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峰,男,出生於1972,教育學博士,研究員。
目前,他是北京工業大學法律系副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改革與發展規劃部副主任。入選北京市委組織部優秀人才項目、北京市拔尖青訓計劃項目。北京高等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專家組成員,中國人才研究會非常人才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北京學習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教學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工業大學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
中文名:李青峰。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湖南省雙峰縣
出生日期:1972
職業:大學教師
畢業學校:北京師範大學
代表作:大學課程知識選擇的實踐邏輯研究
性別:男
人物體驗
1997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管理專業本科畢業;2002年和2010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系,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從事企業車間管理、中等師範學校教師和中小學教師、校長培訓、高等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
現主要從事教育社會學和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他的研究興趣包括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和評估、大學課程和教學理論、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及高等工程教育。
主要貢獻
主持和參與完成省、國家級項目30余項,其中省部級項目近20項,多項為北京市教委和教育部直屬部門委托的政策研究項目;他出版了許多書,包括3本專著和4本譯著。在《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復旦教育論壇》、《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小學管理》、《上海教育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為第壹作者,4篇被人大、師博全文轉載。向省級部門和北京市相關教育行政部門提交了3份收養政策研究報告。
主持科研項目
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2016):基於學習收獲的有效大學活動研究(16JYB003,2016.6-2019.438+02)。
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之壹(優先)(2015):北京市屬高校本科教學現狀調查與改進策略研究(ADA15161,2015.07-206538+07 . 5966566
北京市屬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培養項目(2014):工科大學生創新素質現狀調查及提升對策研究——以北京工業大學為例(CIT & amp;TCD201404058,2014.01-2016.12).
北京市教委社科計劃面上項目(2013):地方工科院校青年教師工程教育能力培養研究與實踐(SM201310005009)已結題。
北京市教委委托項目(2011):北京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已結題。
北京工業大學博士研究基金啟動項目(2011):現代大學學科知識選擇實踐邏輯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分析,已結束。
北京市教委教學改革項目(2008):高校“四維壹體”教學質量保障長效機制的研究與實踐已結束。
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壹五”規劃(2007)的重點課題“知識選擇視角下的大學課程設計”已經結題。
北京高等教育學會“十壹五”規劃(2007)重點課題《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調查與研究》已結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6)委托的研究項目《北京工業大學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歷史與現狀調查與分析》已經結束。
參與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011):“我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研究”,項目號71173022。
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重大項目(2010):“高等教育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編號:MAA10002。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科學“十壹五”重大研究課題:“中國特色高等學校學科建設研究”。
國家教育科學研究所和俄羅斯教育科學院於2004年合作:“21世紀中俄教育比較研究”。
2003年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五計劃重點課題:“理工科基礎實驗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內容與目標定位”。
教育部考試中心“十壹五”規劃(2006-2010)。
北京教育調查(2006年)委托項目:“北京市中小學教師學習體驗調查”。
主要論文
胡萬山,李青峰。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建設世界壹流大學的關鍵。教育探索,2016(5)。
胡萬山,李青峰。工科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現狀及提高對策研究_基於北京J工業大學的調查數據分析。復旦教育論壇,2016(3)。
胡萬山,李青峰。大學生創造力傾向發展研究——基於北京理工大學J大學的調查與分析。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胡萬山,李青峰。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綜合教育改革的新視角。當代教育研究,2015(22)。
趙曉林,李青峰。關於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基於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考。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6)。
李青峰。加強指導和評價,促進課程體系建設。中國高等教育,2014(9)。
李青峰。大學新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核心概念與基本問題。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14(3)。
李青峰。場域視角下現代大學課程知識選擇的實踐邏輯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李振權、李青峰、吳佩群、周大森。實施審核評估構建本科課程(論文)質量保障體系。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3)。
李青峰何廖錫俊袁滿。大學新生教育內容需求特征及滿意度調查報告——基於G大學新生教育調查的數據分析。中國政法大學教育文選. 2014,第16期。
廖,,人。斷裂、適應與飛躍。中國政法大學教育文選,2013,叢書14。
李青峰。鞏固高校課程改革,著力培養創新人才。中國高等教育,2012(7)。
李青峰。過程視角下現代大學課程知識價值的演進路徑及特征。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12(8)。
李青峰。信息時代大學課程知識選擇實踐邏輯的發展與變革趨勢分析。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5)。
郭廣生和李青峰。創新人才的培養呼喚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中國高等教育,2011(18)。
李青峰周廷勇。高等教育評估的價值探析。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2)。
薛素朵、李青峰、李振權和黃小紅。構建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長效機制,保障和促進本科教學質量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大學教學,2010(5)。
王晶,李青峰,張曉玲。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學科建設的發展階段及特點分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7)。
李青峰。加強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當務之急——基於65438-0997-2006年高校專任教師結構的定量分析。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8(6)。
李青峰張建世。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理論構建。中國高等教育,2008(11)。
李青峰。大學教學改革應重視課程知識選擇的研究。復旦教育論壇,2008(3)。
薛素朵、李青峰、李振權、趙毅夫、劉小慧、王輝。“四維壹體”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思考與實踐。中國大學教學,2008(6)。
趙壹夫,李青峰。大學生實踐能力調查: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視角。高等教育發展與評估。2008(1).
薛素朵李青峰趙壹夫林安張紅光。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周作宇李青峰。教師的學習經驗與專業成長。教育科學研究,2007(5)。
李青峰夏世吾。教師的學習效果和專業水平。教育科學研究,2007(5)。
薛素朵和姜。高校人才培養定位與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選擇。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7(2)。
薛素朵和姜。對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定位的思考,民辦教育研究,2006(1)。
李青峰。知行結合,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 (2): 37-39。
林安李青峰蘭金花。論地方“211工程”高校的可持續發展。中國高等教育,2005(22)。
李青峰。論毛澤東教育機會均等思想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教育探索。2005(11).
周,朱宏,。“壹線實踐教學”改革模式初探。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3(5)。
李青峰。“九年壹貫制”與“九年壹貫制”促進義務教育機會均等的實踐比較。上海教育研究,2003(7)。
李青峰。《論教育公平:理念與實踐》(上),湖南教育,2003年第7期,第8頁。
李青峰。論促進教育機會平等的實踐內容。湖南教育,2002(20)。
李青峰。教育機會均等:素質教育的內在教學理念。湖南教育,2002(16)。
李青峰。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發展的影響--來自湖南、河南、江西的調查報告。上海教育研究,2002(9)。
劉青峰。論教育科學與教師職業。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
李青峰。中國農村家庭義務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6)。
李青峰。論教育活動中的機會均等。教學與管理,2001(4)。
主要作品
李青峰。大學課程知識選擇的實踐邏輯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李青峰。15中學生良好習慣。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李青峰。中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策略。科學出版社,2008。
參加人員:《高等學校學科建設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加州思想與美國高等教育——1850-1960總體規劃》,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
《參與:20-21世紀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較》,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
參與:兒童教育是培養良好習慣——當代兒童行為習慣研究報告,北京出版社,2004年。
獲獎記錄
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北京市級教學成果獎3項,北京市級教育科研成果獎3項。
“深化改革創新模式,打造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搖籃——北京工業大學工程教育改革研究與實踐”獲第七屆(2013)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壹等獎(排名第二)。
“地方工科院校‘四維壹體’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獲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壹等獎(排名第三),2009年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三)。
“在‘實踐教學壹線’教改模式指導下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獲2004年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高等教育)(排名第三)。
《大學教學改革應重視課程知識選擇研究》(論文)獲2008年北京高等教育學會第七屆高等教育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現狀調查與研究》獲北京市高教學會“十壹五”高教研究規劃項目優秀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