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誰知道沭陽,宿遷,仇和?

誰知道沭陽,宿遷,仇和?

宿遷簡介

宿遷,位於江蘇北部,是7月新設立的地級市,1996。全市總面積8555平方公裏,總人口51.7萬。現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豫區、宿城區。

宿遷歷史悠久,人文底蘊薄弱。據考證,中國雙溝地區是世界人類起源中心之壹。“下草灣文化遺址”是江蘇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據說是夏商周時期的古部落。

許儀住在這裏。秦時設夏香縣,東晉時設宿豫縣,唐代宗寶應元年為避李煜之諱,改名宿遷。宿遷孕育了無數英雄,如西楚霸王項羽、南宋抗金英雄劉世勛、晚清民族英雄楊、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創始人朱瑞等。宿遷是革命老區,劉少奇、陳毅、彭雪楓、江上青、張震都在這裏留下了革命足跡。

宿遷資源豐富,潛力巨大。平原遼闊,土地肥沃,河湖縱橫交錯,是全國唯壹擁有兩個天然淡水湖(洪澤湖和羅馬湖)的地級市。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等10條河流穿境而過,優質水面303萬畝。宿遷是優質農副產品產區,所轄三縣都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和平原綠化先進縣。是著名的“楊樹之鄉”、“水產之鄉”、“蠶繭之鄉”、“名酒之鄉”、“玻璃之城”。礦產資源豐富,非金屬礦產儲量大,主要有石英砂、藍晶石、矽石、水晶、磷礦、黃砂等。

宿遷有許多景觀和美麗的風景。曾被清朝乾隆皇帝譽為“第壹春利”。王祥故裏建築古樸,乾隆、杭官金碧輝煌,三莊漢派氣勢磅礴。洪澤湖和羅馬湖煙波浩森是珍稀鳥類的家園。洪澤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是大鯢等珍稀瀕危鳥類的越冬地。省級鳳山森林公園風景秀麗,景色宜人。目前,宿遷正在大力建設森林式、環保式、花園式、可持續發展的濱湖生態城。

宿遷是歐亞大陸橋東橋頭堡城市群中的壹座新型中心城市,位於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境內有京滬高速、寧宿徐高速、徐宿淮鹽高速、宿新壹級公路、新長鐵路、京杭大運河,交通十分便利,架起了宿遷通往海內外的四通八達的橋梁。

宿遷,1996新建地級市,位於江蘇省北部,轄四縣壹區,面積8555平方公裏,人口51.5萬。

宿遷作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城市,區位優勢突出,交通發達。京滬高速、寧宿徐高速是宿遷通往北京、上海、南京、徐州的快速通道。新長鐵路把宿遷和長三角有機地聯系在壹起。京杭大運河貫穿全境,連雲港港、觀音機場、白塔埠機場架起了宿遷對外聯系的橋梁。

宿遷各類資源豐富,石英砂、粘土、藍晶石、黃砂儲量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洪澤湖和羅馬湖盛產各種水產品;宿遷是中國益陽之鄉,木材蓄積660萬立方米。宿遷也是中國著名的白酒之鄉;建築材料和紡織品也有悠久的歷史。

宿遷新城區旨在建設壹個生態友好的花園城市。60平方公裏的城區引入了自然森林和湖泊,讓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充滿了獨特的自然魅力。

宿遷市場需求旺盛,成本空間低,投資環境優越,是壹片充滿活力的熱土。開放的宿遷熱忱歡迎海內外賓客前來投資,共創美好未來。

在秦漢文化的交匯地,有壹片生機勃勃的熱土,那就是被清乾隆盛皇帝譽為"天下第壹泉利"的中國江蘇省宿遷市。這座年輕的城市歷史悠久,擁有江蘇省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下草灣文化遺址”。它是中國歷史上唯壹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英雄項羽的故鄉。

宿遷,地級市,成立於1996,轄宿豫縣、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城區,總面積8555平方公裏,人口515萬。她是江蘇重要的新興中心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城市群中壹朵絢麗的新花。宿遷作為蘇皖魯三省通衢,人傑地靈,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區位優勢突出。

全市建成5個煙塵控制區,面積62平方公裏;建成環境噪聲標準區4個,面積25平方公裏;已建成4個自然保護區,面積339平方公裏。其中,洪澤湖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省首個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創建國家生態示範區工作全面展開,泗洪縣被命名為“國家生態示範區”。

宿遷是壹個年輕的地級市,1996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宿遷位於江蘇省北部,總面積8555平方公裏,總人口51.8萬。其面積和人口在江蘇省1.3個省轄市中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七。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豫區、宿城區三縣兩區。宿遷日報隨著地級宿遷市的設立於9月20日1996成立,現擁有三報壹刊壹網:宿遷日報、宿遷晚報、手機報《掌上宿遷》、宿遷出版社、宿遷新聞網。

宿遷日報創刊於9月20日,1996,國內統壹刊號CN32-0071,為宿遷市委機關報。2001年9月,經市委決定,撤銷轄區原有的4家縣報,人、財、物並入宿遷日報,擴充為6個對開版。2003年改為“7+3”形式,每周三天八版。2004年擴展為“7+5”格式,壹周五天十二個版本,分為A、B、C版。2001 65438+2月18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宿遷晚報正式創刊,共四期1 6。

2002年6月5438+10月,宿遷日報成功加入新華日報報業集團,開創了地方黨報加入省級報業集團的先河。

報社現有員工288人,其中副高級職稱員工162人,中級職稱員工54人,初級職稱員工60人。處級領導85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宿遷日報社書記、總編輯朱路,宿遷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朱伯堅,宿遷晚報黨委委員、副總編輯、總編輯袁,宿遷晚報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趙連軍,總編輯助理吳。晚報常務副總編輯王蓮;副總編輯、敖;曹清輝、李尚成,總編輯助理。

宿遷日報辦刊水平穩步提升,優秀作品碩果累累。九年來,* * *共獲得56枚金牌,119枚銀牌,153枚銅牌,12頁優秀。兩部新聞作品獲省優秀新聞作品最高獎——江蘇新聞獎,兩位同誌先後獲省。

宿遷日報的產業化進程也在加快。廣告凈收入從建市之初的每年654.38+000多萬元增加到目前的654.38+0000多萬元。廣告總量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報社發行日報5.5萬份,年發行收入超過1000萬元。印刷廠、廣告中心、新聞旅行社年收入700多萬。宿遷日報新聞中心綜合樓於2003年底竣工。建築占地24畝,主樓12層,總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造價6200萬元。

在改革方面,進壹步深化內部改革,加大制度創新。報社中層幹部全部打破原有部門、崗位、職稱、身份界限,全部競聘上崗。2005年4月,該報還對人事分配制度進行了改革。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編輯和記者競聘上崗,被錄用者分流。在分配上,減少“死”的部分,增加“活”的部分,獎勵“超”的部分,實行績效導向的薪酬制度。

仇和簡介

現任宿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男,1957年6月出生,漢族,江蘇濱海人,本科學歷,助理研究員,1977年8月加入中國* * *產黨,1982年6月參加工作。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屆省委委員,第十屆省人大代表。

沭陽縣簡介

沭陽縣位於江蘇省北部,隸屬宿遷市,轄38個鄉(場),全縣面積2298平方公裏,耕地204萬畝,人口654.38+0.74萬。是全省人口最多、土地面積最大的縣。

沭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春秋時屬魯國,戰國時建。西漢武帝設後丘郡,北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設沭陽郡。因縣城位於蜀水之陽而得名。顏集鎮是絕世妃子的故鄉,霸王別姬的故事流傳千年。宋代大科學家沈括是沭陽主簿,領導人民治理沭河、六塘河,政治聲音遠播。清代詩人袁枚在擔任沭陽縣令時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她的親紫藤(袁公藤)至今仍在盛開。清末,沭陽才女劉青雲帶著65,438+00冊傳說到了江南,江浙名流為之傾倒,作為美談流傳。晚清學者李創作了中國第壹部軍樂。建國前後,沭陽誕生了著名攝影家、作家吳印鹹,京劇表演藝術家、“活媒人”白燁,魯迅研究專家王士敬,著名歷史學家葉繼生,兩院院士李德意,新時期“活雷鋒”張子祥。他們為祖國的解放和建設做出了貢獻,為沭陽人民贏得了榮譽。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今天沭陽現代化的寶貴精神財富。

沭陽交通發達。京滬高速、新長鐵路、205國道、227省道、230、304、307在縣內交匯。東到連雲港白塔埠機場40分鐘,西到徐州觀音機場2小時。沭陽縣水路暢通,新沂河縱貫東西,胡愛書新河縱貫南北。我省內陸港口20強之壹的沭陽港,年吞吐量300多萬噸。它連接淮河和長江,並將舒心河、薔薇河和博古河連接到連雲港。

沭陽資源豐富。沭陽是全國十大商品糧基地縣、首批平原綠化先進縣、商品豬基地縣、科技先進縣。年產糧食654.38+0萬噸,油料2.3萬噸,棉花654.38+0萬噸,年出欄商品豬近200萬頭。沭陽的花木世界聞名。全縣花木總面積21000畝,花卉苗木品種3000多個,各類盆景80多萬盆。是中國最大的花木基地,有“東方之花”的美譽。1999至2002年,全縣花卉銷售收入連續4年過億元。號稱省內花卉銷售龍頭的蘇北花卉盆景公司,擁有國家二級園林設計資質。2001年,該縣顏集鎮被中國花木協會評為“中國花卉之鄉”,新河鎮2000年被省花木協會評為花木之鄉。沭陽是傳統林業大縣,楊樹60萬畝,林網200萬畝,活立木5000萬株,活立木3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6.5%。沭陽水產資源優勢明顯。全縣水域面積62.2萬畝,養殖水面1.2萬畝,盛產青魚、鯉魚、鰱魚等淡水魚。沭陽礦產資源豐富,非金屬礦產9種,能源礦產1種,其中藍晶石、水晶、磷、雲母、黃沙、粘土等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