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目前的智能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要達到人類咨詢師的智商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如果現在用人工智能代替人類咨詢師給病人治病,還不如江湖上的“算命先生”“風水師”給人算命,結果是:信則不信。
所以風險不言而喻,就是花錢治不了病,甚至還會惡化。
所謂風險,就是妳不能給咨詢師壹個正確的解釋,不管他有多懂行,因為這個世界上很少有真正的同理心。
妳好!本人專註於認知行為療法(CBT) @心理咨詢師新海。我根據妳的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不知道妳是怎麽知道這個問題的。
認知行為療法(CBT)開發了壹款關於人工智能中抑郁、焦慮、失眠、強迫癥的自助app軟件。但是這個軟件的反響並不好,因為沒有認知行為療法(CBT)治療師的指導,很多人是不會理解這個軟件的。所以這個軟件只能作為求助者回家做作業訓練的輔助工具,不能單獨幫助。
無法控制求助者的處境是壹種風險,尤其是對於有自殺風險的重度抑郁癥患者。
這是去年的壹份報告。恐怖嗎?如果孩子聽到會怎麽樣?
所以人工智能心理咨詢師根本無法開展。不能獨立咨詢,但可以作為心理咨詢師的輔助工具。就像很多音頻中的放松訓練指令語音壹樣,可以起到心理疏導的作用,引導求助者回家自己做放松訓練。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對妳有幫助。
人工智能心理咨詢有壹些缺點,最大的不足是個性化和個別化難以被識別,容易產生誤判。
第二,無人陪伴的感覺,就像人工智能機器妻子,永遠無法取代壹個活生生的人。
最大的不足是很難讓訪問者產生共鳴,因為訪問者明明知道這是壹臺冷冰冰的機器,很難真正產生鏈接!
人工智能的心理咨詢師不應該是人工智能技術工程師嗎_
奇怪的語法。妳什麽意思?
壹、咨詢師在咨詢室對來訪者的了解是全方位的,語言只占20-30%。很多信息來自來訪者的外貌、表情、眼神、肢體動作、語音語調,甚至嗅覺和直覺。人工智能只能通過視覺、聽覺等功能捕捉數據,然後與大數據進行對比,最終給出想要的咨詢結果。
第二,關於理解對話,其實心理咨詢也叫談話治療。心理咨詢師在咨詢過程中,傾聽和理解來訪者的語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咨詢中面對的不是來訪者的話,而是壹系列相關或不相關的話。對壹個段落的分析理解要求,是工業智能的難點。
第三,心理咨詢最有效的因素是情感交流,包括反移情、投射、內省、投入認同、防禦、反抗等。,由輔導員或來訪者從不同角度描述。沒有情感參與的心理咨詢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不是心理咨詢。
第四,心理咨詢師需要情感激勵,需要呈現關系。下意識地促進來訪者心智發展的心理咨詢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
最後,我感覺做人工智能心理咨詢師是無法在這些方面取得進步的。
這個問題很模糊。我覺得借助人工智能做心理咨詢是可行的。這是我以後努力的方向。肯定有弊端,可能很難顧及到特殊情況,但推廣開來,讓更多人得到心理咨詢,是非常有益的。如果是讓人工智能做心理咨詢,不要說風險,就是可行性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人類內心的復雜性如果人工智能能夠理解心理咨詢,那麽很有可能當時的人並不需要心理咨詢。
請問妳說的是用人工智能做心理咨詢的心理咨詢師嗎?
在我看來,咨詢師可以用人工智能,比如體重秤,來了解來訪者最初的情況,其他的就忘了。
因為壹次有效的咨詢,需要咨詢師的付出和滿滿的情意,也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人工智能做不到這壹點。至少現在是這樣。
人工智能可以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簡化了咨詢師的工作量,比如測量量表的分析。就像醫生去看病,先做全身詢問,再開化驗單,根據化驗報告更準確。人工智能和顧問的工作並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