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聯系專欄的育兒知識——家庭教育也需要素質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育兒觀念不科學的家庭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家庭教育不應忽視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第壹,讓孩子在大自然中飛翔,讓他們自我發展。
孩子從出生就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如果家長總是讓孩子像母雞壹樣躲在身後,在自己眼皮底下看著,壹直盯著,這其實不是在保護孩子,而是在無情地扼殺孩子的天性,會影響素質教育。讓孩子們自己玩。家長需要給孩子壹個廣闊的空間,讓孩子在玩耍中學會管理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己。
我只有壹個孩子。平時膽小,各項運動都不及格。為了孩子更好的發展,我讓他放學後和鄰居家的孩子壹起玩。他和大壹點的孩子壹起上山,遇到野狗,以為是狼,就鼓起勇氣把狗嚇跑了。跟著他們下河去玩,回到家發現腿上還流著血的九頭蛇;也會去野外抓蟲子,追著跑。看到孩子衣服破破爛爛,滿身是泥,我不但不會罵,反而覺得他這麽做是對的。孩子們現在敢爬到柵欄上玩,然後像貓壹樣跳下來。這種勇氣和敏捷是在學校學習得不到的。孩子的膽子增大了,體質增強了,耐力增強了。慢慢的,體育成績也達標了,甚至在學校運動會上拿了個名次。
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讓孩子多看多看。這樣他就開闊了眼界,腦子裏有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就能寫出很棒的作文。在自由活動中,他們之間存在著許多矛盾和沖突。他能很好的抵禦壓力,有處理矛盾的辦法,特別擅長與人交往。
第二,激發孩子的課外興趣愛好,註重個性發展。
飛翔不是放手,自我發展不是自然成長。我們應該觀察孩子們的個性,然後學會激發他們的課外愛好。可以換個角色,讓孩子給自己講故事,啟發孩子廣泛閱讀課外書,讓孩子讀完書後給自己復述整個故事,然後講述自己從故事中得到的啟示和借鑒,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學水平、思想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從小到大,說到上臺演講,他總是自己作曲投稿,老師同學都覺得他很棒。
培養孩子的課外興趣愛好,家長不要強迫孩子為所欲為。壹切都要以孩子的興趣為中心,發展自己喜歡的課外愛好。所以壹開始我想讓孩子學鋼琴,但是他不喜歡。他喜歡畫畫,所以我給他請了壹個繪畫老師。他喜歡畫馬,所以畫馬;他喜歡趙本山,所以畫趙本山。他把趙本山畫得像真人壹樣。
在慢慢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過程中,家長不要急於讓孩子成功,不能因為孩子擅長某壹方面就只往單壹方向發展,還要關註其他方面,否則壹個數學家、文學家、天文學家可能會被培養成壹個笨拙的鋼琴演奏者、壹個拙劣的畫家。
父母要善於觀察孩子擅長什麽,要定位準確。在兒童繪畫有了長足進步的時候,我們也讓孩子平時用電視學習兒童英語。因為非常喜歡英語,又有很好的天賦,高中畢業考上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所以,如果孩子某壹方面的天賦顯露出來,我們也要註意精心開發孩子身上隱藏的智慧和天賦。其實很多地方的天賦都是挖掘出來的,所以家長壹定要學會觀察孩子有什麽天賦。
家庭聯系欄裏的育兒知識該不該根據?灌輸?教育孩子的方法。
現在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意識到了?灌輸?這種教育的危害性,並開始讓孩子在遊戲和快樂中學習。的確,這是壹種教育上的進步。但是,妳知道嗎,有壹種灌輸,是會偽裝起來,穿上的。遊戲?面具,戴上?開心嗎?外衣,很難察覺其教化的實質。現在我要告訴妳壹些我親眼目睹的事情。
就在不久前,壹個朋友帶著他的孩子來拜訪。孩子不到2歲。當他看到彩色的塔時,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所以他坐在地板上玩。這時,孩子的媽媽也在他旁邊坐下,準備引導孩子,並告訴他:先定大的,再定小的。孩子剛放了兩個陷阱,當然不是按大小順序,這時媽媽及時制止了他,說:這個不行。我們得先做壹個大的,好嗎?當然,母親的語氣是溫柔的,她說,拿錯了圈再給孩子拿最大的圈。妳看,這個藍色的是最大的。我們應該先穿上這個。?
之後,孩子繼續玩。只要孩子設置不正確,媽媽就會馬上指出錯誤,及時幫助孩子改正。當然,當孩子設置正確時,母親會毫不猶豫地表揚他。就這樣,在母親的幫助下,孩子很快就被安置好了。當母親鼓掌稱贊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孩子雖然笑了,但我覺得他的眼神裏好像少了點什麽。因為在整個遊戲過程中,雖然孩子看起來沒有不開心的樣子,但我覺得還是壹種灌輸!
接下來,我們壹步步來看它灌輸的本質。
1.孩子真的快樂嗎?
整個遊戲中,媽媽似乎沒有強迫孩子,孩子也笑了,看起來很開心。然而,這種快樂是來自遊戲本身還是掌聲?這裏的大人其實是通過心理暗示和不恰當的鼓勵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這裏采用的方法是:錯的壹套會改正,只有用成人的方法才能贏得好評。
2.孩子真的感興趣嗎?
這位媽媽只是從成年人的效率觀出發,想盡快把大小的概念和知識傳遞給孩子,卻沒有給孩子探索和犯錯的機會。那麽,問題來了。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興趣能持久嗎?果然,玩了兩分鐘,孩子有點累了。
3.孩子真的學會了嗎?
也許孩子可以在媽媽的指導下在極短的時間內死去?學習?立塔,然而孩子可能只是記住了立塔的順序(不要懷疑孩子驚人的記憶力),卻並沒有真正的大小感,更談不上概念。
那麽,媽媽的方法和灌輸在本質上有什麽區別呢?看到孩子興趣開始下降,我對他說,來,阿姨,陪妳玩壹會兒。?首先,我給她設置的順序是對的,中間我會故意拿錯。哦,我再也裝不下了。讓我們試試另壹個。?演示完後,我又讓孩子設置了壹遍。孩子拿錯的時候,我沒有阻止她,只是說,妳試試?嗯,是的,蓋子蓋上了,但是好像有點小。?不管他願不願意改變,我都會讓他繼續做下去。當他完成後,我對他說,是的,這是壹種方法。妳看,還有兩個開著。讓我們試試另壹種方法,好嗎?這時候孩子的興趣又高了,開始自己玩,試這個試那個。
看到她開始集中精神投入進去,我就不說話了,示意他媽媽不要用眼神糾正他。而當孩子多次嘗試出錯時,為了防止他煩躁,我會拿起正確的給他:試試這個,看看行不行。對於壹個快2歲的孩子來說,這個遊戲並不難。雖然之前沒玩過,但是孩子玩壹會兒就很快找到規律了。當他成功完成時,他興奮地看著我們,眼裏真的充滿了光彩。
壹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妳每告訴孩子壹個答案,就剝奪了孩子壹次學習的機會。對此我深有感觸。而且我覺得在不恰當的時間把答案告訴孩子,本質上是強制灌輸,即使我披上了快樂和遊戲的外衣,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家庭聯系欄3育兒知識。父母的情緒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發展。
社會學家認為,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尤其是自己的感受,是寶寶心理健康發展的壹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爸爸媽媽的行為是寶寶學習的榜樣,是寶寶心理發展的影響指標。現在發現,如果爸爸媽媽平時友善平和,待人謙和有禮,有助於寶寶的心理健康發展;但是,如果爸爸媽媽在家裏經常心情不好,總是吵鬧,那麽寶寶就會壹直處於緊張和恐懼中,這對寶寶的心理發展有非常不好的影響。
所以從寶寶心理健康發展的角度來說,爸爸媽媽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壹定要時刻記住情緒控制,防止寶寶因為爸爸媽媽的不良情緒而影響正常的心理發展。因此,兒童專家提醒家長,如果想讓寶寶的心理健康發展,以下情緒控制需要特別註意:
不要在嬰兒面前吵架和動粗
爸爸媽媽在寶寶面前不做任何回避性的爭吵,爸爸媽媽和身邊的人有摩擦。如果他們吵架,會讓寶寶感到特別緊張和恐懼。爸爸媽媽總是在寶寶面前大吵大鬧,會讓寶寶高度緊張,總是沒有安全感,容易緊張。所以,爸爸媽媽壹定要記得不要或者盡量不要在寶寶面前吵架。
不要在寶寶面前抱怨生活或者表現出頹廢的情緒。
爸爸媽媽是寶寶出生後最先接觸到的人,所以壹般情況下,寶寶會把爸爸媽媽當成學習的榜樣,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會在第壹時間影響寶寶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長信心。如果爸爸媽媽總是在寶寶面前談論工作上的煩惱,生活上的煩惱,或者總是表現得特別頹廢,心情特別不好,寶寶就會過早地暴露在社會或生活的壓力下。不利於寶寶健康心智的發展。所以,我們要特別告訴爸爸媽媽,無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如果我們想讓寶寶健康的發展,那麽就不要在寶寶面前抱怨生活或者表現的特別頹廢。
不要在寶寶面前責罵或批評別人。
有些父母不管是否在寶寶面前,都不避諱責罵或批評別人。有些家長覺得寶寶還小,還不懂父母說的話。現在他還小,還不懂事,所以當著別人的面罵或者批評別人,對寶寶沒有任何影響。然而,事實上,這是不對的。這其實是非常不正確的做法,也無形中傷害了寶寶的健康成長。當著寶寶的面批評別人,會讓寶寶懷疑爸爸媽媽平時給自己的正規教育,也會讓寶寶學會這種不好的處事方式,傷害寶寶純潔的心靈,極大地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
不要在寶寶面前用極端的語氣表達對事物的看法。
有些家長性格偏激,對事物的看法也偏激,會導致不顧寶寶聽得懂聽不懂,在寶寶面前發表偏激的語言。心理學家認為,爸爸媽媽過多的言語和情緒會逐漸影響寶寶的心理,逐漸使寶寶的心智變得偏激,對寶寶的性格塑造和心理發展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所以,想要寶寶的心理健康發展,就不要在寶寶面前用極端的語氣表達對事物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