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以西兩公裏的擂鼓墩東團坡上。它是壹座大型木制墓,呈之字形。1977年秋,當地駐軍在擴建營房時發現了這座古墓。3月1978,文物考古部門組織聯合勘探,5月初開始發掘,6月底首戰清場。通過對出土仲博上銘文的鑒定,它是曾侯乙地宮之墓,也被稱為戰國早期曾國的第壹個皇帝。
地宮就像壹個超豪華的“三室壹廳”,東廳有1具主棺和8具陪葬棺;十三口棺材放在西室;兵器、車馬、竹簡放在北室;中殿約為墓主人的音樂室和禮賓接待廳,內置大量禮器;把壹個狗棺材放在從東廳通向中央大廳的門口。地宮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地面深13米,面積220平方米。整個墓室由底板、墻板、蓋板***171巨型長方形木墊組成,所用木材楠木500立方米。木棺頂部和四周填充6萬公斤防潮木炭。炭上壘青膏泥、白膏泥,上面蓋石板,再壘五花土,直達墓室。
曾侯乙青銅框架彩繪楠木主棺(分為內棺和外棺)重7000公斤,有21個彩繪棺。曾侯乙,男,約45歲,葬於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深秋。和她壹起陪葬的都是13-25歲的女性。奴隸制後期,這座墓裏的烈士多達21人,是當時最血腥的壹座。
湖北省近年來發掘了數千座戰國墓,這是最大的也是唯壹壹座有確切年代的墓。其墓葬雄偉壯觀,出土文物眾多,制作精美,稀有珍貴,保存完好,銘文豐富,為同時期墓葬所罕見。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漆木、竹簡等,達15404件之多,其中許多造型獨特、工藝精湛,有8件被定為國寶。
曾侯乙墓,壹座有東、中、西、北四個墓室的墓,就像壹座地下音樂宮殿。寬敞的中廳是“鐘鳴石鼎”的“正廳”,禮樂樂器懸掛得很好。壹組鐘沿著南墻和西墻高高聳立;沿著北墻豎起了壹組辮子;鼓東墻邊壹棵大樹上的青銅座;此外,還有樂器(7件)、笙(4件)、簫(2件)、池(2件)和小鼓(2件)排列在由編鐘、編鐘和鼓組成的矩形空間中。整個室內樂樂器,像壹個大型的“鐘鼓”樂隊,體現了演奏“石之聲”和“鐘鼓之樂”的壯觀氣勢,構成了古代諸侯盛宴祭祀時完整的軒掛(三面掛鐘)景象。
東室有琴(2件)、琴(5件)、笙(2件)、鼓(1件),都聚集在主棺附近,如“活宮”中演奏“琴琴之聲”的輕音樂組。
在“臥室”和類似“後院”的西房裏,有21具彩繪棺材,裏面躺著13歲至25歲的少女。他們可能是表演音樂舞蹈的“女樂手”,和樂器壹起,壹起陪葬。北屋有三個專門用來裝石盤的漆木盒子。音樂殿堂裏最突出的是編鐘。巨大的鐘架,由銅和木材結構制成,形狀為壹把尺子,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七根彩繪橫梁,兩端用浮雕有龍和花瓣的青銅套筒加固,由六根青銅柱和呈劍和武士形狀的柱子支撐。鐘框和鐘結構有246個部件,可拆裝,設計精巧合理。六十五只青銅鐘分三層八組掛在架子上:上層是三組按鈕鐘,十九只;中層有十壹口短鐘,十二口非鐘,十口長鐘。下層有兩組12枚的大龍鐘,另壹組有壹個鐘。最大的壹條長153.4 cm,重203.6 kg。僅鐘體總重量就有2500公斤。
鐘架、鐘鉤、鐘體上刻有3755個字。內容包括編號、音符、註音和樂理。鐘上的銘文大多是鍍金的。鑄鐘銘文記載,楚惠王在位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為紀念曾侯乙,鑄造了鐘鼎壹器,送給曾國。鐘的壹側有“曾侯乙第壹(寫)次(持)”的銘文,標明鐘的主人。鐘和按鈕鐘的音標都在鐘體壹側的正鼓和側鼓上,每個鐘發出的樂音的順序名或音名都是按照古曦軍(C調)記錄的。在鐘的另壹邊,鼓裏有句子和段落。本文論述了法名、令名、變音名以及不同國家、國稱謂的對應關系。
保存完好的古銅色光澤的鐘體,都保留了優美迷人的原聲。除少數邊鼓音不明顯的大型永鈴外,大部分能分別在正鼓和邊鼓中奏出三度音程的兩個音,與標準音壹致。全套鐘包含渾厚深沈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明亮的高音,豐富的色彩可以調配,具有相當的表現力。它的音域從C2到7,跨越五個八度,可以演奏完整的五音、六音甚至七音音樂。中央音域有二十五個音,可以在宮中旋轉,奏出古今中外的各種音樂。鐘及其框的裝飾取人、獸、龍、花、幾何形狀等多種題材,采用圓雕、浮雕、凹版雕刻、雕繪、線描等多種技法。結合精致的布局和精妙的描寫,達到了極佳的美化效果。整個編鐘,宏觀上雄偉莊嚴,微觀上精致華麗,是壹件能讓人欣賞的藝術傑作。
這種編鐘有八種打擊工具。六個7字形的木槌要三個人演奏,每人持壹對,分別演奏中層的三組鈴,兼顧上層的按鈕演奏旋律。兩根215cm長、6.6cm粗的彩繪棒,兩人手持,用手彈奏下鐘,可搭配和聲,也可烘托氣氛。這套造型壯觀、設備齊全、音系豐富、音頻準確的大型編鐘,數量之多堪比中國古代編鐘,因其數量之多、鑄造之精、保存之好、旋律之全、音域之廣、音色之美、音樂銘文之珍貴,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和“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跡”。
曾侯乙編鐘的配套編鐘是古代編鐘的傑出代表。青銅鍍金金屬框架高1.09米,寬2.1.5米,呈單面層狀結構。壹對怪獸銅柱,包括龍頭、鶴頸、鳥身、龜足,與兩根銅棒相接合,銅棒底部等間距焊接鑄銅環,用以掛鉤。懸掛著三十二個石拱門,相互映襯。據考證,原整架編曲為四十壹首,每頦壹音,為十二音半系列,音域三個八度。音色清脆、明亮、獨特。還有與鐘鳴交流的墨書、碑刻,是關於編號、註音、樂理的。其精致的下巴架,眾多的下巴塊,明確的辮狀懸掛狀態,完整的配件(均配有下巴盒和下巴錘)都是目前為止才看到的。材質以石灰巖塊為主,音色清亮優美,比今天的木琴更纏綿,比鈴鐺更通透。表現了三個八度的音樂風格,豐富的半音表現了下轉轉鍵的功能。它與編鐘的合奏真的很美。更神奇的是,最高音和鋼琴的頂鍵(G8)是壹樣的。充分體現了古代清設計制造定音樂器的成就,拓展了我們對古代宮廷隊伍範圍的視野。
同壹墓葬中出土的古代樂器包括古劍,這是迄今為止看到的最早的類似物品。琴、排簫、池是最早失傳的樂器。其中,排簫是由十三根竹管組成的“排簫”,因長短管排列整齊,形似鳥翼。世界上許多民族都使用這種儀器。這兩支古笛在不脫水的情況下,其中壹支有七八支笛子可以演奏音樂,音階結構已經超過五音。氣是壹種竹制管樂器。在過去,僅根據文獻中的不同記錄,很難詳細描述其形狀。墓中出土的池,壹個長29.3厘米,壹個長30.2厘米;兩者均由壹段竹筒制成,兩端有封閉的管口,管體上有吹氣孔I、出音孔I和指孔V;全身塗黑漆,管線周圍用朱紅和黃色畫線。三角形雷紋和變形菱形紋。使用它的副本,您可以彈奏五個音符之外的音階結構。
笙是壹種從古代就開始使用的管樂器。曾侯乙笙分為十二簧、十四簧和十八簧,都是用蘆葦、蘆葦和蘆葦制成的。笙簧因音頻高低而大小不壹。鏡框和舌頭的縫隙比頭發還細,做工非常精細。仿之,可知其聲雖小,但素雅,尤嬌艷。
因弦腐而失音的琴瑟,都保存了完整的琴身。在模仿中,妳可以品味到它原本豐富的魅力。曾侯乙墓共出土編鐘、編鐘、鼓、豎琴、瑟、笙、笛、池等8種樂器,其中***125件,以及與部分樂器配套的打擊工具12件,各種元器件1714。大致可分為三類:叩診、彈撥、彈撥。其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制作之精美、保存之完好,是世界音樂考古史上前所未有的發現。
從這些古代樂器直接和間接保存下來的聲學,我們很容易從具有經典價值的鐘卿音樂碑文中,知道早在2400年前中國古代音樂的水平。
無獨有偶,1981年,在擂鼓墩二號墓中又發掘出壹套36只編鐘。經專家鑒定,二號墓編鐘與曾侯乙編鐘屬同壹體系,音色、旋律與曾侯乙編鐘相同,其中八口大鐘與曾侯乙編鐘旋律完全壹致。鐘體大小交接處有壹個明顯的空位,剛好被二號墓出土的八口大鐘填滿..從編鐘的音高分析,二號墓出土的28個小編鐘與8個大編鐘不同,正好填補了曾侯乙編鐘的高音區,將曾侯乙編鐘的音域從5個8度擴大到6個8度以上。因此,二號墓的編鐘被稱為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鐘”。兩套音樂鐘(除時鐘外)共65,438+000件,100件編鐘可拆分組合,是壹個完整而宏偉的編鐘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