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美在節奏,美在體驗。
1.在節奏中品味音樂的藝術美。
翻開音樂課本,不難發現,優美的旋律永遠是我們音樂課的首要內容。孩子總是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學會走路,壹定是通過無數的旋律認識音樂。在音樂課堂上,讓音樂自己說話,讓孩子學會聽音樂、感受音樂、品味音樂,應該是每個音樂老師的第壹要務。通過我們的教學,讓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在課堂上蕩漾,讓學生在課堂上暢遊在音樂的海洋中,讓孩子在節奏中品味音樂的藝術美,這是非常重要的。
為此,長期以來,廣大音樂教師也在努力尋求和實踐更有效的音樂課堂教學方法和策略,以達到學生身心和諧的境界。他們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各種教學活動,認真實施綜合註意力策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合作互動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感受、體驗、欣賞、表達、創造音樂,從而提高音樂的整體素質。比如在教《木瓜陳文靜》這首歌的時候,讓學生安靜地聽,先感知內容;再聽壹遍,感受歌曲歡快活潑的音樂特點。聽兩遍後,讓學生在用“恰到好處”這個詞的地方有節奏地拍手、聳肩或扭臀,反復體驗音樂的節奏和賣瓜人的愉快心情。通過聽、回味、節奏、體驗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沈浸在歌曲旋律的歡快場景中,實現對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同時也滿足了學生對音樂美的心理需求。
2.在整體體驗中品味音樂的藝術美。
音樂不僅是聽覺的藝術,也是視覺和全方位整體感知的藝術。讓我們用耳朵去聽音樂,用眼睛去欣賞音樂所反映的畫面,身體的所有器官甚至心靈都可以感知音樂的節奏和運動。如果教師充分研究教材,挖掘音樂情感,充分利用作品的內涵去感染學生,那麽音樂就是心靈感應的藝術。教師的歌唱、流動的演奏、優美的舞蹈,是吸引學生喜愛、模仿、欣賞的藝術;學生充滿感情的演唱、表演和有趣的演繹,是表現和創造的藝術。這壹切都是壹種全面的、整體的、直接的學習體驗。這種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體驗作為壹個整體作用於我們的教學對象,其情感必須飽滿到位,音樂藝術之美的影響必須積極有效。
學習音樂的範圍和生活的範圍壹樣廣。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推進和深入,結合當今生活實際,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學等現代教學手段,營造音樂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生動場景,拓展了更為廣闊的音樂意境,無疑將成為音樂魅力整體體驗的有力支撐。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純粹是音符的旋律想象成生動的畫面,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如交響詩《伽達默爾》的引入,可以給學生呈現“藍天白雲,美麗遼闊,清新寧靜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過著自由生活的牧民”的畫面;有時,我們也可以適當選擇壹些不同的畫面,幫助學生進壹步分析和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如欣賞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納的交響詩《沃爾特瓦河》時,可以依次展示流動的小溪、奔流的河流、美麗的村莊、熱鬧的婚禮等畫面,讓學生想象並選擇合適的音樂表現形式,可以是抒情的木管音樂、雄壯寬廣的管弦樂合奏、活潑奔放的弦樂演奏等。這樣,陌生的音樂作品就會像好朋友壹樣走進學生的心裏,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所要表達的美好境界中去,讓他們充分理解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感受,他們就會更加愛上音樂課。
第二,美在形式,美在內容。
1.感受音樂形式的豐滿美
新課標指出“審美”是音樂課程的重要屬性之壹,音樂教學始終與審美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壹堂好的音樂課,會讓我們看到起伏不定的教學節奏和恰到好處的教學情境,感受到旋律之美、歌詞的語言之美、聲音的張力之美、表演的形式之美、歌唱的情感之美。無論妳學唱歌,學器樂,還是學音樂欣賞,任何形式的呈現都要充滿美感。不同教材的處理可以如“春雨似梨花開”般純粹,如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它可以如“如春風來,夜深人靜”般明媚,如新疆民歌《豐收曲》;可以像《侃侃砰砰成長》壹樣變換節奏,比如美國格羅菲的管弦樂組曲《大峽谷》;可以像《二十五郎吹管竹》壹樣統壹和諧,比如民間打擊樂合奏《鴨子吵架》等等。
如果在使用各種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更加註重教學資源與知識點的結合,深入多角度地挖掘教學資源的人文內涵,找到合適的教學形式,將更有助於突出不同音樂作品的個性美,我們的課堂也將豐富而富有個性。
2.欣賞音樂內容的感傷美
音樂是美好的,不是空洞的。音樂的美,除了動人的節奏,還有它固有的美。音樂是壹種沒有國界的語言,是人們內心情感的宣泄和表達,是靈魂的暴露和體現。當孩子對音樂產生強烈的向往時,當“美感發生時,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情感反應”,使他們“產生身體上的愉悅和精神上的安慰和滿足”,這種感覺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