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對贊德的理解
阿爾文·詹德是壹個真正的學者,這是我對他的第壹印象。兩年前,我給他寫了壹封信,這多少有些偶然,但卻實實在在地跨越了海洋,帶給我來自彼岸的知識和外國的友誼。詹德的第壹封信寫滿了兩頁紙,其間充滿了他對群體動態的熱情和對年輕人的期望,展現了寬廣的胸懷和寬厚的人格,體現了壹個真正的學者形象。就這樣,我們開始了大洋兩岸的交流,他既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朋友。
阿爾文·贊德1936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獲綜合理科學士學位,1937獲衛生學碩士學位。隨後專攻心理學,做了三年臨床心理學家,1942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同年,詹德在勒溫的指導下從密執安州趕到愛荷華州做博士後研究。贊德在讀碩士期間對群體行為產生了興趣。當時正是影響全球的大蕭條時期。贊德從事的工作是幫助小城鎮發展社會服務。具體的社會實踐使他深刻感受到群體行為科學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正如他在與卡特賴特合編的《群體動力學》壹書的序言中所說,“壹個健全的民主社會取決於它所屬的群體的有效作用,而科學的方法可以用來改善群體的生活”。這是詹德對群體動力學的理解,也是他對群體動力學的信念。促進民主社會的健全和發展是群體動力學的基本目的之壹,而“群體動力學”的概念本身是在勒溫和李皮特肯定民主優越性的實驗中形成的。當時,高爾波特贊揚了勒溫的民主精神。他認為勒溫和杜威是推動美國民主生活的兩面旗幟。他們都認為每壹代人都必須重新學習和理解民主,都看到了民主與社會科學之間的動態關系。阿爾波特指出:“如果說杜威是呼籲民主的最傑出的哲學家,那麽勒溫無疑是心理學家中最重要的民主理論和研究者”。對民主的熱情和堅持也是贊德的特點,這體現在他的研究和作品中,也體現在他的言行和性格中。1989 5月21贊德寫了壹封信。他剛剛和妻子去希臘參加了壹個學術會議,聽了古希臘文化和文明的講座,重溫了奠定西方思想傳統的古希臘哲學。他尤其收獲的是對民主思想的起源、最初含義及其演變和發展的理解。詹德非常理解他人,每封信都體現出壹顆善良的心和樂於助人的精神。他關心年輕人,經常讓我以非常平等的態度和他討論問題;他非常尊重別人的意見、想法和權利。贊德的這些品質都體現了民主精神在壹個人身上的具體表現。他認為科學應該為人類的正義事業服務,心理學是科學,群體動力學也是科學,民主事業也是人類的正義事業。
第二,詹德和群體動力學
1947年,勒溫創立的世界上第壹個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從麻省理工學院搬到了密西根大學。那時,詹德正在密歇根大學教書。他、費斯汀格和卡特賴特都是勒溫的助手和同事,屬於第壹代群動力學科學家。從1959到1979,詹德在勒溫和卡特賴特之後擔任了20年的研究中心主任,是目前資格最老的群動力學科學家之壹。他和卡特賴特主編的《動力學:理論與研究》壹書是公認的群體動力學經典著作。該書於1953初版,1960、1968連續再版。詹德和卡特賴特在每次再版中都對當時群體動力學的發展做了權威的總結和評論。勒溫去世後,詹德和卡特賴特成了集團動力公司的主要代言人。
由於種種原因,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群體動力學的發展逐漸進入低潮。很多老壹輩的群動力學科學家相繼轉行或退休,新壹代的後來者有著不同的訴求。就連社會和大眾似乎也對群體動力學失去了原有的興趣和熱情。但在這個非常時期,詹德壹直堅守著群體動力學的立場,堅持對群體動力學的研究,保持著信心和勇氣。這應該是壹種可貴的執著品質和精神,壹份執著的事業,也只有這份執著才能成就壹份不平凡的事業。1971年,詹德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群體中的動機和目標》,之後又出版了另壹部有影響的專著《工作中的群體》。1982年出版《扮演群體的角色》壹書。1985發表《團體與組織的目的》。目前,70多歲的詹德先生正在撰寫另壹部關於群體動力學的專著。此外,詹德還對群體動力學的發展和現狀進行了歷史性的總結和精辟的研究。1976年在《美國應用行為科學雜誌》發表題為《群體行為四十年研究》的論文;1979年受邀為美國心理學年鑒撰寫《團體過程心理學》;1985在美國西部心理學會提交了《群體動力學現狀》的研究報告。阿爾文·詹德的不懈努力,以及通過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就,為集團動力的復興奠定了基礎。
令人欣慰的是,群體動力的復興已經越來越明顯。1980年,脫離群體動力學研究近20年的費斯汀格,主導並主編了壹部頗具影響力的專著——《社會心理學評論》。該書有十位作者,分別是:費斯汀格、阿朗森、巴克、道奇、凱利、尼斯貝特、沙赫特和辛格。除了尼斯貝特和紮喬克,其他8人都是20世紀50年代著名的群動力學科學家,他們都是《群動力學:理論與研究》(1960版)壹書的作者,而紮喬克目前是群動力學研究中心的主任。這本書的主旨是重新發現勒溫的潛力,振興群體動力學的研究。費斯汀格代表群體動力學中心為這本書寫了序言。他說:“在過去的四十五年裏,群體動力學深刻地影響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這是勒溫最好的紀念碑。”他們把這本專著獻給這個研究中心,希望群體動力學繼續發展。1984年,美國東方心理學會在巴爾的摩舉辦了“群體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研討會”。會議的目的是“鼓勵和促進當代社會心理學在群體行為中的應用”。同年,E..愛荷華大學的勞勒編輯了《群體過程的進展》系列,從1988開始,已經出版了五年。從65438年到0987年,C .亨德裏克發表了群過程和群過程與群關系。亨德裏克在前壹本書的導言中說:“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強調個體過程之後,對群體過程的研究正在經歷壹場蓬勃的復興”。
第三,群體中的動機和目標
群體動力學是壹門綜合性的社會心理學或社會科學,涉及很多領域。如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其自身的研究範圍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群體凝聚力、群體成員間的相互影響、領導風格與群體生產力、群體目標與群體成員的動機、群體結構。其中,群體目標和群體動機是詹德研究的重點。《群體中的動機和目標》壹書是詹德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詹德的群體動力學和社會心理學思想。
詹德認為,壹個群體的品質和能力是由群體的目標和成員的動機決定的,這是他的名著的基礎。圍繞如何提高群體的成就和效率這壹主題,詹德研究了群體的欲望水平、個體對群體成員成就的動機和欲望、群體成員的動機和信念、群體的動機和工作效果等。在詹德看來,如果有壹個明確的成功標準,那麽這個群體就能更好地發揮作用。這個標準,也稱為小組目標,可以幫助小組成員定義他們的職責,增加他們工作中的相互合作,並確定適當的工作步驟。用詹德的話來說,“總之,壹個群體要想更好地發揮作用,維持存在,就必須不斷提高素質,而為了提高素質,就必須有壹個合適的目標。”我個人認為群體目標應該是群體動力學中的壹個核心話題,它將決定壹個群體的發展水平、成員對其組織的信任、成員的自尊以及成員對自身行為的要求。某種程度上,群體中求同存異的壓力是建立和實現群體的目標,而群體成員能否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並願意為這項工作承擔責任,是衡量壹個群體凝聚力的重要指標。即在這個意義上,贊德巴的群體目標被視為群體行為動機的壹個主要來源,同時本書提出並論證了群體成員的動機不僅傾向於獲得個人滿足,而且傾向於獲得群體成功的概念。
《群體中的動機和目標》壹書是詹德發展自己的群體動力學研究和社會心理學思想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他又繼續完成《工作中的群體》(1977),發揮群體的作用(1982),發揮群體和組織的目的(1982)。勒溫的傳記作者馬洛博士曾稱勒溫為“實踐理論家”,該理論的應用和現實意義也是贊德作品的特色。在介紹《群體中的動機和目標》這本書時,出版商說,“這本書是第壹部關於群體中目標的詳細科學研究,對所有心理學家、教育家、社會工作者、行政人員、心理咨詢師以及任何有興趣了解群體動機過程本質的人來說,都是極其有幫助和意義的。”贊德通過他的作品,為人們了解目標的由來、目標、如何選擇目標、如何實現目標提供了許多有益的指導。他書中列舉、驗證、論證的具體事例,對商業、管理、教育等諸多方面都有現實意義。無論是在社會心理學還是普通心理學中,關於目標和目標設定的研究仍然是壹個很有潛力的課題,而贊德教授的思想和理論還在發展,還在不懈努力。祝賀他取得的成就,祝願他取得更大的成功,為人類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