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觀察
好幾次,新聞都是這樣的:大致是壹個老人要死了,臨死前把自己出軌的事情告訴了妻子,希望妻子能理解。然而,這種做法大多會給他的妻子帶來巨大的痛苦。在另壹條新聞中,他的妻子幹脆殺了那個老人。
這種做法顯得很自私。而是隱藏著這樣壹個願望:請“妳”看到我的罪,請接受我的行為,原諒我。這樣,“我”的罪就被妳洗清了。
還有,有些女生,愛上壹個男人,會忍不住想把過去的壹切都告訴男朋友,包括自己不好的經歷。極少情況下會在壹起,大多數情況下會分手。
很多西方哲學家都做過類似的表述:妳存在,所以我存在。這裏的“妳”可能是指上帝。在上述事件中,或許這些主角不應該尋求伴侶,也就是這個脆弱級別的“妳”的視線和理解,而應該尋求神級“妳”的視線和理解。
在過去,基督教牧師扮演這個角色,傾聽每壹個脆弱的人的懺悔。可以說,來自西方的心理咨詢的源頭是牧師的作用。
復仇和看見
電影電視劇裏經常有這樣的情節:蒙面殺手在徹底殺死壹個人之前,會把面具拉到壹邊,讓對方看到是我這個敵人殺死了妳。當然,也有很多蒙面殺手不會這麽做。如果他們殺了人,他們會逃到千裏之外。
這兩個殺手有壹個關鍵的區別:後壹個蒙面殺手是為別人殺人,而前壹個蒙面殺手是復仇。替別人殺人,要麽是聽命於某人,要麽是為了賺錢,那麽這個殺手就有了必然的交代,他的行為自然會被人知道,所以沒必要給受害人看面具。
但復仇就不壹樣了,不僅是對自己的人,也是對對手。如果對手在知道是誰幹的之前就死了,復仇就失去了壹半的意義,所以復仇的蒙面殺手肯定會有非常強烈的沖動去給對手揭開面紗。
為了把對對方的恨意和“我強妳弱”的感覺傳遞給對方,這也是“被看見的感覺”,但這已經不是愛,而是恨。
被看見
這個原理可以推廣到很多地方,比如911事件。如果中情局極其無能,經過多年分析,仍然找不到兇手,世界上也沒有人能猜到這是本拉登的行為,那麽他很可能會跳出來說是他幹的。
如果有人帶頭,把罪行歸咎於自己,同時也是被世人認可的。然後本拉登會很生氣,詛咒那個偷了他“功勞”的家夥,詛咒各行各業的人太傻。
任何人做了壹件驚天動地的事情,都會渴望別人知道是他做的。如果沒有人猜測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
美國曾經有壹個連環殺手。第壹次殺人後,他第二天看報紙,發現沒有報道。他非常失望。所以每次殺人後,他都會寫信或打電話給媒體,以秘密的方式向記者提供線索,並主動在現場留下線索,讓“傻警察”對破案有些許希望。
甚至當警察檢查現場時,他們會躲在附近觀看,然後殺戮帶來的快感會再次達到頂峰。聽起來很恐怖,不是壹個連環殺手的獨特做法,而是大多數連環殺手* * *壹樣的做法。
但是,只求利的殺人犯壹般不會這麽做。這樣的兇手會盡量不留下任何蛛絲馬跡,因為他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益,而不是為了病態的快感。
聽起來很恐怖,很變態,但表達的是同壹個意思:“我要被世界看到。”
妳能保守秘密嗎?
妳能獨自保守秘密嗎?答案是,沒有,我經過長時間的反思,發現幾乎所有秘密的事情都至少和壹個人分享過,而那些最秘密的事情,即使沒有和任何人分享過,也總是有壹種幾乎無法抑制的沖動,想要告訴壹個特定的人,甚至任何人。
壹切都是關系,關系就是壹切。在壹段關系中,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必須被理解。沒有所謂的“絕對的孤獨”。我們常說的“享受孤獨”,永遠只是壹個片段。有時候我會在孤獨中沈思,在孤獨中汲取力量,在孤獨中成長,但最終我會渴望告訴別人我在孤獨中所獲得的壹切。
17世紀的斯賓諾莎經常在壹個廢棄的火爐裏獨自思考,壹生都沒有接近過異性。但他還是留下了《倫理學》這樣壹部艱深晦澀的著作,讓世人知道了他在火爐裏想的是什麽。
老子西行,騎青牛或函谷關,被關員逼留。看起來他是被迫寫《道德經》的,但這可能也有他的分享期待。
在《花樣年華》中,梁朝偉對他和張可頤的戀情守口如瓶,但最終他還是把故事講給了吳哥窟的壹個樹洞。
心理咨詢師也像“樹洞”壹樣存在,保密是這個職業極其重要的職業道德。但是心理咨詢師都覺得,當自己心裏積累了太多秘密的時候,就會湧動著壹種特殊的煩躁,這是心理咨詢師特有的職業枯竭。
對此,普遍的理解是,心理咨詢師心裏的心理“垃圾”太多,嚴重影響了內心的和諧。
但是,真正懂人性的心理咨詢師是沒有“垃圾”的。所以吳老師覺得他們的“職業倦怠”可能更本質。他們不能絕對保密,還必須至少找壹個人來講他們聽到的故事。
所以心理咨詢師有自己的咨詢師,也會有更高壹級的導師專門督導自己的個案。至於那些水平最高、名聲最大的老師,他們會通過教書、寫書,把藏在心裏的秘密提煉升華,然後巧妙地講出來。
利用
每個人都希望被看到,這也是壹個極其本質的需求,那麽這個道理怎麽用呢?
如果妳是刑警,可以用這個引誘罪犯,說出他們的秘密;
如果妳是企業家,妳壹定要註意,妳的員工不僅要物質利益,更希望自己的工作被人看到;
如果妳是老師或家長,妳也需要知道,當問題兒童制造問題時,往往是在尋求妳的關註。這個時候,妳要做的不是故意不理他,而是好好的看他。妳可以看到他有正能量,可以轉化他的問題行為,引導他往積極的方向發展。
妳也可以問問妳自己,妳以什麽方式渴望被人看見?吳老師對此有個笑話。
他曾經跟壹個朋友說,他寫那麽多字只是為了分享知識,影響名聲,並沒有什麽欲望。她嘲笑他說:對名氣和影響力沒有欲望的人,壹直活躍在媒體和自媒體上。
追名氣,追影響力,也是期待被人看到。自戀的需要和被人看見的需要是極其基本的。如果我們認為我們沒有,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壹點。
摘要
每個人都希望被看到,這和自戀需求壹樣,是壹種極其根本的需求。人們渴望被看見的感覺,不僅是為了“愛”,也是為了“恨”被看見。
因為我渴望被人看見,完全保守秘密是很難的;
壹切都是關系,關系就是壹切。意味著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要放到關系中去理解。沒有所謂的“絕對的孤獨”。有時候我們會在孤獨中沈思,在孤獨中汲取力量,在孤獨中成長,但最終我們必然會渴望告訴別人我們在孤獨中的收獲。
想
妳以什麽方式渴望被人看到?1是性能。感覺有人在看,尤其是漂亮的異性在看,會故意做出壹些誇張的動作,比如放大聲音,擴大動作範圍。
第二是寫作。為什麽要寫?是因為覺得自己心裏有很多話要說,其次是虛榮心需要滿足,最後是想賺錢。
第三種特定目的行為。我之前說過,我很沖動,想給親戚打電話,告訴他們我很厲害,我很堅強。
很多時候,我們要求自己自律,積極,陽光,向上,克制,延遲,目的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價值,被認可,被看到,被需要,被喜歡。
妳為什麽學習?因為焦慮。妳為什麽焦慮?因為對未來的恐懼。學了以後知道的多了,想證明自己可以,想被看到,被認可,被理解,被關註。
現在我明白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自己。就像天天寫,恨不得發到朋友圈。
謝謝妳的欣賞。這個觀點來自武誌紅的心理學課程。妳對被人看見還有其他看法嗎?歡迎留言和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