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全村人盼望的SMIC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全村人盼望的SMIC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全村希望的SMIC之所以還堵著,還長著,是因為中國的芯片產業還是軟肋,其中中國光刻機還卡著。

毫不誇張地說,誰擁有最完整、最尖端的芯片產業鏈,誰就擁有絕對的權力,因為它可以通過切斷供應、限制出口的方式,完全鎖定芯片進口國的經濟技術發展空間。

那麽中國現在對進口芯片的依賴程度如何呢?2018年,我國14.09萬億元進口商品中,芯片進口金額近2.06萬億元,占我國進口商品總額的14.62%,高於石油進口的1.59萬億元。要知道,這還是瓦森納協議限制的進口額。

根據G-20國家創新競爭力黃皮書顯示的信息,中國80%的高端芯片都是進口的。

那麽中國的芯片產業卡在哪裏了?壹個完整的芯片產業鏈涉及很多環節,可以分為幾個主要部分:設計、制造(晶圓制造或代工)、封裝和測試。

對於SMIC來說,其發展過程中的三個關鍵人物——張汝京、邱慈雲和梁孟松——都來自中國臺灣省,而且他們還與芯片制造領域的全球領導者臺積電關系密切。

1948年,張汝京出生於江蘇南靖,在張汝京還是嬰兒時隨父母來到臺灣。長大後,他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在臺灣省完成本科學業,隨後赴美留學,獲得工程學碩士學位和電子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張汝京和比他大18歲的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走出了幾乎相同的職業道路:同樣進入德州儀器,從事集成電路制造,在德州儀器工作了半個多世紀,拿到了很高的職位和薪水。

唯壹不同的是,張忠謀是自願辭職離開德州儀器的,而張汝京在德州儀器提前退休。但後來,這兩位德州儀器前同事的人生軌跡又重合了。

張忠謀離開德州儀器,回到臺灣省。55歲時,他創立了臺積電,將晶圓制造流程分離出來,建立了代工模式。

面對這所成立僅三年的世界大學,它能夠在太子面前破土動工,聽命於臺積電。張忠謀決定采取壹切措施盡快拔掉這個眼中釘。然而,張忠謀並沒有在正常業務中競爭,而是在2000年直接以5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實達半導體。

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後,張汝京沒有選擇留在臺積電。2000年,中國大陸的芯片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當時,將半導體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18號文件,以及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剛剛出臺。於是,張汝京做出了壹個震驚整個“臺當局”的決定:他帶著300名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來到上海,創辦了SMIC。

得知SMIC建國的消息後,為了防止先進的芯片制造技術泄露到大陸,“臺灣省當局”對張汝京百般阻撓,對他開出了數張巨額罰單,並要求他限期返回臺灣。

因此,張汝京對臺灣省當局心灰意冷,無視臺灣省當局的“通緝令”,甚至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舉動:放棄“臺灣省戶籍”。

就這樣,張汝京正式與臺當局翻臉,拋棄壹切,投身於SMIC事業,並於2004年帶領SMIC在港美兩地上市。雖然上市了,但SMIC隨後幾年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隨後幾年,SMIC經歷了如走馬燈般的管理層變動,直到和來自臺灣的張汝京壹起去上海創業,前臺積電高管邱慈雲走馬上任。

盡管SMIC的盈利能力和生產能力不斷提高,但在芯片制造方面與臺積電和三星等全球競爭對手的差距越來越大。

尤其是4G時代到來後,消費電子芯片需求爆發,智能手機芯片的工藝要求越來越高。由於過程中的差距,SMIC未能趕上這波紅利。當臺積電10nm工藝的芯片營收已經達到2017的時候,SMIC還在150nm/180nm和55nm/65nm的低端工藝上低利潤,28nm工藝剛剛量產。

目前,SMIC與全球競爭對手的差距仍然很大。就收入而言,SMIC在中國的領先地位不可動搖。其收入比國內第二大公司華虹半導體高出4倍多,但與全球第壹的臺積電相比卻只是零頭。但是對於這樣壹個成立時間不算太長的公司來說,能做到全球第五是難能可貴的。

例如,中國頭號民營企業華為,其幾乎所有高端產品都是由臺積電制造的。即使它想把它給SMIC,它也不能給出去。

回顧SMIC的發展,簡直就是兩岸友誼的見證。中國和臺灣省的眾多芯片專家北上大陸,幫助中國實現芯片制造的自主化,不斷提高技術水平。直到今天,SMIC已經取得了壹些成就。

但是,僅僅依靠引進臺灣省或海外的人才是遠遠不夠的。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更多的是依靠內部人才的培養。中國的半導體、微電子、集成電路人才什麽時候能像互聯網公司壹樣拿到體面的薪水,或許中國芯片產業的崛起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