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的我曾這樣形容自己:“生氣忘了吃飯,開心忘了煩惱。我不知道老年時代即將來臨。”當時孔子已經帶領弟子環遊世界九年,歷盡艱辛。他不僅沒有得到省長的任命,還差點死掉。但是孔子沒有氣餒,依然樂觀,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知道自己做不到。(周振宇)
孔子在做呂翔的時候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卻因為君主不明而不得不周遊列國。或者稱之為遊覽,但這絕不是遊說的方式——所有的王子都接受了他們的話。但在世界紛爭中,它為世界而跑,也為他人而跑。當所有人都以為“李”不會再豐富的時候,就確定了:東方國家到處都是他的足跡,神州大地到處都是他的嘆息。聖人居於天地之間,不是對天地的吶喊,而是壹種寂靜和永恒。“道不行,拿個叉子,浮在海上”,沈默蘊含著無窮的力量。(何袁俊)
孔子正直樂觀進取,壹生追求真善美,壹生追求理想社會。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他自己也是壹個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真誠大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為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是他的人生準則。(阮)據
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已經成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寶貴精神財富,應該繼承和發揚。當今世界,和諧、穩定、共同發展體現了孔子“和”思想的精髓。中國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和諧”思想,表明中國對外和平發展,對內和諧發展。
孔子的“天人合壹”,就是整個宇宙與人的和諧。科學處理天、地、人的關系,是“天人合壹”的核心。從現代意義上來說,“天人合壹”就是發展,促進和諧,保障發展。“天人合壹”這壹古老命題在當代社會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於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譚希劍)
屈原
靈動飄逸的屈原,猶如亂世中的孤舟,漂泊不定,無法抵達彼岸。他住在楚國,壹個充滿戰爭和風暴的國家。作為宗室成員,他曾經顯赫壹時,壹度深得楚王信任。沒想到天氣險惡,很快就因為謠言而漸漸疏遠。到了鶴鄉,甚至被流放。這話說得多難聽啊!國家壹片混亂,危險迫在眉睫。悲傷的屈原壹次又壹次地在河邊徘徊。他真的很困惑:為什麽美麗的“鳳鳥”被人疏遠,而可惡的“麻雀和黑喜鵲”卻占據了高唐溫暖的小窩?為什麽美麗的盧申花和玉蘭樹死在了荒無人煙的土地上,而野亂的花草卻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學識淵博的他被這個問題纏住了。最後,詩人絕望了。也許河流可以帶走這些煩惱,於是在最孤獨的時候,他把自己交給了河流。後人仰望和崇拜他偉岸的身影,期待著那份難以捉摸。洶湧的河水不停奔流。河水在等待,河裏的屈原也在等待。這種等待已經過去了幾千年。論屈原的無奈、困惑和悲劇命運(麥風城)
屈原既不是朝鮮壹個非常重視宗族觀念的貴族,也不是壹個只愛楚國的小心眼傻子。他至死都沒有離開楚國,而是用實際行動堅定了“愛父母之國”的美好情操。也許有人會覺得他好蠢,但妳會為那個沾滿自己民族鮮血的劊子手搖頭求饒嗎?論屈原的愛國主義(麥風城)
詩人對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被楚國的壹群漢奸所阻撓,甚至楚懷王也疏遠了他。然而,詩人的決心從未動搖。他反復強調:“我心也善,雖死未悔”;“魯曼曼琪修遠Xi,我會上下搜索”。獨立不動,橫而不流,不屈不撓,是他崇高人格的很好體現,也是他人格魅力的核心。論屈原的人格魅力(麥風城)
屈原雖然被流放甚至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興亡、人民疾苦為念,希望楚王悔悟、努力,成為中興之主。他知道忠於誠實坦率會招致災難,但他總是“忍著卻不能放棄”;
知道自己面臨諸多危險,在“用楚料”的時代,他本可以去他國尋找出路,但他卻不肯離開楚國。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可以和日月爭光。他對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有著堅定的信念,為了追求理想,他不惜與自己社會群體中的大多數人對抗,寧願去死。(李嘉文)
潑水要頭腦清醒,要割心。正是這種精神品格,使屈原的精神達到了理想的高度,成為詩人豁達壯麗人生的心理展示。否則,活著會更痛苦,所以要潔身自好,不要和汙穢為伍,只要用蘭芝的芬芳抵禦世界的汙穢。(梁景陽)
在所有人都沈醉的麻木空氣中,妳選擇清醒;在人人渾濁的汙穢世界裏,妳選擇了清白;褪去花裏胡哨的衣服,妳選擇了荷葉邊的衣服;出了北京,妳選擇了汩汩的江浪。
所以妳以生命為代價做出了自己的精神選擇,妳從來不後悔。妳毫無遮掩地宣泄了自己的任性與倔強,壹聲“天下雲我獨,眾人醉我獨。”“飛鳥集鳳,幸運日”的無奈和“鳥雀集巢壇”的憤懣,讓妳只能選擇以死來確立良心的威嚴和人性的恩典。妳不在乎別人驚訝的目光,妳只專註於構建那個神秘而美好的幻境。可用於“選擇”、“尊嚴”、“不跟臟”(盧建超)等話題
翔宇
項羽身邊有壹批智者,包括範增、項梁及其弟項莊等。可惜他剛愎自用,不接受讒言,結果忠義之心漸漸淡去。相反,劉邦懂得厚道,推心置腹,韓信、張亮、蕭何、樊噲都願意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黃浩輝)
項羽,壹代霸主。但是,他只能治軍,不能治國。成就了霸業的項羽以武力治理天下,卻不知道這個世界最需要的是休息。項羽的霸權開始衰落,最終四面楚歌,烏江自盡。天亡項羽如何不敗,但這天不是天,是人,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反秦,是民心所向,他成功了;項羽在秦朝之後的所作所為,是民心所向。他怎麽可能不敗?(黃)據
項羽最後失敗了,但他不是失敗者。他的英雄勇氣征服了無數人。他英勇地贏了,也英勇地輸了。“生是英雄,死是英雄。至今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橫刀吻劍是何等的剛強兇猛!這把劍最終塑造了他華麗的自我;這把劍讓他在歷史時空裏為後人留下了終極英雄典範;這把劍,歷經許多世紀,依然讓熱血男兒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英雄不惜死,但不是英雄。項羽死了,壹座昆侖山升起。項羽死了,沒有留下失敗和悲傷,只有浪漫的壹生。雖然他失敗了,但他仍然是英雄中的英雄。雖然他失去了國家和身體,但他贏回了自己,雖然他死了。我寧願放棄我的身體,變成我的心。項羽,天地間真正的英雄!
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英雄是註定的,即使“四面楚歌”,妳依然展現了大英雄的本色。“力大拔山,令世人怒”,主人公的臺詞流著淚,動情地唱著,感動了世界,改變了山河的顏色;於吉以粉頸向劍鋒壹揮,放棄了妳的憂愁,妳可以在戰場上毫無阻礙地馳騁;只要妳的身影出現在漢兵的眼中,他們就已經驚恐萬分了!被困重圍,妳要爭取妳的手下突圍。妳說妳可以“斬將斬旗”“勝三局”。果不其然,妳雖身負九處傷,取漢將軍首級,仍如囊中之物,且妳是單身,“殺人無數”!霞霞血流
成河,天昏地暗,《十面埋伏》絕唱!東城慘敗,妳把武陟馬送給好心想過河安慰妳的亭長;慚愧,妳不肯過江東,卻執意要和隨妳出征的八千江東子弟同床共枕。哪怕是生命的最後壹口氣,用妳的英雄頭顱來成全“老朋友”的稱號,對妳的愛人,對妳的朋友,對妳江東的長輩,甚至對妳的死敵,都要坦誠!馮真死了,大傀儡昌盛;在那個以出賣虛假為時尚,以出賣尊嚴和誠實為榮耀的時代,妳更是讓人感動!——英雄項羽,妳真是壹個大仁、大誠、大誠、大情、大意的人!頂天立地的英雄!(李玟安)
蘇武
蘇武因為參與傳教被拘留,被要求背叛漢朝,向可汗投降。蘇武嚴詞拒絕,單於命人斷糧斷水,但奄奄壹息的蘇武仍不屈服。他被流放到壹個偏僻的地方牧羊,但他壹直想回到自己的國家。
多麽永恒的蘇武,用他的智慧,牢記他對大漢始終不渝的信仰,在漫天的風雪中行走歌唱,把光禿禿的連續段升華為永恒的驚喜,譜寫了壹曲千古不朽的悲歌。
多麽永恒的蘇武!他憑著勇氣,忘記了可汗榮華的誘惑,在大漠黃沙中飄然而去,把骨瘦如柴的羊定格為不朽的歷史,寫下了史詩。
歷史不能忘記,在浮華與堅持之間,北海的蘇武,這個被放逐在荒山平原的鐵血漢子,用不屈與狂傲,忘富貴與成就氣節,做出了最完美的詮釋;銘記祖國,創造偉大。(周振宇)哀嘆當年韓使謀反失敗;義,當蘇武不肯出賣敵人;驚訝,當可汗面對這個寧死不屈,不為財富所動的鐵人;堅持,蘇武舉起羊鞭,選擇做高山雪蓮執著而聖潔的守望者。我明白,在遺忘與銘記之間,在享受與堅持之間,行走在幹草冰面上的蘇武,用堅持和信念做出了最好的回答:財富只是過眼雲煙,遺忘才是它最好的歸宿;忠誠是永恒的歷史,銘記它是它的精神家園。(觀點;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人是什麽樣的世界就是什麽樣的)(黃俊波)
他壹揮手,把壹根羊鞭和壹頂金帽子貂皮扔到天空深處;拿壹支禿筆,短短的紙斜斜的,他刻著對大人物最深的關懷。壹方面是慷慨,壹方面是赤膽忠心:站在忘與記之間,閑與憂之間,他選擇了忘富貴,選擇了記忠義,在人性上畫下最濃重的壹筆。中國自古以來就為流亡者樹立了壹個榜樣——蘇武。漢朝出使匈奴的使者蘇武,因故被扣留。蘇武不肯回匈奴,決心以流亡者的身份效忠漢朝。蘇武是忠誠的象征。蘇武的使杖標誌著對君主的極度忠誠。這個堅持剛正不阿、不忘職守的人,是我們中國歷史的脊梁,他的精神已經深深滲透到我們民族的血液裏。他想挺直脊梁駕車穿越天山,與中原的飛虹交流。他壹直把冷月當同伴。他聯想到單獨埋葬;他用自己的智慧,記住了自己對可汗(韓)的忠厚。(陳)據
廉頗和藺相如。
語言有時是化解誤解的良藥。趙將軍廉頗嫉妒趙王器重的藺相如,揚言要讓他難堪,藺相如卻處處避免與他發生沖突。大家都很疑惑。藺相如的壹句“先國家之急,後個人之仇”道出了他的用意。這句話也瞬間消除了廉頗對藺相如的偏見。他負荊請罪,最後和藺相如成了死黨。藺相如的壹句打地板的話,變成了壹座橋梁,使兩位大臣得以溝通,也使廉頗明白了藺相如的高尚人格。可見,語言是信息的載體。通過語言,可以消除很多誤解,打破很多精神上的隔閡。論語言的力量(麥風城)
漫步在歷史的沙灘上,撿起寫著‘雙贏’的成功貝殼。春秋戰國,爭霸天下,逐鹿中原。面對強秦的進攻,正是雙贏的智慧讓廉頗和藺相如和諧互助,軍事上有廉頗,文學上有藺相如。兩人互相合作,把趙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並把擋在國門之外。同時被後人銘記,使得“以和為貴”的美談流傳至今。“共商雙贏(邁特成)
司馬遷
雖然妳曾傷心過,但妳為壹個被貶為階下囚的高官哭過;雖然妳壹直孤獨,但在暗墻的鐵欄桿裏,沒有人撫慰妳心中的痛;雖然受了委屈,但被折磨的時候還要忍受別人的冷嘲熱諷;妳已經絕望了,在壹次次的打擊下,妳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麽時候才能結束。但是,妳沒有倒下,而是勇敢而堅決地站了起來!為了自己的理想,
他重新開始寫作,成為不朽的《史記》,被現代文學家魯迅稱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論理想(麥特城)
司馬遷是漢武帝的歷史學家。父親去世後,為了實現父親的遺願,他開始正式撰寫史記。然而,就在他全神貫註寫作的時候,災難降臨了:因為醴陵事件,他飽受腐敗之苦,身心俱疲。他想到了死,卻在牢房裏,從《錫伯拘留》裏演起了周易;鐘繇寫了《春秋》;屈原的流放是對《離騷》的贊頌;左丘雙目失明,失去了普通話,這給了他新的生命力量。他獻身於創造歷史記錄。討論人生的意義(麥風城)死了就能實現抱負;如果妳是天生的,妳可以實踐妳的抱負。司馬遷卷入李陵案,就算死也不會廢了壹個猛臣。司馬遷拿著沈重的鐵筆走過來。他依然矯健的身姿,依然從容的腳步,沒有任何對生活的委屈和痛苦。他選擇了生活,這讓他的朋友和親戚都很尷尬。有點驚訝,那種肉體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羞辱沒能在他身上留下痕跡?不,是我。我留下了輝煌的第壹部傳記歷史。也許只有《史記》這種史家的傑作,毫無章法,才能證明這種行為的價值。雖然星辰在移位,但它依然不會隨著日月而失去光彩。可用於“選擇”、“轉折”、“堅持自己”等話題。(盧建超)
有壹種茍且偷生的高尚,叫做忍辱負重;有壹種俯首帖耳的無奈,只為高尚的追求。為了史記,司馬遷拋開了世間的瑣碎,放下了個人的榮辱,獻出了生命。他讓人們明白了什麽是毅力,什麽是崇高。他記錄了歷史,歷史將永遠記住他。(馮玉華)
曹操
“破黃巾,滅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都顯示了曹傑出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近江飲酒,過江作詩”,唱著“山永遠不會太高,海永遠不會太深。周公啖食,天下歸心,足見其曠達胸懷和浪漫情懷。
曹操是個強者,有出其不意的能力,有沖鋒陷陣的勇氣,有抑強扶弱的智慧。他的出生不僅是個人經歷,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縱觀整部三國演義,曹操的軍事、政治、膽識、謀略、才華,誰能比得上?(何袁俊)
偉大的軍事家、詩人曹操,其實並不是壹個性情中人。雖然他在書中說“飛鳥不知大鳥之誌”,“我寧願失去全世界,也不願讓全世界失去我”,但他在現實中是壹個文采飛揚的大詩人,在歷史中是不可能被埋沒的。他的“老馬臥虎,誌在千裏”激勵了多少失意的人,他在“飲酒作詩”的赤壁之戰初期是多麽的從容淡定。是歷史使他成為叛徒,但他使自己成為偉大的詩人和戰略家。他不是奸夫,他是英雄,歷史英雄。(梁雲臺)
曹操的成功,不僅在於他才華出眾,善於招賢納士,更在於他的豁達大度。赤壁慘敗後,曹操並非不知所措。他反而笑著說:“今天北方還在我的控制之下”,笑了三下,以示對挫折的樂觀態度。
“山永遠不會太高,海永遠不會太深。周公吐食,天下歸心。”曹操在人才任用上壹直渴求人才,知人善用。用人唯才,吸引地主階級的中下層。(譚希劍)
陶淵明
陶公安在哪裏?和菊香壹路走來,發現菊並不是立誌脫離名利,而是甘於在“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醒”中失去本真。
陶公的菊花會壹直開在這裏,不是為了標榜自己的獨特,而是在那種黑暗無序的統治下,怎麽可能只用壹只手就能擊垮?妳怎麽能不帶鵝來齊飛呢?期望茫茫人海,蕓蕓眾生都束縛在這個世界上,誰會把真情看得比名利更重?想擁有,也是虛偽做作。
應該沒人回答,那就好,不再找人回答,我有壹枝我的菊花,讓妳紅遍人間,我自曠野留香;盡管他的仕途跌宕起伏,但我仍然感到自豪。雷霆不動,閃電不震,富貴於我如浮雲。我要的只是做大自然的朋友,隱居山林,珍惜與菊花的友誼。(何慶文)
他所向往的社會是壹個和平、修身、沒有競爭、沒有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傷害的社會;他所追求的生活,樸實真摯,淡泊崇高,托付交通,外無所求;他最喜歡的生活環境也是寧靜自然的鄉村。由於這些追求,他的大部分田園詩呈現出壹種沖淡平和的表象,被前人稱為“沈默”但在這背後,卻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仇恨和焦慮,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失望之後,陶淵明並沒有泯滅他的理想,沖淡了和平,其中包含著熾熱的愛恨情仇。“日月棄人,有意者不聘”,是詩人真正的人生追求。(張自銀)
陶淵明的行為準則是“安居樂業”。努力保持節操的純潔性,絕不為了追求大度而玷汙自己。他不鄙視當官,但拒絕隨波逐流。他希望做出貢獻,然後退休。晚年的他,窮到了餓死的地步,卻沒有丟掉自己的行為準則。錢嘆了口氣說:“我不能為了五鬥米而向村夫屈服!”我今天被解除職務了。(黃)據
李白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壹個不被人的心靈封鎖的世界,追求壹個不能卑微的完美人格。所以在他的作品裏,所有的山川都像是這個內心世界的外化。在他眼裏,黃河是“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堂,進入海洋,壹去不復返”;在他眼裏,長江是“我爬上去的。我縱覽整個世界,浩浩蕩蕩的河流壹去不復返,黃雲、萬裏和壹座雪白的雪峰被九流的漩渦所環繞”。(彭日立)
雖然歷經了壹千多年的滄桑,但我依然能清晰地觀察到李白的痛苦和掙紮。對於壹生的追求和夢想,也許他想到了妥協。畢竟人生短暫,是千載難逢的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在忙碌而寂靜的夜裏,借劍而醉的李白把目光投向了月星薄而深的天空。這時,可怕的颶風席卷了痛苦和掙紮:如此短暫而高貴的生命,怎能沈溺於庸俗,囚禁於牢籠之中!我李白怎麽會是個阿諛奉承的弄臣!長安的街道變成了束縛人的繩索,長安的宮殿變成了監獄。於是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終於出現了壹個大漢奸。李白以其高傲獨立的人格,為後世知識分子樹立了壹個路標,雖然險惡,卻隱藏著無限的人生樂趣,通向無限風光的大境界。
杜甫
有這麽壹個人,在世界各地流浪,到處流浪。有這麽壹個人,窮的可憐。此人視詩歌為終身事業;這個人把自己壹生的經歷都寫成了詩;而他曲折的壹生,不過是歷史上灰暗而悲傷的壹頁。他的詩是時代的記錄,歷史的見證。所以我們稱他的詩為“詩史”,尊他為“詩聖”。他就是杜甫。杜甫壹生東奔西跑,沒幾天好日子過。但他心中有愛,筆下有詩。雖然他的現實生活很悲慘,但他的文學生活卻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