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王自健只有18歲,不學無術。眼看就要高考了,他跑到學校門口買了幾本參考書,塞進了壹所名校。
相比較而言,李的生日更為可靠。十二歲的他在內蒙古壹所礦山子弟學校讀書,業余時間和爺爺壹起放羊。
此時年僅六歲的李雪芹,還是壹個誌向高遠的東北小女孩。不服輸也不懦弱,只知道對同桌的小男孩使眼神。
誰也沒想到,19年後,壹個叫脫口秀的圈子,會把這些看似不相幹的人圈起來,讓他們成為脫口秀行業的流量老大。
但就在幾年前,這些人的生活幾乎崩潰。
最崩潰的在羅永浩。
早年還是小羅的羅永浩,因為總是當面指出老師的問題,被老師的“走狗”打得半死。
小羅對上學有心理陰影,沒讀完高中就輟學了。
那時候他還是個文學青年,文章已經在知名刊物上發表了。小羅和小羅爸爸天真的以為,也許羅家會在祖墳上抽煙,出來當作家。
但是羅,壹個年輕的輟學生,在家裏呆了壹年多,除了稀疏的頭發,他壹無所獲。
之後,老羅以做二手書商和二手車商為生。最後,他自學了英語,拿著壹封文筆頗差的求職信敲開了新東方的大門。
因為班風太放蕩不羈,老羅意外地成了早期的網絡名人。
按理說,如果他繼續在這條路上狂奔,即使不走大路,也是壹條風景無限好的風情小路。
但老羅不得不強迫自己從新東方辭職,創辦牛博。牛博的成立。com也成為羅永浩“理想主義”外化的標誌性事件,間接表明了他創業的不斷失敗。
牛博。因為他無節制的言論,com被關閉了。此後,羅永浩做了壹次演講,出了壹本書。他越打越勇敢。他甚至拋出了收購蘋果,成立錘子科技的豪言壯語。
但錘子科技沒能把蘋果打死,卻把羅永浩打死了,給他留下了三億多的巨額債務。
頭越來越冷的羅先生,在天臺上走了幾圈,看著遠處的風景,覺得自己還有未竟的事業,轉頭低頭,成了帶貨主播。
兜兜轉轉,老羅還是回到了原點。
在老羅跌入人生低谷的那壹年,從鐵嶺走出來的李雪芹迎來了人生的壹個小高峰。因為她在視頻@吳亦凡,她得到了吳亦凡本人的意外回復,所以她成了網絡名人。
畢業於北京大學的高材生總是在他的視頻中說壹些嚴肅的俏皮話。他看起來開朗活潑,像個小醜。
但就在她成名前壹年,她因為抑郁癥去了美國壹年。
甚至在網絡上壹夜走紅後,她還試圖割腕自殺。
看起來很幸福的李雪芹,其實並不幸福。
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為了不打擾大人,我每次考試都拿第壹。
除了好好學習,她還要做媽媽的“媽媽”,因為媽媽比她更脆弱,壹有事情就會崩潰。
壹個少年,這麽年輕,還要觀察言行,心理健康不好不思考。
很長壹段時間,李雪芹都想不通自己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麽。直到她發現了自己逗別人笑的能力,才似乎找到了人生的入口。
比她大壹圈的王自健也好不到哪裏去。她玩過壹手“天才兒童”的好牌,疑似因為婚姻問題抑郁。
從幕後到臺前,從員工到老板,從獨立旅行到兩端,李丹根本不需要轉身。他壹直大步走在世俗的路上,走得很穩。
但如果妳說李丹根本沒有夢想,那妳就冤枉他了。
和老羅壹樣,李丹也曾夢想成為壹名作家。在他成名之前,他寫了壹本名為《臘經》的書,在網上風靡壹時。
然而“票”事件後,李丹宣布自己的理想沒了。如果還有壹個,那就是賺錢。
放棄理想後,他搞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妳可以說他是為了賺錢,但除了賺錢,這有點像“脫口秀郭德綱”振興壹個行業。
有文采的許知遠老人曾質疑李旦的“自嘲式表達的意義”。李誕眉頭壹皺,只說陷得太深。
叫囂著“世界不值得”的李生日,壹直在孜孜不倦地發掘新人,努力推動壹個行業的發展。
相反,壹直想尋找意義的許知遠,固步自封,固步自封,越來越差。
李丹曾經在《七帕說》第壹期題為《美術館失火時,救貓還是救畫》的辯論中選擇救貓。他給出的理由是,壹個人最大的意義就是活著。
但我覺得李丹撒謊了,他心裏壹定有“救畫”的理想。
他的“喪”,他所謂的“不配”,他所謂的“賺錢”,更像是壹種偽裝,隱藏了他的鋒芒,收起了他的野心,卻不自覺地給了生活壹點光明。
但李雪芹真的是個懦夫。
李雪芹從北大畢業後,得到壹位學長的投資,想做壹個類似圓桌派的節目。
和她在節目中合作的人都是清北的學生。在每個部分之後,其他人應該討論這個主題的重要性。
李雪芹認為這是胡說八道。她不能理解為什麽壹切都能說得通。
不想談意義。這種風格在李雪芹的脫口秀中也延續了下來。
她吐槽節目上的領導,吐槽北京地鐵,吐槽自己的身體,每個話題都略有升華。但李雪芹在即將升華的時候選擇了戛然而止。
她曾在自己的社交平臺首頁留下壹段話:
李丹和老羅其實是壹類人。即使李丹看起來只是為了賺錢而贊成形勢,老羅也總是在節目中向債權人鞠躬道歉,但兩人看起來都是為了拿下壹面大旗而拼盡全力。
他們的“喪”可能是壹種偽裝,所以李雪芹的“懦弱”真的是壹種純粹的妥協。
李雪芹在采訪中說:
這種懺悔式的自我剖析,讓李雪芹放下壹切,與自己和解。
親口說出“世界不值得”的李生日,越來越意氣風發,卻沒想到無數90後越來越尷尬,還被這種說法毒害。
這個時候,我懷念老羅吹的牛皮。那時候的“老羅”即使被人嘲笑,至少還有希望。畢竟,笑不是人生的解藥,而是“李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