僳族招待客人的最高禮儀。手抓飯是將大米與谷沙,或豆米、蕎麥米混合煮熟(蒸熟),放在簸箕上,上面鋪上烤乳豬肉、雞塊、雞蛋、臘肉、竹葉菜、香菇、木耳、花生、涼拌野菜、土豆、絲瓜等肉類蔬菜。
當然,怒江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多民族的特點,讓這裏的壹些地方從原始社會跳躍到了現代社會。所以各方面都很復雜,任重道遠。
珠海對怒江的幫扶屬於全方位覆蓋。企業、醫療、教育、政府部門都有自己的人員組成扶貧隊,大量扶貧專項資金跟進。
【雲南教學筆記】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