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未來幾年妳會做什麽?其實很多方向已經註定了。

未來幾年妳會做什麽?其實很多方向已經註定了。

這篇文章是讓妳學會用某種方式想清楚自己未來幾年應該做什麽。

“某種方式”,是哪種方式?

01

為什麽凱文·凱利每次看未來都那麽準?

看清未來壹定很難。

但是世界上有壹個人非常擅長。他是未來學家——凱文·凱利。

1994年,他在《失控》壹書中,準確預言了智能手機、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十幾項影響當今世界的核心技術。

當時是1994,全世界的聯系方式還是靠固定電話和書信。他的預測當時看起來像天書。

所以人們懷疑他是從未來穿越回來的。

事實上,凱文·凱利將壹種方法實踐到了極致:

看到所有項目背後的“整個系統”。

比如人工智能、雲計算、智能手機等等東西,只是壹個“生命體”的壹個器官。

而當這些“器官”組合在壹起,實際上就有了壹個更大的生命系統。凱文·凱利稱之為“進化體”。

而如果妳掌握了“進化體”的趨勢規律,妳就很容易看到每壹個單項技術,壹個特定的“器官”出現和發展了多久。

這是他看清未來的方式。

同樣,妳也可以用這個方法看清自己的未來。

比如妳說掙錢難,妳女朋友不知道妳未來幾年能掙多少錢。

但其實掙錢只是壹個單項,妳的“錢、人脈、能力、公司、客戶、情感、學習”等等背後還有壹個隱藏的系統。

妳要搞清楚自己沈浸在什麽系統裏,如何構建自己想要的“系統”。

那麽,怎麽看呢?

02

每個作家都應該思考“整個系統”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用自己的案例來通篇講述。壹般背景:

我是專業寫手,寫深度文章,兩年前出了壹本書《認知顛覆》。

同時我也是,掌閱,知乎等平臺的簽約作者。

前兩年每篇文章閱讀量基本在5W左右,微信官方賬號平均5K。

但在去年,它也遇到了壹個“流量”困境:

我不想寫關於熱點和故事的文章;但是流量畢竟還是很重要的。

在兩難中,我迷失了。

那麽,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

想想壹堆單項背後的“整個系統”。

再說壹個字。

我的第壹份正式工作是在壹家咨詢公司做數據分析。當時第壹次聽到系統這個詞的時候,頭皮都挺麻的。

但這位來自德國的50歲CEO在壹次內部培訓中表示:

汽車系統足夠復雜,但其實普通人只要掌握油門、剎車、方向盤、排擋這四個關鍵要素就可以控制汽車系統。

作家的“油門、剎車、方向盤”是什麽?

其實就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讀者”、“內容”、“互動”。

我們可以在A4紙上畫畫。

首先,在紙上,畫壹個縱軸,從下到上,代表最重要的三個層次的讀者:

1,讀者

那些只看妳文章的人。這意味著兩件事:

第壹,妳最近寫的東西正好滿足了他的需求。

第二,他真的喜歡妳。

2.發問者

能問妳問題的人。當然也包括妳問他問題,這就是互動。

他問妳問題,說明他對妳目前的信息輸出不滿意,或者想得到壹些更個性化的建議。

其實“閱讀”是雙方都蜷縮封閉的狀態,“提問”是開始打開的狀態。

3.從業人員

能把妳說的話運用到工作生活中,甚至刻意堅持練習的人。

如果妳有課程,他們也是最活躍的人。

從閱讀→提問→實踐,這代表了用戶對妳的信任度逐漸升級的過程。

然後我們在紙上畫壹個橫軸,就是妳輸出的“內容”水平。

從左到右,它們是:

壹、意見信息

典型代表是微信官方賬號的文章。用來分析或解決壹個問題。

往往壹道題是由幾個小知識點解決的。

b、結構信息

典型代表,在App上“獲得”壹門課程。

比如武誌紅的心理學課程就是壹個系統的講解,可以幫助別人得到壹個領域的介紹。

c、定制信息

典型代表、“線上”個人咨詢、新精英職業規劃咨詢、麥肯錫咨詢服務等。

心理咨詢,也許包括它。

結構信息通常是給妳壹個建築的設計圖。但是要把壹個建築做得精致,就需要壹個老師傅來牽手。

從視點→結構→定制,這代表了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從零散的點到系統,從淺到深的過程。

所以,讓我們回到這張圖。

把“用戶”的1,2,3和“內容”的A,B,C放在壹起,就得到壹個九宮格。

這和重慶火鍋的造型很像。這些領域中的每壹個,也就是作者和用戶之間不同的“互動”關系。

了解了這個體系之後,內容創作者就知道如何開發自己的內容矩陣了。

03

讓我們從幾個內容標題的角度來看看它們是如何開發內容的。

1,獲取App

區間:A1,A2,B1,B3

A1羅輯思維本來就是單壹的內容分享。內容初期,他吸粉不少。現在拿到首頁,也是作為免費的引流工具。

A2是獲取提示,邀請各路專家回答不同人的問題。為什麽在A2而不是C2?因為所有的答案都是通用的,不是真正的咨詢。知乎的回答也在A2。

B1是得到App的核心產品,每壹個付費欄目都是系統化的,比如武誌紅的心理學,劉潤五分鐘商學院,薛兆豐的經濟學等。,向妳介紹不同的學科。

B3是為了考大學,核心是用不同行業的思維模式,讓妳不斷地、刻意地思考自己領域的事情。

2.米萌

間隔:A1

我真的不想舉她做案例,但是咪蒙確實是微信官方賬號的代表。

其實她的核心區只有A1,偶爾整理壹下讀者的問題和段落組成A2。

盈利基本靠廣告,簡單粗暴。

3.行動學校

區間:B3 A3,B1

行動主義是壹個非常神奇的存在。早期他們靠A3,類似於早起壹天打卡1000字。

然後引流逐漸發展出B1(付費欄目)和B3,需要線下練習。

4.劉潤

區間:A1,A2,B1,B3,C2,C3。

為什麽要提到劉潤,因為他跨越了A、B、C三個領域,是中國充分發揮個人IP知識的代表。

A1是壹個“劉潤”微信官方賬號,目前狀態越來越好,質量很高。

A2是他的知識星球,進化之島。基本用於回答問題或者多分享。

B1是《5分鐘商學院》、《商業洞察30講》、《商業簡史》欄目。

B3是他的線下課堂,有很多商業思考和實踐。

C2和C3是他的企業顧問,也是潤米的核心。

04

那麽,我以後的個人寫作應該怎麽規劃呢?

看到這個“系統”後,妳會發現我是多麽天真,整天為“流量”(A1區)這個想法發愁。

寫思想深刻的我,寫熱點的,喊情緒的,寫雞湯故事的,自然死得很慘。

兩個月後,我想清楚了。

我應該輸入的是這些區間:B1,B2,B3,C3。

因此,要做到這壹點,需要做三件事。

第壹件事:從A1到B1。

A1,單篇文字,其實什麽都懂。

比賽是收集和拼湊材料的能力。大神們基本都是找小弟幫忙。

我沒有弟弟,我更喜歡老老實實寫。

而且我更喜歡寫有深度思考的文章。

什麽是“思考”?

今天大家都知道了,就是能看到單個要素之間的復雜關系,甚至背後系統的能力。

壹個系統有“油門、剎車和方向盤、檔位”,我真的可以壹篇文章寫清楚。但只會讓妳在入口處徘徊。

但是,車就是車,包括“傳統系統、剎車系統、安全系統、電器設備”等等。

所以妳必須系統地寫東西。

別人的B1必須付費,我可以免費在微信官方賬號發布B1的內容或者出書。

但最核心的是,我需要知道用戶想要什麽。

所以,我會成立壹個選題和寫作委員會。如果妳是我的死忠,或者妳自己也是作家,想提高自己的技巧,可以私信我。

第二件事:B3和C3

B3是思維訓練營,C3是個人咨詢。

B3的核心是讓妳學會咨詢自己。

如果妳不知道如何開發妳的產品,妳會去麥肯錫咨詢。

如果妳不知道自己未來幾年的職業方向,就找職業咨詢師。

妳將為所有這些支付高額的咨詢費。不過都是用同樣的方法,就是看系統的能力(基於系統動力學)。

這種能力需要妳自己去學習。

比如昨天有個做心理咨詢師的朋友想學寫字,給他輔導引流。

寫訓練營花了兩千塊錢,還是覺得沒走對路。

因為別人給他灌輸了更多的信息,沒有經過思考,而且他們也不知道原理。

寫作是壹個復雜的系統。而不是個人技能。

要學習技能,9.9元可以買壹本電子書。他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寫作體系。

所以妳可以拿出壹兩個妳最困惑的事件來訓練營,在系統化的流程和及時的反饋下,通過構建壹兩個系統,學會如何壹步步的咨詢自己。

另壹方面,C3可能是壹個更復雜的問題。比如公司遇到壹些復雜的問題,自己處理不了。然後付費咨詢。

而我也開始需要積累壹些個別的輔導案例。

方向主要是職場,人生方向,創業。

第三件事:B2

B2是壹個很奇妙的存在,妳會發現,在國內的內容領域,幾乎沒有這個門類。

系統提問和互動知識場,這是什麽?

把知乎對各種問題的回答放在壹起?這個其實沒什麽用。

比如妳和女朋友壹起旅行,她讓妳給她拍照,在網上搜abcdefg教程可能很難幫到妳。

理想情況下,人工智能根據當前場景,立即向妳推薦b→c→g的信息。

我們經常說要建立壹個知識體系,但是妳需要的不是壹個擁有所有知識的知識體系。

它是妳在當前場景中需要的特定路徑。

這個產品,在科幻電影裏,有很多場景描述。

我也寫過很多具體的文章,做過視頻,這裏就不多說了。

這也是去年成立的“超腦”的使命,為此我們還開發了MindIn系統的demo。但似乎時間還早。我先處理B1和B3。

但是B2地區是我的理想。

05

臨終遺言

凱文·凱利在《技術要素》壹書中提出了“1000鐵桿粉絲”的理論。

在“暢銷書”、“爆款寫作”等領域,我接觸過,也進入過,應該會離開,重新開始。

基本沒有更新。我現在在微信官方賬號,粉絲只有4萬,真的可憐。

但即便如此,我還是決定放棄其中的39000人,只把全部精力放在這1000人身上。

壹年之內,他們的分布大致是這樣的。

在這裏先說聲抱歉,因為之前沒有想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不知道“互動”其實是最重要的壹個環節,所以微信裏坐滿了5000個人,沒有太多時間和大家建立連接。

妳想讓哪個區域成為我的連接器?B1?B3?C3?還是我們可以壹起討論未來的B2?

請留言或加我微信(18156392,但請註意)。

凱文·凱利曾經說過:

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因為現在我們處在壹個創新的時代,創新比財富創造、經濟發展和我們的時代更重要。

其實我真心希望更多人嘲笑我們:

他們年輕的時候會做“思考”,這在他們看來毫無意義。

對他們來說似乎毫無意義的事情。

希望我們能壹起接受時代的嘲諷。然後用比他們多100倍的力量消滅他們。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