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靈活就業人員退休後養老金和企業退休人員壹樣嗎?有什麽區別?

靈活就業人員退休後養老金和企業退休人員壹樣嗎?有什麽區別?

在我國,累計繳費年限15的職工,退休後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

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上年度本省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2×繳費年限×1%;

靈活就業人員和企業職工,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肯定是壹樣的,差別主要在於工資指數和繳費年限。

對於企業人員,繳費工資指數通常是實際工資水平除以上述年份職工月平均工資;對於靈活就業人員,按照上壹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結合壹定比例的繳費檔次進行繳費,這個繳費檔次就是他們的繳費工資指數。

如果月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相同,那麽退休後的基本養老金自然也是壹樣的。

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本人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積累額。

無論是企業職工按8%的比例繳納個人繳費,還是靈活就業人員按20%的比例繳費,都按8%的比例計入個人賬戶。而職工和公司繳納的20%和靈活就業人員剩余的12%全部納入統籌基金,所以只要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相同,退休時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就沒有區別。

但是我們可以算壹下,如果繳費基數是15000元,企業退休人員只需要繳納8%,也就是1200元,而靈活就業人員需要繳納20%,也就是3000元,享受同樣的退休待遇需要繳納完全不同的成本。對於靈活就業人員來說,大部分自身經濟條件不夠好,所以按照較低的繳費檔次比例發放,所以退休後大部分不如企業退休人員。

靈活就業人員和企業退休人員退休後養老金是否壹樣,不能壹概而論,需要具體分析。

因為企業職工為城鎮職工繳納社保,而靈活就業人員可以為城鎮職工繳納社保,也可以為城鄉居民繳納社保。所以應該分兩種情況來討論。

如果企業職工和靈活就業人員都為城鎮職工繳納社保。

根據養老金計算公式,靈活就業人員和企業職工同壹年度在同壹地區退休,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相同的,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是壹樣的。

此外,靈活就業人員繳納的社保保費遠大於企業職工。

所以只要有工作,用人單位交社保最劃算。

如果靈活就業人員為城鄉居民繳納社保,企業職工為城鎮職工繳納社保。

不同的是:

靈活就業人員和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計發公式是壹樣的,同等條件下退休後的養老金應該是壹樣的。但現實生活中,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金幾乎比不上企業退休人員。

我們知道,養老保險繳費金額是由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決定的,繳費基數與社會平均工資和檔次系數掛鉤,通常在當地上年度平均工資的60%-300%之間。

繳費比例相對固定。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部分由企業和個人承擔。企業承擔繳費基數的20%,個人承擔8%。

而靈活就業人員則需要按繳費基數的20%繳納養老保險,然後從中劃出8%進入個人賬戶,剩下的12%進入統籌賬戶,壓力相對較大。此外,靈活就業人員的收入通常不穩定,需要先解決“有”的問題,往往會選擇按照較低的檔次系數繳納。

例如,假設員工A和靈活員工B的月收入為10000元,員工只需要繳納800元的8%,靈活員工需要繳納2000元的20%,成本翻倍。所以很多靈活就業人員會選擇按照較低的60%的檔次系數來繳納。

靈活就業人員和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由個人賬戶養老金和基礎養老金組成。企業職工和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金計算公式是壹樣的。

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為每年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的8%,含利息,個人賬戶有記賬利息。在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相同的情況下,雙方分攤的個人養老金賬戶的8%是相等的,也就是說,個人賬戶的積累額也應該是相等的。

計發月數與退休年齡掛鉤。目前男性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幹部為55歲,女性工人為50歲。

退休年齡相同,個人賬戶積累額相等時,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等。

基礎養老金的數額與本人退休時的上年度全省平均工資、本人繳費平均工資指數和繳費年限掛鉤。有人說,退休時本省上壹年社會平均工資應該是壹樣的,但需要註意的是,退休的時間節點也很重要。有時候提前壹個月退休計算出來的上壹年社會平均工資可能會不壹樣,會影響基本養老金。

繳費年限比較好理解的是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我的平均繳費工資指數是參保人的年繳費基數除以當地上壹年的社會工資。對於企業職工來說,這個指標相當於實際工資除以上壹年度的社會工資,而靈活就業人員則不同。他們的繳費基數是社平工資乘以繳費檔次系數,所以靈活就業人員的平均繳費工資指數實際上就是繳費檔次系數。

退休時本省上年度平均工資和繳費年限相同,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相等的,基礎養老金相等。

總體來看,養老金的計發受到繳費基數、繳費年限、社會工資、退休年齡等因素的影響。靈活就業人員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完全壹樣的可能性不大。而靈活就業人員需要付出較高的繳費成本才能獲得與企業退休人員同等水平的養老金待遇,且容易因收入不穩定而棄保、斷交。在這方面,政府也出臺了很多針對就業困難人員的補貼政策,比如4050社保補貼,但各地政策不盡相同,可以咨詢當地勞動保障部門。

靈活就業人員退休後的養老金和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理論上條件是壹樣的,應該是壹樣的,但實際上不可能是壹樣的。

第壹,退休年齡差異

男女靈活就業人員的退休年齡都是60歲。

60歲的男職工,55歲的女幹部,50歲的女職工。

二是繳費基數不同

繳費基數在60%-300%之間選擇。單位和職工由單位選擇繳費檔次。機關事業單位壹般按照職工基本工資的100%繳納,企業職工壹般按照60%-100%繳納。有的企業選擇固定基數繳納,比如本單位員工今年按照4000基數繳納。

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繳費差異較大,與當地月平均社保基數變化有關。

比如石家莊靈活就業人員分階段繳費,6月5438到4月核定壹個繳費基數,5月改為6月56438+2月。比如6月65438到4月,繳費標準是717元。按照100%,繳費標準為1194元。妳可以自由選擇付款金額。但是,5月份,繳費基數變了。5月65438+2月,60%支付568元,100%支付946元。

第三,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差異

壹般企業員工繳納工資的60%-100%,企業繳納16%,個人繳納8%。個人賬戶養老金8%。

靈活就業人員繳納的社保保費,60%進入社保統籌基金,40%進入個人賬戶。同等條件下,靈活就業人員個人賬戶養老金更多。

第四,政府補貼

企業員工繳納社保,政府不補貼。

靈活就業人員繳納社保,政府每年都有補貼。繳費水平越高,政府補貼越多。

總之,繳納社保是壹個緩慢而多變的過程,靈活就業人員退休後和企業職工壹樣領取養老金的可能性不大。

我們把繳納社保後領取養老金的人分為三類: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企業職工、靈活就業人員。這三類人員中,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養老金最多,其次是企業職工,靈活就業人員最少。這是為什麽呢?下面我來分析壹下:

養老金普遍支付較多。我們假設職工和靈活就業人員的所在地、繳費比例、繳費基數和指數、繳費年限都是壹樣的。我們來比較壹下這兩類員工。首先,我們來看看養老金的計算公式: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基礎養老金=退休時所在單位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退休時所在單位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本人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 1%。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算月數(50歲195個月,55歲175個月,60歲139個月)

我們可以看到,基礎養老金的多少取決於退休地區上壹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繳費年限和繳費指數。這兩類人員的這些指標是壹樣的,所以在基礎養老金上兩者沒有區別,區別主要體現在個人賬戶養老金上。

個人賬戶養老金主要看退休前已經交了多少。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繳費比例為企業20%,個人8%,個人賬戶儲存額8%。靈活就業人員的比例原則上是壹樣的,但是國家對靈活就業人員有壹些補貼政策,因為他們要繳納單位和個人的部分。個人部分減免8%,只需要繳納20%。這20%中,14%進入社保統籌基金,6%劃入個人賬戶。這裏兩者每月有2%的差價。

看起來比例差別很小,累積的年限也相差很大。比如某地區去年平均工資8000元,繳費指數0.5,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繳費額4000 * 8% = 320元,靈活就業人員繳費額4000 * 6 = 240元,兩類人員相差65438+2月960元。再加上利息部分,從養老保險最低繳費年限15年的角度可以看出兩者的區別。

總之,在同等前提下,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金會比企業職工少。至於少多少,不同地區會不壹樣。妳可以根據公式自己算。

觀點:因為靈活就業人員可以選擇自由職業者社保,也可以選擇城鄉居民社保。所以靈活就業人員和企業職工養老金的區別不能壹概而論,需要分開比較分析。

想徹底搞清楚“靈活就業人員和企業職工養老金的區別”,不妨和潮老師探討學習!

1.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

其實自由職業者社保和城鎮職工社保的養老金計算公式是壹樣的。因此,如果上壹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繳費基數、繳費年限、法定退休年齡等影響養老金水平的因素相同。那麽,參保人選擇繳納社保的是自由職業者還是城鎮職工,他們的退休養老金都是壹樣的,沒有區別。

2.它們之間的差異;

自由職業者的社保和城鎮職工的社保唯壹的區別就是養老金/養老保險獲得的“社保回報率”不同。

①自由職業者的社會保障;

以北京為例,自由職業者承擔20%的繳費基數。如果社會工資為X,退休當月養老金為Y,繳費月數為N,自由職業者社保的“社保回報率”為20%XN/Y=XN/5Y。

②城鎮職工的社會保障;

同樣的繳費基數,城鎮職工社保承擔8%。按上述公式計算,城鎮職工社保的“社保收益率”為8% xn/y = xn/12.5Y..

總結:同等條件下,退休當月領取的養老金是壹樣的,但城鎮職工社保的“社保回報率”是自由職業者社保的2.5倍。也就是說,自由職業者在領取同樣的養老金後,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用更多,通過養老金返還養老保險的周期更長!

1.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

月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前提是中國人有過渡性養老金,忽略不計)

2.它們之間的差異;

城鄉居民社保基礎養老金全部由地方政府補貼,補貼額度根據當地經濟情況有所不同。

城鎮職工社保基本養老金月標準以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工資為基數,繳費每1年支付到1%。

以北京為例:

①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

最低和最高繳費基數=基礎養老金710元;

②城鎮職工的社會保障;

最低繳費基數基礎養老金= 7855×(1+0.6)÷2×15% = 942.6元;

最高繳費基數基礎養老金= 7855×(1+3)÷2×21% = 3299.1元;

總結:即使城鄉居民社保和城鎮職工個人賬戶養老金相同,在北京,基礎養老金最低月差232.6元,最高月差2589.438+0元。也就是說,在養老保險費相同的情況下,城鎮職工的社保比城鄉居民高壹點。

首先,有工作或為城鎮職工繳納社保,養老金最多,參保人繳納養老保險費最少,“社保回報率”最高,性價比最高;

其次,如果離職,最好選擇自由職業者社保,因為兩者的繳費年限可以互聯互通,退休時不會損失任何養老金;

最後,如果只想為個人繳納社保,建議優先考慮城鄉居民社保。不僅可以自由選擇繳費檔次,基礎養老金全部是財政補貼。沒有資金壓力,回報率高。為什麽不呢?

說白了,“靈活就業”就是指從原企業脫離出來,在社會上自己繳納養老金的這部分下崗職工。這也是分高、中、低三個檔次支付的。50歲以上被迫下崗的,大多買的是低檔或者中檔的。當然,他們拿到的養老金自然少了,和企業退休人員有差距。這個差距相當大。壹項政策的實施,總會有壹些人吃虧,壹些人吃虧。在制度設計上,不要讓吃虧的永遠吃虧,暴露的永遠吃虧。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至少要交15年,到退休年齡才能辦理手續,然後按月領取養老金。養老金的計算公式是:

對於企業職工,大部分企業是按照100%的檔次繳納養老保險的,所以我的平均工資指數是本月實際工資與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比值;對於靈活就業人員,由於其有效經濟承受能力,大多根據上年度本省職工月平均工資在60%-300%之間選擇壹個合適的繳費檔次,按照繳費基數的20%繳納養老金,其中繳費基數的8%計入個人賬戶,其平均繳費指數為個人選擇的繳費檔次。

兩人都是按照8%的比例繳納個人部分,計入個人賬戶。不同的是,靈活就業人員要額外繳納12%的基數才能納入社會統籌基金,也就是說靈活就業人員需要繳納20%的基數,而只有8%計入個人賬戶。企業職工社會統籌基金由公司承擔,按照20%的比例繳納。很明顯,為了保證相同的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靈活就業人員在繳費期間要比企業職工繳納更多的保費,最後退休時也能維持相同的個人賬戶積累額。

但筆者以2018年陜西省職工社會平均工資為例進行計算,發現如果要維持相同的繳費基數,靈活就業人員要比企業職工多交很多保費,比如選擇前300%的比例,每月多交2023元,每年多交24276元,15年多交364140元。即使選擇最低的60%比例,每月也要多交405元,每年4860元,15年72900元,20年97200元,30年145800元。具體等級支付見下表:

對於靈活就業人員來說,大多沒有長期穩定的工作,收入不穩定,家庭經濟條件也不好。大部分按照較低的繳費檔次60%繳納,低於企業職工月平均繳費指數。即使他們繳費年限相同,退休後的待遇也肯定不如退休職工。

退休人員養老金的計算方法是壹套標準的公式,對所有參保人員都是公開公平的,不會因為參保人員是企業職工或自由職業者而產生不同的待遇。

退休金的數額與下列因素有關。

首先是保險繳費基數。

多交點保險,以後退休養老金就多了。這就是所謂的“付出多,收獲多”。

二是保險繳費年限。

參保繳費時間長,以後退休養老金也多,稱為“長繳多得”。

第三是社會工資水平。

工資高的地方社工,退休金多。

第四,地域不同。

不同地區會有壹些差別,比如補貼,取暖費。

所以,只要參保人的參保繳費金額和年限相同,社會工資和所在地沒有差別,退休養老待遇基本沒有差別。

當然,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企業職工可能會有壹些過渡性養老金,靈活就業人員沒有。

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個人負擔的不同。企業職工,個人負擔8%,企業負擔20%;靈活就業人員個人負擔20%。

總之,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是國家的福利制度,是老百姓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基本保障,性價比很高。

怎麽會壹樣呢?靈活就業人員到了退休年齡按照妳交了多少年多少錢來發工資。在企業工作30年以上的可以拿三千多,有職稱的可以拿四千多,比如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