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吳昌碩先生(1844-1927):
看到我落筆,我很驚訝,我總是在街上談論詩歌。
看這壹對“見文思奇,街談巷議總入詩”。《奇言怪語》見解獨到,語言新穎,看似無關痛癢,實則切中主題;而“街談巷議”則是口語化的說法得心應手,有生活情趣,可以接地氣。
這種詩是“驚人”和“街上嚼舌根”。作者寫得很快,讀者也讀得很快。
據說朱元璋曾經寫過這樣壹首詩:
公雞叫壹尾壹尾,公雞叫二尾二尾。
太陽咆哮了三次,卷走了所有的星星和殘月。
妳看,這個出身貧寒的九五至尊居然能寫出這麽精彩優雅的演講稿。
還有壹個關於江南第壹風流才子唐伯虎的故事。有壹次,唐才子去給壹位老太太祝壽,在場的男女老少都想欣賞這位才子的本領,於是鼓勵他寫壹首詩。
我看見這個才子,寫了壹首詩,喝了壹口酒。大家都目不轉睛地看著。壹開始是又驚又喜,大呼小叫,最後是深信不疑,驚嘆不已。
那麽唐才子到底寫了什麽呢?我們用壹句話來看:
這個女人不是人!
九天之後,仙女來到了人間。
生兒子是賊!
偷蟠桃給媽媽。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當代詩人聶紺弩的兩首詩,看看聶先生是如何將戲謔與嚴肅完美結合的。
壹:打掃廁所也壹樣(打掃廁所也可以這麽晃)
妳自己帶瓢,自己選仆,燕趙臺畔雨。
兩手壹高壹低,香味又細又濃。
春雪中捂鼻,仲夏蒼蠅彎腰。
澄清天下我曹之事,豈肯赦穢?
第二:研磨
百事失人我是老牛,但我有點浪漫。
春雷遍神州,小樓雨帶玉雪。
把不好的想法碾成碎片,走遍新天地。
行三千裏,不在雷池之外。
看著這首穿越時空的小詩,我們似乎可以想象,當年聶老師最想要的,就是壹首經過反復打磨,待新鮮出爐的新詩!北大荒改造的饑寒交迫恐怕都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子曰:“詩可賞,可觀,可分享,可怨。”這個“怨恨”說得太好了——壹旦寫了壹首詩來發泄妳心中的“怨恨”,這個“怨恨”就會被連根拔起。多年後回首,妳或許會對當年的“怨恨”心存感激。正所謂“詩窮落後”“語不驚人死不休,拜昔日窮”。
然後看曹鴻勛老師(1848-1910):
飛流雲絕瀟灑,名將張君璧爭。
?《飛流雲絕瀟灑》壹書的第壹部分出自東坡先生的古體《以王詵為題畫馬》,共四行:
天寶諸王愛名馬,女兒爭華軒下位。
那時候不僅是玉花,也是飛流雲。
這裏用“飛流雲絕瀟灑”來形容寶馬良駒的速度。
《張君之名筆之爭》壹書的第二部,出自東坡先生的另壹篇古文《二韻孔乙己集古人詩五首》,其中有四句:
著名的張俊以的話是有爭議的,沒有人能熟練地理解當時的情況。
前兒之美,只是君子,自然唾手可得。
這些話的意思是:當時前人的詩詞中這些妙句具體是什麽意思,且不論。孔乙己,孔乙己,妳上輩子壹定是杜甫和杜子美。否則,誰會有能力手寫這些句子呢?
但是,當這兩句話融合在壹起,意思又變了。從上下聯動的角度看,似乎可以這樣理解:
書中第壹部分的“飛流雲絕瀟灑”是指妳寫文章的時候,像飛流雲壹樣快樂自然。
書的第二部分“名篇張君璧之爭”的意思是——寫完了,仔細看,卻隨處可見,美不勝收。所謂天下奇文,就這麽多。
我們來看看錢君匋先生(1906-1998):
男詞強如鑄,美言欲飛。
在書的第壹部分,“男字壹賣就像石膏壹樣結實”,意思是——每壹個字,都有實質,而且是鏗鏘有力的,打地板。
對聯的第二部分“美字繁花似錦”,意思是——壹章壹章,精神飽滿,光彩奪目,美不勝收。
上聯蒼勁,下聯柔和,剛柔並濟是大師作文的慣用手段。
然後看黃先生(1865-1955):
睜大眼睛看歷史,因為文字飽含熱情。
該書第壹部分“明眸看歷史”的意思是境界非凡,目光高遠,往往能透過雲霧看到史記的模糊之處;對於各種事件的因果關系,也可以進行分析和整合。
所謂顯而易見,就是在微觀層面看到歷史的細節,在撲朔迷離的線索中找到歷史的真相。例如,歷史學家通過呂氏弒君、昌平君、不立傅為太子等事件,對秦始皇登基前後的壹系列歷史之謎作出了清晰的解釋。這就是“用明亮的眼睛看歷史”。
對先生的上述發現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秦之謎》壹書。
所謂融會貫通,就是在宏觀上梳理歷史脈絡。例如,當代學者石爻先生對秦漢時期匈奴的崛起作了如下精辟的分析:
受草原自然生態條件的限制,草原只能由小部落統治。
但是,為什麽西漢以來草原上出現了匈奴這樣強大的遊牧帝國?而且,這些龐大的遊牧帝國似乎是壹夜之間出現的。為什麽會這樣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草原遊牧帝國出現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原的統壹。
直到秦統壹中原,建立龐大的農耕帝國之後,草原上才出現了龐大的遊牧帝國。
這是為什麽呢?要從草原和中原的雙邊關系說起。
草原上的資源是有限的。除了肉、奶等少數產品外,遊牧民族所需的多種生活資料必須從南方農業區獲得。這主要是通過兩個渠道——戰爭和貿易,而貿易顯然是更便宜的方式。
問題是,中原願意和草原做交易嗎?
如果中原不統壹,中原諸侯國就會和草原部落爭奪貿易,因為草原上需要馬。草原馬是戰爭的利器。壹個不和草原做生意,不買馬匹的諸侯國,壹旦和其他諸侯國打仗,就會吃虧。
這樣各諸侯國之間的競爭,不管是買草原還是賣草原,都能有個好價錢,小部落就沒有聯合的欲望了。因為壹旦聯合起來,貿易利潤肯定會被領袖剝離,不如不聯合。
但壹旦中原統壹,這種貿易關系就變了。中原壹統壹,就沒有各諸侯國的競爭了。統壹的大帝國壟斷了中原市場,帝國可以通過政治手段幹預貿易,要麽降低價格,要麽完全切斷貿易。
就這樣,草原上那麽多小部落還需要那些必需品,但是正常買不到,只好去搶。要從中原帝國搶東西,小部落根本不是對手,必須聯合成大部落聯盟。於是,壹個強大的遊牧帝國出現了。
——摘自《得道APP》和《中國歷史50講》
妳看,這裏用老師的話,就能解釋遊牧民族為什麽能凝聚成壹個大帝國。這是壹個宏大的願景,壹個崇高的願景,這是“歷史的亮眼”。
第二副對聯“字斟句酌”,意思是寫作如狂潮,洶湧澎湃,做該做的事,止步不前。
古人曾說“文莊如海,蒙文如潮”。那孟子的文章是如何“如潮”的呢?我們來看下面這段話:
孟子遇上梁。國王說:“哎,路漫漫其修遠兮,還能造福我們國家?”
孟子對他說:“君何必談利?還有仁義。國王說:‘為什麽對我們國家有好處?’醫生說,‘為什麽對我家有好處?’庶人說,‘為什麽對我有好處?’國家自上而下納稅很危險。千騎之國,殺君之國,必為千騎之家;千騎之國,必殺其君,百騎之家。走壹千條路,走壹百條路,都不過分。先義後義,先利,不取則不窘。沒有仁義就離開親人的,沒有仁義就離開丈夫的。王也說只是仁義,為什麽要說利呢?"
妳看,這是中國學者耳熟能詳的《孟子》開篇段落。這裏梁只說了壹句話,孟子馬上用三句駢文還了回去。所謂“蒙文如潮”,可見壹斑。
不過話說回來,孟子的開心嘴也曾多次碰壁。
(註: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