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0年代以來,頻繁爆發的金融危機給各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危險。本文首先回顧各國的金融危機,然後總結其經驗教訓。最後,結合我國經濟中可能引發金融危機的潛在因素,對我國防範金融危機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並提出了壹些應對措施
關鍵詞:金融危機經驗教訓現實思考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金融業的逐步開放,中國金融體系日益成為世界金融體系不可分割的壹部分。然而,20世紀以來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清楚地表明了金融危機的危害。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的大國,金融危機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是壹個災難性的結果。雖然我們國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金融危機,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經濟結構和金融體系有多健全,更多的可以歸因於我們之前的封閉狀態。事實上,近年來關於中國金融危機的爭論在國外幾乎從未停止過。比如尼古拉斯?拉迪認為,中國的金融危機已經成熟,唯壹缺乏的是引發全面危機的導火索(吳傳福,2003)。《遠東經濟評論》甚至在2002年發表了壹篇文章“中國的金融體系要毀滅了”。雖然這些觀點都有各自的出發點,但中國經濟體系內部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很多是不爭的事實。因此,當前,金融開放已經成為壹種趨勢,借鑒其他國家的金融危機,防範金融危機,增強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壹、理論綜述
金融危機的權威定義是戈德史密斯(1982)給出的,是所有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量和金融機構倒閉數量的急劇、短期和超周期惡化。其特點是基於對資產價格下跌的預期,拋出大量房地產或長期金融資產換取貨幣。金融危機可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和銀行危機。近年來,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壹種混合的危機形式。
(壹)馬克思的金融危機理論
馬克思的金融危機理論是在批判李嘉圖的“比例”理論和薩伊的“市場均衡法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馬克思指出,貨幣的出現使商品的買賣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離成為可能,從而導致貨幣和商品之間轉化過程的不確定性,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功能客觀上導致了債務支付危機的可能性;因此,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發生可能性的關鍵在於商品和貨幣不同的獨立運動價值特征。只要商品和貨幣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而且會首先表現為金融危機。
馬克思進壹步指出,“壹旦勞動的社會性表現為商品貨幣的存在,表現為現實生產之外的東西,壹場獨立的貨幣危機或者貨幣危機尖銳化為現實危機是不可避免的。”可以看出,馬克思把貨幣金融危機分為兩種:伴隨經濟危機的貨幣金融危機和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伴隨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主要是基於市場競爭、資本積累和信用發展,而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則是金融體系內部失序的結果。同時,馬克思特別強調了銀行信貸在緩解和加劇金融危機中的作用。
壹般來說,馬克思認為金融危機是建立在生產過剩和金融過剩的基礎上的,表現為企業和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和償債危機,但本質上是貨幣危機。
(二)西方金融危機理論
較早有影響的金融危機理論是費希爾(1933)提出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費希爾認為,在經濟擴張過程中,投資的增加主要是通過銀行信貸來實現的。這會導致貨幣增加,進而導致物價上漲;但物價上漲對債務人有利,於是信用會進壹步擴大,直至“負債過度”的狀態,即流動資產不足以清償到期債務,產生連鎖的債務-通貨緊縮過程,往往以大面積破產告終。在費雪理論的基礎上,明斯基(1963)提出了“金融不穩定”理論,托賓(1980)提出了“銀行系統鑰匙”理論,金德爾伯格(1978)提出了“過度交易”理論,M.H .沃爾夫森(65438)
20世紀70年代以後,金融危機爆發越來越頻繁,而且往往以獨立的經濟危機形式出現。在此基礎上,金融危機理論逐漸成熟。從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的金融危機模型由P.Krugman(1979)提出,經R.Flood和P.Garber完善和發展,認為宏觀經濟政策和匯率制度的不協調是金融危機的原因。第二階段金融危機模型以M.Obstfeld(1994,1996)為代表,主要引入預期因素,進行政府與私人部門的動態博弈分析,強調預期因素對金融危機的自我促進性質以及經濟基本變量在金融危機發生中的重要作用。1997亞洲金融危機後,金融危機理論發展到第三階段。許多學者已經跳出貨幣政策、匯率制度、財政政策和公共政策等傳統的宏觀經濟分析範圍,開始從金融中介和信息不對稱等方面來分析金融危機。壹個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克魯格曼(1998)提出的道德風險模型,該模型強調了金融中介的道德風險在導致過度風險資本形成資產泡沫中的核心作用;流動性危機模型(J.Sachs,1998)側重於從金融體系本身的不穩定性來解釋金融危機的機理;《孿生危機》(卡明斯基&;Reinhart,1998),從實證方面研究銀行危機與貨幣危機的內在關系。
二,金融危機的國際經驗和教訓
從歷史上看,早期的典型金融危機有荷蘭的“郁金香狂熱”、英國的南海泡沫、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美國的1929大蕭條。限於篇幅,本文僅回顧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生的重大金融危機,試圖找出導致金融危機的相同因素,為我國防範金融危機提供參考。
(1)1990年代發生了五次重大金融危機,按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1.1992-1993歐洲貨幣危機
90年代初,德國和德國合並。為了發展東部地區的經濟,德國在6月1992日將貼現率提高到8.75%。於是,馬克的匯率開始上升,引發了1年的歐洲匯率機制的動蕩。金融風暴接連爆發,英鎊和意大利裏拉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歐洲貨幣危機是在歐洲經濟和貨幣壹體化的過程中出現的。表面上看是德國單獨提高貼現率造成的,但其深層次原因是歐盟成員國貨幣政策不協調,從根本上違背了聯合浮動匯率制度的要求,而宏觀經濟政策不協調又與歐盟成員國經濟發展差異密切相關。
2.1994-1995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1994年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將比索兌美元的波動區間擴大至15%。由於經濟長期積累的矛盾,這引發了市場信心危機,結果人們紛紛拋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貶值30%。然後股市也跌了。比索的急劇貶值引起了輸入性通貨膨脹。就這樣,墨西哥為了穩定貨幣,大幅提高利率,導致國內需求減少,大量企業倒閉,失業率劇增。在國際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機在1995後開始緩解。墨西哥金融危機的原因主要有三:壹是債務規模龐大,結構失衡;二是經常項目持續逆差,導致儲備資產不足,償債能力下降;第三,僵化的匯率機制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3.1997-1998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是泰國貨幣在亞洲大幅貶值引起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金融危機的範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大為歷史罕見,不僅造成東南亞國家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的動蕩,導致大量金融機構倒閉、失業增加和經濟衰退,還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亞洲金融危機涉及許多不同的國家,危機爆發的原因因國而異。然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絕非偶然。不同國家誘發金融危機的因素很多,宏觀經濟失衡、金融體系脆弱、資本市場開放與監控、貨幣可兌換與金融市場發展不協調等(李建軍、田廣寧,1998)。
參考資料:
[1]德米格-昆特,阿斯利和德特拉加什,恩裏卡。《金融自由化與金融脆弱性》,1998。
[2]貝內特?t?麥克勒M,國際貨幣經濟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3]李建軍,田廣寧,20世紀90年代三次國際金融危機比較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
[4]陳學彬,當代金融危機的形成、擴散與防範機制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
[5]王德祥,論馬克思的金融危機理論[J],經濟評論,2000,3 .
[6]劉明星,羅,金融危機理論綜述[J],經濟科學,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