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家庭教育家蔡孝友先生的教育思想值得家長們學習。他的六個孩子,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受過良好的教育,被親切地稱為“博士爸爸”。他們來自普通家庭,沒有特殊的身份和資產,卻培養出了六個優秀的孩子。這是蔡孝友先生獨特而成功的教育理念的背後。
用愛澆灌,用心陪伴。
快樂教育理念的創造者斯潘塞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壹個快樂的人,應該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在那個教育還比較落後的年代,蔡先生壹家是快樂學習的真正踐行者。
夫妻倆帶著孩子去旅遊,鍛煉身體,為孩子樹立了帶頭學習的榜樣。在他家,學習似乎並不像今天壹樣是很多孩子的噩夢。讀萬卷書,走萬裏路,孩子們跟著父母從東北哈爾濱到內蒙古赤峰,從北京到天津,從青島到山海關。壹路上,孩子們在詩歌中看到了從未見過的風景,收獲了比冰冷的知識更有味道的文化。
家住農村的蔡笑笑,生活環境比較艱苦。地方雖小,總有讀書的空間。蔡曉晚上看專業書,孩子看課本,燈紅酒綠圍坐在壹起,家人都很友好。這已經成為他們壹家人飯後的好習慣。孩子不僅在課堂上讀知識,課外書也是爸爸鼓勵的。
在外語不是特別火的年代,蔡老師培養孩子學習外語的興趣。他總是用悠揚的二胡吸引孩子起床,給孩子聽外語廣播,培養良好的習慣。在愛和陪伴中成長的孩子總是快樂而堅強的。陪伴是最好的愛,可以抵禦世間所有的堅硬。
適當的放手,更好的成長。
教育不應該成為鏟除異於常人思想的鏟子。如果我們切斷了個性,我們也會切斷獨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有時候孩子自己“碰壁”也不壹定是好事。
蔡先生的四兒子天潤上中學的時候,總是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就像壹個叛逆期的少年。那時候正是武俠小說大行其道的時候。天潤有段時間癡迷武術,不想學了。天潤也給父親寫了兩封決心信,希望成為武林高手,壹統武林。蔡先生看到這些信,覺得自己的教育有問題。與兒子溝通無果後,蔡先生說:無論結果如何,都要自己承擔。
天潤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沒有所謂的武俠世界,武術是有用的,但學習知識似乎更重要。但他父親給他寫信說,要為自己的沖動行為負責,凡事堅持。壹個學期後,天潤回到學校,專心學習。後來,他在阿肯色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哈佛大學做研究工作,並在上海創辦了壹家私立醫院。
所以我們說教育不是流水線,而是人性的培養介質。教育本該帶著“萬世開太平”的優雅從仲尼杏壇走來,讓壹朵隱居的梨花沐浴在溫暖的春風裏,肆意發光。
講究方法,“家庭存折”有益。
當時,蔡小小給每個孩子都發了壹份“家庭存折”,賬上是孩子壹點壹滴的進步和成長。學習成績好,解決問題快,會得到相應的獎勵。雖然那些賬戶裏錢不多,但是孩子很有成就感和獲得感。孩子們正壹步步朝著存折裏的目標前進,大兒子天文才3歲就想上學了。
為了父親的承諾,小田文在還不到五歲的時候就存了50元的“巨款”,然後高高興興地去上學了。後來他的第四個兒子田伍要上學,學校裏就出現了這樣的場景。兩兄弟中的壹個在教室裏聽課,另壹個在外面聽。
在教育中,適當的懲罰是不可避免的,但鼓勵是不可替代的。鼓勵不是溺愛和寵壞孩子,而是在人文關懷和人格完善的基礎上,鼓勵孩子反思、創造和探索自己的想法。孩子心裏有半夏,他的生命就不會被凍結。
蔡先生的教育總是那麽有條不紊。他會和孩子壹起制定學習目標,陪著孩子壹點壹點去完成。目標並非遙不可及。高中階段,他們的第壹步是牢牢掌握基礎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努力考上重點大學。這個劃分到每個學期都是壹個小目標,然後到壹周都是很細很明確的。這是現在很多家長做不到的。不要只督促孩子給他們上課。有時候方法比棍棒更有效。
決心帶頭,自信人生。
所以,立誌者,亦為學之心;作為壹個學者,這也是壹個決心的問題。蔡逍遙先生傳遞給孩子們的誌向,和壹般人認為的太巨大太遙遠是不壹樣的。他認為“誌”應該是誌與誌並存,不僅是心中的追求,也是對自己行為各方面的要求。
蔡先生的家裏貼滿了愛因斯坦、牛頓、居裏夫人等許多科學家的照片和介紹。孩子們從小就熟悉這些名人的故事。童年的誌向可能不成熟,但心裏總會或多或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小女兒天禧5歲的時候,就說要當“居裏夫人”。後來,天喜在65,438+08歲時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22歲時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現在她是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
蔡先生說,從小立誌的孩子,不會安於現狀。在他們取得成就後,他們還有上壹層樓的決心和氣魄。有了野心,就需要不能放棄的毅力。在蔡老師讀給孩子聽的詩中,這段話或許很好地詮釋了父親對孩子的期望:不要辜負妳的聰明和美貌,妳壹定要精力充沛,在歷史上留名。
從小確立的誌向,會像種子壹樣在孩子心裏悄悄生根發芽。蔡先生的孩子們就是這樣在父親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下奔向壹個又壹個誌向,在自己的人生畫上自己的印記。
老大是康奈爾大學的博士,老二是羅切斯特大學的博士,老三是聖約翰大學的博士,老四是阿肯色州立大學的博士,老五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碩士,老六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他家庭背景不顯赫,孩子也不是天才。
面對別人提出的如何培養這些優秀的孩子的問題,蔡先生說,我的孩子不是天才,他們的智力與常人無異。那些往往被人們忽視的因素,如信念、意誌、眼光、道德、健康、自信,才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良好的教育應該像空山新雨,浸潤幹渴的靈魂;如果晚秋來,妳會拂去少年的莽撞;如松間明月,掃清前路迷茫;像石頭上的清泉,奏出妳內心的旋律。
我不敢說每個家長都認同蔡小小的教育,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教育成績是每個家長都羨慕的,所以大家放下手機,減少不必要的聚會,有時間多陪陪孩子,陪陪孩子成長。教育不僅僅是給孩子灌輸書本知識,而是培養和引導孩子的獨立人格和創造能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積極吸收有用的知識,學習必要的技能,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終成為壹個自尊自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