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壹:母親為了查孩子的行蹤,查孩子的手機信息,翻書包。
17歲的高三學生王紅(化名)在高三下學期偷偷刷了媽媽的信用卡買手機。他已經習慣手機壹年多了。“我和他爸讓他不要耽誤學習,說好說壞都沒用!”在上周的爭論中,暴躁的王紅拼命用頭撞墻,用筆戳手...
開學後,他總是和同學發生矛盾。他憤怒地喊道,“他們總是針對我,那種眼神明顯是輕蔑。我不想去上學!”雖然我幾乎沒上過學,但是上課睡覺,下課不做作業。留校,老師強行收下手機,王紅反應激烈,和老師大吵大鬧。他的理由是:我有自己的目標和圈子,沒有手機是達不到的。“我有抑郁癥,只有壹部手機能穩定我的情緒。”
周末的時候,父母設法溜進兒子的房間,趁他睡著的時候翻出他的手機,想看看孩子在幹什麽。翻遍我的書包,試圖找到任何線索。
案例二:家長想用手機哄孩子學習是吧?
小麗,13歲女孩,“還沒睡醒”。第壹學期網絡課期間,她壹直留著手機和電腦。開學前夕,我因為作業無法完成而拒絕上學。上學期間也是註意力不集中。“我不玩手機就不寫作業!””小李威脅她的父母。
上課壹直在“徘徊”,回家也累。經常晚上刷手機視頻到早上1,刷手機都睡不著。我也是瞎看,白天無精打采。“妳把我逼得抑郁了!”小麗說。但是家長認為孩子不是抑郁而是沈迷手機,只刷手機不學習。他們想限制使用手機但妥協了,因為她說她會自殺。
“我們沒辦法,只能把手機還給她,哄她好好學習。這樣對嗎?”小麗的媽媽很無奈。
專家把脈:翻書包,“哄”學習,都是壹廂情願的被動行為。
“查資料,翻書包,用各種條件哄孩子學習,都是家長壹廂情願的被動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江浦說,“手機成癮”是表面現象,其本質是教育問題。父母不良的育兒模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網絡是青少年的精神避難所。孩子愛上網絡卻不愛上學校的現象很普遍,這讓很多家長很頭疼。家長往往關註孩子成績下降,關註老師的“抱怨”,卻不知道孩子在現實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問題。他的挫折、壓力或損失是什麽?
姜普以壹些孩子沈迷網癮為例進行了分析。孩子剛開始玩遊戲的時候可能只是想放松壹下,但是玩了之後發現自己在遊戲裏可以打敗別人,在那個虛擬的世界裏很放松,可以展現自己的價值感。對於問題兒童,最分支,遊戲可能是誘因,然後可能逐漸形成惡性循環——越是在現實世界中遇到困難,越是想在遊戲中喘口氣,獲得壹點平衡的滿足感。但妳越是投入遊戲,就會進壹步惡化他的真實情況,從而形成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
要學會處理生活中的問題,父母需要和孩子壹起成長。
江浦建議,當孩子出現極端言論或自殘行為時,最好先讓精神科醫生介入做壹些評估。對於普通孩子來說,青春期的孩子想的多,有時候沖動是很正常的。在這個時期,和諧的親子關系有助於處理各種矛盾和沖突。
這個時期的孩子壓力也很大:在學校,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學習壓力很大;學習成績差,羞於面對老師和家長,對未來憂心忡忡;與同學的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在各種壓力下,孩子不知道如何應對,又有誰能真正理解自己,真正幫助自己。
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給予孩子更多積極的鼓勵和欣賞。比如每天吃飯的時候,先不要問他學習怎麽樣,考得怎麽樣,而是要問他那天有什麽開心不開心的事。少說話,定期抽點時間陪孩子玩,尤其是爸爸,多做這個。甚至可以和孩子壹起制定計劃,對抗遊戲,了解他的喜好和特長,順勢而為。其他時候,家長和孩子放下手機,專心學習;每天晚飯時,家長和孩子壹起談論當天看到的和擔心的事情,壹起想辦法解決,讓孩子在參與中找到自己的力量。
活動預告周三在線傳播專家鄧
國慶“超長假期”即將到來。妳的孩子適應學校生活的節奏了嗎?假期如何調整親子關系?
周三(9月30日)13: 00-14: 30,長江健康心理智庫專家、湖北省心理咨詢師協會理事鄧為大家答疑解惑。武漢心理研究所培訓中心主任鄧老師,作為湖北省心理咨詢師協會講師團的講師,在個人成長、子女教育與親子關系、親密關系、情緒壓力調節等方面有著豐富的咨詢經驗。
可以關註心晴的信息,添加健康助手,邀請妳加入“青少年心理咨詢小組”,提前留下自己的問題,然後鄧老師會進行集中回復。
編輯: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