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過去,人們傳遞信息的故事很短。

過去,人們傳遞信息的故事很短。

青鳥送書。

據中國古代善本《山海經》記載,有三種青鳥,分別叫趙蘭和晏子(還有壹種青鳥的名字作者沒有查到)。他們是西王母的侍從和使者,可以飛越千山傳遞信息,向世人傳遞吉祥、幸福、快樂的好消息。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壹封信,西王母派青鳥送書,而青鳥總是把西王母的信送到漢宮成化殿前。在後來的神話中,青鳥逐漸演變成鳥中之王——鳳凰。

南唐時,大師李靖寫過壹首詩“青鳥不在雲外傳消息,丁香花在雨中空悲涼”;唐代李白寫過壹首詩“因三只青鳥,願我能償還長相思”;李商隱寫了壹首詩“彭山無路,藍鳥啊,聽著!——把她說的話給我拿來!”;而崔寫了壹首詩《青鳥幾時過》。

家書轉寄

信鴿傳書,大家都很熟悉,因為還有信鴿協會,還經常舉辦長途信鴿放飛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這源於它獨特的功能,即通過感受磁力和緯度來辨別方向。

關於信鴿傳書的確切開始時間,目前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已經非常普遍。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壹書中有“鴿子傳書”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中養了壹群鴿子。每與親友通信,只上鴿腳書部,照教,飛投。我九歲的時候就是個飛奴,人見人愛驚。”張九齡是唐代的政治家和詩人。他不僅用信鴿送信,還給信鴿起了壹個好聽的名字——“飛奴”。此後,信鴿壹直在宋元明清時期人們的交往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風箏交流

我們今天用來娛樂的風箏,在古代作為應急通訊工具發揮了重要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年,魯國的能工巧匠敗賽(即魯班)曾仿鳥之形,“削竹木以為是鵲,三日後飛。”這種用竹木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用竹簽做成框,再用紙糊起來,就成了“紙風箏”。五代時,人們制作紙鳶時,會在上面系壹個竹哨。風吹竹哨,聽起來像風箏,於是有了“風箏”這個詞。

最初的風箏是為軍事需要而制作的,主要用途是用於軍事偵察或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直到唐代,風箏才逐漸成為壹種娛樂玩具,在民間流傳開來。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燈塔建於公元前7世紀,位於達尼爾海峽的巴巴角,像壹座巨大的鐘樓矗立著。當時,人們在燈塔裏燒柴,用它的火來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國王托萊米二世菲拉德爾夫之命,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對面的法洛斯島上建造了壹座燈塔,高85米,晝夜燃燒木材,以火焰和煙柱作為導航標誌。法羅斯燈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壹,於1302年被地震摧毀。9世紀初,法國燈塔建在吉倫特河口的外科手術遺址Douang Reef上,至今已重建兩次。現有燈塔建於1611。

在古老的燈塔中,意大利的裏窩那燈塔至今仍在使用。這座燈塔建於1304,由石頭建成,高50米。美國第壹座燈塔是建於1716的波士頓燈塔。此後,1823年建成透鏡燈塔,1858年建成電動燈塔,1885年第壹次在軟基上建燈塔,1906年建成第壹座氣體閃發塔。1850年,世界上只有1570座燈塔,1900年數量增加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發光信標在內,燈塔總數已超過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普(Claude Chappe)成功研制出壹種實用的通信系統,以加快信息傳輸。該系統由幾個通信塔組成,建在巴黎和裏爾之間230公裏處。這些塔的頂端豎立著壹根木桿,木桿上安裝著壹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在繩索的操作下使木桿旋轉、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兩個豎臂安裝在水平橫桿的兩端,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就可以通過木桿形成192種不同的構型,附近的塔可以通過望遠鏡看到代表192含義的信息。這樣,在230公裏的距離內,信息可以在兩分鐘內傳輸完畢。這個系統為18世紀的法國革命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橫幅傳播的好處是非常簡單。因此,即使在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的今天,這種簡單的通信方式仍然被保留下來,成為短距離通信的重要方式。在標誌交流中,信號標誌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來表達不同的意思。通常掛壹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比如懸掛A字旗,表示“我船下有潛水員,請慢慢遠離我船”;掛O字旗,表示“有人落水”;掛W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救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指揮官通過鳴槍或航行來指揮他的船只。1777年,英美艦隊司令豪海軍上將印制了信號手冊,成為編寫信號書的第壹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壹些旗幟作為速記字母,創造了壹套完整的旗語字母。1805年,納爾遜勛爵指揮特拉法爾加戰役時,臨死前發出的最後壹個信號是16號波普漢旗語:“逼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1817,英國海軍上校Mariette編制了第壹個國際公認的字母數字。方還共有40面信號旗,其中字母旗26面,數字旗10面,替補旗3面,回答旗1面。旗幟有不同的形狀: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等。旗幟的顏色和圖案也不同。

參考資料:

有些人不需要

響應者:櫻蝶霜-初級5級-19 21:22。

青鳥傳書唐太宗壹生信神。有壹天,飛來壹只青鳥,非常漂亮(就是後來的鳳凰)。唐太宗見了,問了壹個道士,道士告訴他,這鳥是太後的使者,來找太後就該來。唐太宗忙著設宴招待他,太後也確實來了壹會兒。妳是五年級的中國學生吧?我也是。

回應者:紫怡千惠-魔法學徒壹級5-19 21:36。

周幽王對公主微笑,命令他點燃篝火。

回應者:水滴紫-魔法學徒壹級5-19 22:39

霍峰通信

早在周朝,中國就有了用篝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篝火作為壹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為古代軍事戰爭服務。從邊境到京城和邊境線,每隔壹段距離就建壹座烽火臺。當敵人入侵時,裏面儲存著柴火,火警壹個個被點燃。諸侯見火,立即出兵相助,抗敵。

西周時期,為防備敵人入侵,以“烽火隧道”作為邊防應急的聯絡信號。在古代史書《李周》中有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壹段距離就建壹座烽火臺,此起彼伏。舞臺上有橘子,橘子頭上有裝滿柴火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紛紛燃放煙花,傳達警報。每到夜間預警,看守人就點燃籠子裏的柴火,高高舉起,稱之為“燈塔”,向領導傳遞信息。白天預警時,把舞臺上堆積的柴火點燃,用煙霧表示緊急,稱之為“尷尬”。為了使煙直而不彎曲,以便從遠處看得見,古人常以狼糞代替柴火,故又稱狼煙。周朝規定,當皇帝升起烽火時,各地諸侯必須立即領兵營救,抗擊敵人。可見,信標系統的實施,意味著壹個龐大而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絡網早在周就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