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大理師範學校有什麽要求?
校本培訓是對教師的壹種專業理論培訓。通過培訓,提高教師教育科研的理論水平,更好地實踐校本教研工作,通過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的整體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作為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培訓基地,如何在教師校本培訓中發揮作用,我們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工作。壹是充分發揮教師入校的組織協調作用。教師在入校時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校本培訓離不開校本教研,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進修學校要協調教研、電教等部門,把研究和培訓有機結合起來,把信息技術教育和校本培訓有機結合起來。校本培訓重視理論學習,校本教研重視實踐操作,校本培訓與校本教研的結合也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但在校本培訓中,只講空洞的理論,不結合實際,達不到培訓的目的,只講實踐,不講理論,很難提高受訓教師的實踐能力。只有把研究和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訓練的目的。因此,教師在入校時要協調教研部門,在中小學校本教研的內容安排、模式選擇、目標設定、效果評估等方面為學校提供服務,指導和帶動教師編寫課程。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深化和提高校本研修的質量,協調電教部門進壹步完善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做好技術服務工作,為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育開展校本研修服務。要不斷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培訓,註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重視案例分析與評估,避免純理論或技術講解,積極推廣典型經驗,提供優質資源,確保校本培訓質量。因此,只有協調教研和電化教育部門開展校本培訓,才能構建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校本科研三位壹體的體系,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動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第二,充分發揮教師入校在校本培訓中的作用。在校本培訓中,教師進修學校要把工作中心轉移到學校,以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研究和培訓,註重解決實際問題、總結經驗、完善理論、探索規律和教師專業發展,確保新課程實驗的深入開展。因此,教學研究要以校本培訓為基礎:“學校是教育真正發生的地方,只有基於學校真實的教學問題,教學研究才有直接意義”;“學校是基地,所以培訓工作的重心會移到學校,在學校可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是主體,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是教育創新的生命力。校本培訓活動是整個中小學培訓體系的重點和前沿,與各級培訓機構形成了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是對我國現行培訓體系的發展和創新。因此,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職能和角色,重新界定自己的地位和工作機制,轉移工作重心,改變工作方法,充分發揮“培訓、研究、指導、服務”的功能。轉變角色,明確責任,適應課改實驗的需要,服務於校本培訓體系的建立。(1)教師入校是中心工作之壹,轉移工作重心,轉變工作方法,突出培訓,在校本培訓中體現參與和合作,是教學指導和服務的前提和基礎。校本培訓要以新課程目標為指導,從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需要出發,著眼於地方和學校課程實施的問題,有目的、有原則、有組織地開展培訓。校本培訓強調培訓的出發點和歸宿將是學校教育和教師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那麽,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行動者不是別人,而是學校和老師自己。隨著實踐主體的變化,校本培訓必須轉移重心,改變工作模式,建立自下而上的培訓運行機制。學校教師工作重心的下移,會促使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轉變角色,找準定位,明確責任,從指揮者、評價者、管理者、檢查者轉變為參與者、合作者、研究者、領導者,因為最能感受到校本培訓實際問題的是壹線教師。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只有參與問題的研究,才能從教師那裏受到啟發和生動的教育,才能對存在的問題有清醒的認識。在親身參與培訓的實踐中,可以和老師壹起解決校本培訓中的實際問題。所以,只有放下架子,積極參與校本培訓,才是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有所作為的根本之道。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要做好研究工作。首先,他們要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學校,深入教學壹線,及時發現學校教學和教師專業成長中的現實問題,傾聽學校的聲音,了解教師教學中的實際困難,從指揮者轉變為參與者。其次,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要善於與教師對話、交流、互動。新課程的實施對教師來說是全新的,對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來說也是全新的。新課程倡導的基於學生發展的價值觀取代了基於知識轉移的價值觀。從概念到實踐,需要解決壹系列現實問題。在接受新思想方面,承擔培訓任務的老師很可能比老師更快。但是,仍然需要壹線教師解決新課程實施中的實際問題。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是在教學壹線之外的。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沒有新課程實踐的積累,他們的理性認識只能來自書本和其他。他們沒有經歷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因此,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需要補上實踐課。而承擔培訓任務的老師像受訓老師壹樣堅持壹線教學,要求很高。從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實際出發,在校本培訓中,結合調研、聽課、評課、參加培訓活動,以積極互動的方式配合教師,與教師展開對話,了解教師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 * *與他們探討,* * *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合作中,我們倡導* * *分享實踐,* *分享反思,平等對話,相互交流,共同成長。第三,明確各級研究目標,解決培訓與研究、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目前,隨著我國新課程實驗的大規模推廣,各級教師都投身於“培訓”的浪潮中。大學教師在培訓,中小學教師在培訓,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在培訓,這是壹個好現象。但是,如果各級教師的培養目標不明確,就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因此,每位教師明確各自的培養目標是非常必要的。中小學教師的培訓不同於專業人員,尤其是大學教師。大學教師的培訓重在理論成果,中小學教師的培訓旨在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校本培訓應立足於解決自我教學的現實問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在隨師培訓的前提下,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主導作用,努力幫助教師解決培訓與研究脫節、理論與實踐結合水平低的問題。“沒有研究的訓練是淺薄的,沒有訓練的研究是空洞的”,理論壹旦脫離實踐,就缺乏親和力和指導性,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充其量成了概念遊戲和文本堆積。因此,壹方面,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要用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實踐,重建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與壹線教師的關系。同時,要註意在實際教學中總結、改進和完善教學理論,通過反思和探索將教師的經驗提煉為規律性的東西,促進校本培訓向縱深方向健康、可持續發展。(二)更新管理理念,突出指導和服務功能。培訓工作是指導教學,教師應註重指導。學校教學教研的指導要著眼於教學觀念的更新和教學行為的改變,註重教師教學潛能的開發和教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尊重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善於發現教師教學的優缺點,與教師壹起總結提煉教學經驗,與教師建立平等的對話夥伴關系,建立新型的培訓文化氛圍。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作為合格的指導教師,在專業研究中要發揮特長,強調層次指導。首先要做好跨學科、多視野、綜合性的理論研究和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善於發現、總結和推廣壹線教師在校本培訓中的創造性經驗。要善於學習和運用教育教學理論,把經驗和理論緊密結合起來。其次,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要把重點放在幫助壹線教師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落腳點要放在引導教師獨立思考,培養教師自主教與學的能力上,最終實現“無指導”。通過啟發、鼓勵、對話、交流、互動,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教師用自己的大腦指揮自己的雙手;第三,在教學實踐中註意捕捉不同信息,根據不同對象給予不同指導,鼓勵教師個性化教學。從教師的成長來看,強調的是“經驗”的引導,過門者的引導是“理論”的引導;四是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要通過示範、專題講座、跟蹤培訓、現場指導、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進行專業指導,努力提高教學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培訓工作的目的是服務,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也必須履行服務職責。培訓的服務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為教師的教學服務,二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三是為教育行政領導的管理和決策服務。在實際工作中,為了更好地體現培訓工作的服務性特點,承擔培訓任務的教師首先要樹立勤於服務、樂於奉獻、甘於為人梯、敢於吃苦的思想;其次,千方百計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及時的專業咨詢、信息服務和技術幫助。第三,教師在校本培訓制度化中的作用。校本培訓是適應新時代學校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為此,要從實際出發,認真做好本地區校本培訓體系建設的規劃,指導、監督和參與校本培訓研究,引導學校逐步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訓體系。1.加強校本培訓理論的學習和宣傳,轉變觀念,讓教師在情感上接受校本培訓的新理念。它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體現,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訓、校本課程等活動的紐帶,是創建學校特色的重要支撐。各級中小學是校本培訓體系建設的基本單位,全體教師是校本培訓體系建設的主體,校長是第壹責任人。2.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促進校本培訓的實施。(1)健全組織,加強行政和業務領導;(2)建立校本培訓崗位責任制,全員參與,責任到人;(3)建立教師學習制度,努力使學校成為真正的學習型組織;④完善縣、區、校三級培訓網絡,樹立大培訓理念,充分整合培訓力量,建立跨學科、校際、跨區域的交流合作機制;⑤建立教學反思制度,大幅度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⑥建立教師集體合作培訓制度,讓教師共同成長;⑦建立專業指導制度,使教師在教學中得到專業支持;⑧建立本學科的研究體系,形成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⑨進壹步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培訓成果獎勵制度,定期開展優秀培訓群體、優秀備課組、培訓工作先進個人和培訓成果評選表彰活動,推動校本培訓發展;(10)建立校本培訓的督導評估體系,使校本培訓有效促進學校發展。3.教師與學校建立夥伴關系,形成* * *體。幫助教師增強研究意識,形成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提高課程開發和建設的能力,將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和教師專業成長相融合,形成在培訓和研究狀態下工作的職業生活方式。充分尊重教師的勞動,努力與教師建立平等合作的夥伴關系,虛心向教師學習,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4.通過互動、主題、沙龍等新型培訓形式,拓寬培訓新思路;通過典型引導、項目驅動、活動推動、專家支持等有效措施,促進校本培訓的廣泛開展。5.深化教師入校改革,重視教師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充分發揮入校教師在校本培訓中的作用,尊重培訓工作的獨立性和專業性,確保入校教師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逐步形成開放的教師激勵機制,建設壹支積極服務中小學課程改革、專兼職相結合的充滿活力的培訓隊伍。第四,充分發揮教師在校本培訓教材開發中的作用。地方校本培訓教材的開發也是搞好校本培訓的關鍵。每個地區的特點不同,要開發適合本地區教師能力培養和提高的地方教材。然而,教材的開發是壹個嚴重的問題。教師在入校時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認真審定中小學開發的校本培訓教材,對更好的教材提出修改建議,不斷完善和豐富,努力打造精品。在教材開發上,我們的意見是,缺總比濫好,絕不能粗制濫造,對中小學校本培訓造成負面影響。(作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