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壹看到題目就覺得不對。從語義上講,適度公平應該高於底線公平。把底線公平當成適度公平,太低級了。
他將底線公平與社會保障制度聯系起來,認為底線公平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底線公平是滿足“基本需求”,包括:(1)解決溫飽的需求(生存需求),(2)基礎教育的需求(發展需求),以及(3)公共衛生和醫療救助的需求(健康需求)。在他看來,底線公平的概念並不意味著最低水平的公平,不公平不利於發展,過度公平不利於發展,底線公平最有利於健康可持續的和諧發展。底線公平是壹種最容易做到、最有必要做到、最能夠顯著提高社會整體公平水平的“公平”。
這樣定義底線,不無道理。但這樣的底線公平在內容上是有缺陷的,就是忽略了就業中極其重要的、真正基本的公平。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中保障公平,其他社保不重要。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保護自己的基本尊嚴。就業公平失效後,壹部分人才需要福利社會保障來補救。所以最基本的底線公平應該在就業上。這樣的底線公平是最有利於健康、可持續、和諧發展的,是最容易也是最需要做的,也是提高社會整體公平最顯著的途徑。
而且,在社會保障意義上,底線公平並不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社會保障本身是有標準的,西方發達國家高標準的社會保障就是“福利國家”政策。不僅短期內無法實現這樣的底線公平,我們目前的基本社會保障也不可能覆蓋所有公民。不是說這樣的底線公平不應該實現,而是我們的社會保障理念應該創新。我們應該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社會保障制度標準,讓人們認識到並向世界證明,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就是人民的社會保障。西方社會保障最初是為了和社會主義國家競爭而建立的。我們曾經讓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成為人民的社會保障,人民也樹立了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和信仰,相信* * *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不會讓人民受苦。只要恢復這種信心,我們就會超越西方的社會保障觀念。
保護勞工權益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從解決就業問題出發,應該重新評價“效率優先,保障公平”的政策。“效率優先”即使在經濟領域也不能完全實施。在經濟領域,除了競爭不充分的低效率,還有摩擦低效率。“效率優先”原則只能解決競爭不充分的問題,但可能會助長摩擦無效性。在壹個生產單位內部,因生產者不滿而故意制造不合格產品的情況並不少見。這是真正的原因。在社會領域,如果社會不公嚴重,已經取得的經濟效率也會喪失。因此,要追求社會效率,就要把公平放在第壹位,在保證公平的基礎上提高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促進公平的實現。沒有公平,就沒有穩定,也沒有效率。壹些下崗工人的群眾活動已經證明了這壹點。
適度公平要“在底線之上”,政府的責任不是“不搞‘福利國家’的政策,而是要搞高於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政策,這樣才能做到合格的社會主義。人民要這種社會主義,要它盡快進入高級階段,不希望長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受苦。
第二,從社會保障的角度理解公有制的意義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和運行的基礎。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應該具有鮮明的特點,主要是因為社會主義國家以公有制為主導,這本身就意味著社會保障,並對勞動者的社會保障起著直接的作用。對於這壹特征,我們今天在構建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時,應該有深刻的認識和相應的規劃。
古巴的例子突出了社會主義社會保障的特點。在2004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世界銀行提出了“古巴之謎”壹詞,用來指古巴“在沒有(經濟)增長的情況下,使人民健康”的傑出成就。
古巴被認為是壹個即使在低收入水平下也保持健康的例子。古巴雖然還很窮,但嬰兒死亡率比很多工業化國家都低,壹些發展中國家常見的疾病在古巴也被消滅了。古巴的收入遠低於加拿大,但嬰兒死亡率與加拿大持平。古巴如何努力使自己的嬰兒死亡率至少不高於西半球任何壹個發展中國家,也不高於許多工業化國家?消息靈通的世界銀行專家對此感到困惑,並稱之為古巴之謎。
另壹份聯合國報告也稱贊古巴在困難時期保持了社會發展。聯合國的報告說,盡管古巴在1980年代末東歐社會主義集團解體後經歷了嚴重的經濟困難,但她在社會發展領域取得的成就得以保持。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開發署和古巴國家經濟研究所進行的壹項調查顯示,盡管古巴突然失去了主要出口市場和援助來源,但通過改革和恢復宏觀平衡,古巴在教育、衛生、住房、食品和就業方面的成就得以保持。
古巴之謎的關鍵在於它的社會制度。社會制度決定了其出發點是為大多數窮人服務,政府不惜為此提供公共資金並設計有效激勵。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是讓大多數人受益,也滿足了廣大國際市場的需求,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古巴革命後,新政府將健康作為其關鍵績效指標,而普遍和公平的醫療是新政府要實現的三個最高目標之壹。新政府致力於為農村地區提供醫療服務。政府要求所有醫學院校新畢業的學生到農村服務壹年,政府還增加了農村醫療設施的數量。1961年,政府將私立醫院收歸國有,使公立部門成為醫療服務的唯壹提供者——這種情況至今沒有改變。
古巴政府在醫療方面的支出超過了其他拉美國家。2000年,古巴在醫療保健方面的公共支出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65 438+00%,2002年達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6.6%。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公共醫療支出平均水平為3.3%。
只要有生產資料和工人,並在壹定的工業基礎上把兩者結合起來,社會的財富就有了取之不盡的源泉。公有制作為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直接結合的所有制形式,有利於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據說他們擁有的壹切都是有保障的,所以雖然工資不高,卻沒有後顧之憂;對於喪失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只要他們所服務的公有制企業繼續存在,他們還是有保障的。作為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有企業,其未來應該是不令人擔憂的,其前景應該是不斷發展壯大的。即使有部分轉移,只要我們還有大量的公營企業,安置幾個人應該不難。
農村和城市經濟基礎不同,工業人口和農業人口面臨的風險不同,沒有必要建立全國統壹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是農民自我保障的經濟基礎,國家支持農民建立社會保障可以通過直接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來進行。在集體經濟實力強的村莊,農民享有較高的福利水平。對於提供這些福利的集體企業,國家應該有優惠政策。
由於集體力量的發展,河南省南街村工人和村民的福利待遇與日俱增,免費享受20多項福利待遇。他們生活、住房、上學、看病都沒有後顧之憂,大家都過得安居樂業,幸福美滿。航民村作為浙江最富裕的村莊,在工業化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和城鄉壹體化。本村村民享受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障,老年村民享受養老金和退休金。全鄉實現集體經濟* * *帶富河北晉州周家莊鄉,65438+到1999年底,人均公* *積累6666元,興辦了各種社會福利事業,如65歲以上老人每月30元的養老補貼。農村教育、住房、醫療、交通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文化事業和村莊建設不斷發展,成為壹個城市化的村莊。集體承擔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費。他們沒有兩極分化,家家都是小康戶。
堅持鞏固和發展集體經濟,實現與* * *共富,是這些鄉鎮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和諧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的根本保證。他們之所以能在經濟發展、村莊建設、村民社會福利、科教文化、人居環境和綜合治理、全面推進小康社會等方面取得好成績,根源在於集體經濟的鞏固和發展。現實讓幹部群眾認識到,不壯大集體經濟,村裏就沒有現在的樣子,村民就享受不到現在的福利和保障。
第三,西方國家的有益啟示
西方國企員工普遍待遇優厚,生活寬裕,形成工人貴族階層。針對他們的改革措施往往遇到很大阻力,難以為繼。企業總是要承擔壹定的社會責任,這已經成為企業樹立自身形象,展示自身實力的壹種方式。總體來說,國有企業在促進就業公平和女性就業方面做得比較好。中國的國企員工還沒有享受到高工資高福利。只要企業辦的學校、醫院等服務設施能夠負擔得起,就不應該主張不辦社會。員工在這裏享受不到這些服務,就得在社會上高價購買,加劇了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等社會矛盾。對於普通勞動者來說,剝離社會帶來的收益趕不上支出的增長。不劃算。而且醫院、學校、房地產都是社會熱門行業,企業為什麽不能進行多元化經營?在考察企業經營的這些行業的福利時,我們應該考慮它們為員工提供的社會保障福利。
20世紀80年代,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掀起私有化浪潮,將許多國有經濟實體轉變為私營公司。當時占主導地位的指導思想認為,私營企業在管理企業和提供服務方面比政府更有效率,開放行業競爭是滿足消費者利益的理想方式。20世紀90年代見證了資本主義的全面勝利和市場信心的迅速膨脹。然而,歷史並沒有就此結束。21世紀初,金融泡沫破滅,市場道德淪喪的後果凸顯,全球經濟衰退出現前所未有的跡象,許多地方也出現了反思所有權的潮流。
2001 10擁有英國鐵路軌道、信號和火車站的鐵路集團宣布資不抵債,實際上通過公私合營再次國有化。過去的空管壟斷公司,自2001私有化以來,也是舉步維艱。2002年8月,英國最大的核能公司重開私有化辯論,英國能源問題成為英國私有化最新的典型失敗案例。英國能源公司於1986年私有化,生產英國20%的電力,近年來壹直虧損。即使是自由市場的倡導者也同意,如果英國的能源要保持運轉,政府必須采取行動。研究人員認為,最近的麻煩不僅為英國,也為其他國家的私有化提供了重要的教訓:例如,倫敦社會市場基金會主任柯林斯·嶽(Collins Yue)“我們已經知道,不是所有的東西方都適合私有化。”
2002年,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和政治聯盟公司(GLCs)的角色在新加坡國會引起激烈爭論,調查研究機構也進行了新的論證。新加坡的政盟公司相當於我們的國企。新加坡的政治聯盟公司對新加坡的經濟影響深遠,新加坡經濟的成功可以說是國家資本主義的成功。政治聯盟公司應該扮演什麽角色的問題,多年來在新加坡國會已經討論過無數次。貿工部政務部長在出席辯論時,駁斥了政府參與會導致政盟公司經營管理效率和經營業績不佳的說法,指出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新航和樟宜機場的例子很有說服力:“政府所有的新航是世界上最好的航空公司,政府全資擁有的樟宜機場也是商務旅客投票的最佳機場。”國家發展部政府事務高級部長顧蔡磯副教授在為政治聯盟公司辯護時表示,政治聯盟公司是新加坡的關鍵優勢,因為只有淡馬錫控股公司有能力將新加坡推向國際市場。南洋理工大學學者的壹項研究發現,在上市公司中,政治關聯公司比非政治關聯公司更有效率,股本和資產回報率也更好。NTU商學院銀行金融系主任陳光榮教授和美國弗羅裏達大學的詹姆士教授研究了25家內資公司和204家非內資公司從65,438+0,990到2000年的數據,表明內資公司的公司監管比非內資公司嚴格,因此具有更高的投資價值。他們的研究發現,在1990至2000年期間,政治關聯公司的資產回報率比非政治關聯公司高l.7個百分點,股本回報率高10.1個百分點。政治聯盟公司的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4.6%和4.2%,非政治聯盟公司為2.9%和4.1%。與非政治聯盟公司相比,政治聯盟公司的現金資產比率也更高——政治聯盟公司為65,438+06.4%,非政治聯盟公司為65,438+03.7%。充裕的現金表明,政治聯盟公司在財政上不需要依賴政府,它的運作方式和私人公司壹樣。政治聯盟公司在控制開支方面也比非政治聯盟公司更有紀律。政治聯盟公司的支出與資產之比為50%,非政治聯盟公司為70%,這也是政治聯盟公司的資產回報率高於非政治聯盟公司的原因之壹。《海峽時報》的企業透明度指數排名顯示,在企業監管最嚴格的10家公司中,有5家是政治關聯公司。
國民黨失去臺灣省政權後,臺灣省也進行了“公用事業民營化”(即國有企業民營化),國民黨政權在“計劃經濟”和“民生”指導原則下對經濟活動的控制和幹預不復存在。壹些臺灣省學者通過對民營化的效果和社會影響的評估,認為公有財產的轉讓涉及許多經濟和社會結構性問題,包括經濟秩序的重組、工作條件的下降、勞資不平等關系的加深、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機制的喪失、貧富差距的擴大等。因此,不應僅僅根據抽象和模糊的效率原則來看待私有化。他認為,當國家按照(或假借)自由經濟的思想繼續支持私有化政策時,政治和商業利益的矛盾只會加強,而單個企業或整體經濟的效率未必會提高。承認公用事業存在許多缺點和功能衰退,並不意味著私有化是唯壹的出路。民營化不壹定能提高效率,效率能否作為衡量所有公用事業存在價值的唯壹標準也應該受到質疑。私有化導致資源的再分配,必然加深不平等結構,犧牲社會公平。實現經濟自由化的戰略不僅是私有化,而且是產業的公開競爭。私有化不壹定意味著國家經濟幹預的減少,而只是幹預的形式。他將私有化定義為國家減少對經濟或社會事務的直接操作或管理,而非政府組織承擔生產或服務職能。他認為私有化至少有四種形式:出售所有權、外包經營權、雇傭職業經理人經營公用事業或公共服務、縮小福利範圍。私有化的正當性是基於對市場自我管理能力的過度幻想。私有化不僅是拍賣國家資產,也是拍賣國的責任。表面上看似順應時代潮流,實際上只是反映出國家官僚機構失去了自我監督和控制國家機器運行的能力。私有化被批評為拋包袱、鋸箭頭、廉價出售國有資產、踐踏勞工權益。他認為,馬克思早就看到了自由經濟理論的盲點,即在競爭的邏輯下,富人越來越富。就像有人說的,社會主義會讓人覺得冷,但沒人會凍死;市場制度給人凍死的自由。
美國911事件和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都是非常引人註目且影響深遠的事件。美國學者從所有權的角度對這兩個事件進行了討論。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報應:我們付出的代價》中認為,911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美國人自己造成的。因為美國是壹個不願意投資公共安全的國家。美國機場的安檢人員時薪只有6美元,而在歐洲,安檢人員的時薪是1小時15美元,加上津貼,他們還接受了大量的培訓。歸根結底,這是因為歐洲的機場安檢被視為執法問題,費用由機場或政府支付;但在美國,機場安檢費用只由機場自己支付。在他看來,由於政客忙於假裝反對“大政府”,公共機構壹直缺乏可用資源,依靠私營部門來做公共事務是不可行的。壹個重要的教訓是,有些事情政府必須花錢。在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爆炸事故的首次公開聽證會上,焦點集中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私有化政策等管理體制上。有人認為,上世紀90年代中期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承擔的航天飛機項目日常運營私有化造成了巨大災難。
我們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時,可以借鑒西方的“社會紅利”理念,降低社會保障制度的運行成本,讓每個人都享受到國企的好處。對個人的直接社會紅利反過來可以加強人們對公共資產的關註。
詹姆斯,英國經濟學家,65438-0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德是第壹個提出“社會紅利”概念的人。在米德看來,“社會紅利”比有條件的“失業救濟”更能促進就業。“社會紅利”為每個公民提供了同等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即無論是否就業都享有“社會紅利”,調動了“社會紅利”受益者接受低收入工作的積極性。如果目前有條件的“失業救濟金”是100元,米德的方案是80元由社會無條件分擔,失業再加20元。這樣,失業人員找到工作,不再領取20元起的救濟,但仍可領取80元起的無條件社會分紅。所以,只要外面工作機會的收入大於20元,失業者就會有找工作的動力。
通俗地說,“社會紅利”就是按人交錢,對緩解貧困、促進消費有很大作用。社會紅利的最初形式在中國已經出現,比如每年給60歲以上只生女孩的父母支付壹定的生活費。中國的中央國企大多處於自然壟斷的基礎行業,如中石油、中石化等。這種有保障的壟斷收入應該是全民受益,壹定比例用於“社會紅利”,而不是被部門或少數人壟斷。
第四,打破私有制的迷信,看透私有化的意圖
美國出版的壹些關於外國國企和國有化的書,副標題是《美國企業面臨的威脅》。有些人應該明白為什麽美國人提倡私有化。如果國有企業對經濟不利,作為競爭對手的美國為什麽要賣給妳私有化?
歐洲學者和政治家不像我們中的壹些人那樣困惑。意大利學者認為,“意大利工業之所以能夠發展,是因為它建立了不同於其他國家市場經濟的國有經濟結構。"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認為"國有化是保護法國生產的武器","我想用國有化來做戴高樂在原子戰略中做的事,給法國提供經濟打擊。“毫不奇怪,歐洲政府直接控制著歐洲50家最大公司中的壹半。也許很少有人意識到,許多著名的公司,如雷諾汽車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瑞典鋼鐵公司、勞斯萊斯公司等。,是唯壹或最大的股東。在法國和意大利,1990,國有經濟仍占20%。英國公眾對私有化的支持率從未超過40%,1990中主張國有化的人的比例高於贊成私有化的人,英國私營鐵路的乘客滿意度也不如法國國有鐵路。
就在私有化浪潮之後,國外學者著書證明所謂私有化可以提高效率是缺乏證據的。比如自來水成本的7項研究中,1987、1986和1983都沒有發現顯著差異,而1982和1976是公共部門效率的研究,只有1978。
國內壹些經濟學家主張“股份制改革”是國企明晰產權、走出困境的好辦法。他們認為私人自利動機可以驅使企業主從事經營,獲得高效率。也許他們不知道這個因素在大中型企業很難行得通;現代企業的激勵機制由於個人產權的因素正在逐漸弱化,國有企業的所有制形式和現代資本主義大公司的所謂所有制形式對企業實際經營狀況的直接影響微乎其微。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丁伯根壹針見血:“歐洲很多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得出的結論是,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與企業的效率無關,最重要的是管理水平。”所以,企業效率最根本的問題是競爭和活力,或者用時髦的語言說是“治理結構”,其實是壹個管理問題。重組後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解決,美國安然這樣的公司的中下層員工和普通股東還是被少數上層人士欺騙了。我壹個在美國上市的知名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朋友說,他們的員工普遍士氣低落,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在給老板打工,沒有成就感和歸屬感。蓋洛普在新加坡的調查還顯示,每10名新加坡員工中,就有8人對工作不那麽投入;每八名員工中就有壹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這導致生產力下降,每年造成54億新元的經濟損失。蓋洛普認為,這與需要提高管理水平有關,管理者在決定員工對工作的投入程度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為“路徑依賴”,我們走別人的路就要付出社會摩擦的代價。我們永遠無法通過復制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應該立足於現實,充分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不難想到,國企的出路在於實行社會主義經濟民主,或者說是“鞍鋼憲法”精神的創新。
我們在談到遇到的問題時,往往把原因歸結於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好像完善了就沒有後顧之憂了。被很多人奉為楷模的美國,也存在著難以想象的問題。那些本該受人尊敬,讓人害怕的大上市公司,也是少數不擇手段欺騙大眾的人。他們只想為自己賺錢,曾經享譽世界的大會計公司也會做假賬。是不是有些人該從“美國夢”中醒來了?我們的股票市場問題在美國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更糟。應該認識到,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大魚吃小魚,資本追逐利潤,必然的結果是兩極分化和弱肉強食。對少數人來說,他們可以上天堂,但大多數人卻要下地獄,或者在半空中拼命掙紮。有的人已經吃過兩次苦,吃過兩次苦。請睜大眼睛看著被減少的勞動群眾,問問妳的理論代表誰的利益!在很多人的疾苦上建立自己的“理論”,只有少數外國專家效仿,不僅辜負了雅的人民,也辜負了時代對真正學者的期望。妳的命運將不可避免地隨著妳編織的神話的破產而被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