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八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八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八年級地理第壹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1

1,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2.海陸位置:東亞,太平洋西岸。

3.經緯度位置:4° N-53° N;73° E-135° E,東西跨經度60度以上(跨越5個時區,相差4小時),南北跨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溫帶,少數在熱帶,沒有寒帶。

4.境內四端:最北:漠河鎮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最南端:曾母暗沙

向西:帕米爾高原;最東:黑龍江和烏蘇裏江的匯合處。

5.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裏。排名第三。陸地邊界:2萬多公裏。

6.瀕危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線長18000公裏。內海有渤海和瓊州海峽。

8.陸上鄰國:14: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緬甸、老撾和越南。

9.隔海相望的國家: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10,三級行政區劃:省、縣、鄉三級和特別行政區。

八年級地理第壹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二

第壹章

1.中國的地理位置:從東西半球看,中國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中國位於北半球,從大陸和海洋的位置看,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和太平洋西岸。

2.中國優越的地理位置。

3.中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裏,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陸地邊境線2萬多公裏,陸地鄰國14個(北鄰俄羅斯、蒙古,東海岸朝鮮,西北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鄰巴基斯坦,西南有阿富汗、印度、尼泊爾、不丹三國,南有老撾、緬甸、越南三國)。

4.中國四個方向: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

最東端:黑龍江主航道中線與烏蘇裏江交匯處,

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

最南端:南海南邵群島的曾母暗沙。

5.中國的沿海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海峽屬於東海。

6.中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裏,與6個國家(韓國、日本、菲律賓、西班牙、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7.東西方早晚的區別:兩地經度不同。在中國,東西跨度的經度較寬,約為60度,經度為15度,時差為1小時。

南北季節差異:兩地緯度不同,我國南北緯度相差較大,50度左右,氣溫變化較大。

8.中國行政區劃

9.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記憶公式:

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河北、山西、山東。

吳江(新疆)寧兒、青海、陜西、甘肅、江西、江蘇、黑龍江、浙江、新疆、寧夏、遼寧、青海、陜西、甘肅。

重蒙臺海富吉安雲南貴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雲南、貴州、西北地區、重慶、內蒙古、臺灣省、海南、福建、吉林、安徽。

香港和澳門很高興回歸中國,

祖國大好河山,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10.“三字經”法記憶省級行政區簡稱:黑吉遼、內蒙古、京津冀、金玉律、贛皖浙、江浙滬、雲貴川、湖北湘渝、陜甘寧、清心藏、桂越瓊、港澳臺。

11.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人口為1295萬,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2.中國人口的特點: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

13.中國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壹項基本國策,包括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素質。

14.人口增長過快的負面影響:人均糧草減少,醫院就醫困難,給國家、學校、社會、家庭、資源利用、生態環境都增加了沈重的負擔。中國資源總量世界第壹,但人均世界第二。全國新增財富大部分被北方新增人口消耗,用於發展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財富減少

15.中國人口分布特點:東少西少,以黑河-騰沖線為界。造成這種分布特征的原因是:(1)自然原因,東部耕地多,氣候好,西部沙漠、草原、山地多,但耕地少;(2)社會經濟上,東部工商業和交通發達,城鎮多,人口集中,西部工商業和交通落後,城鎮少;(3)發展的歷史原因:東部發展較早,西部發展較晚。

16.中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占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占8%,稱為少數民族。在少數民族中,壯族的人口最多,巴羅族的人口最少。人口5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9個(記憶公式:西北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東北滿族鄉、西南苗族、彜族、壯族、土家族、藏族)

17.中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不分大小壹律平等。

18.漢族分布在全國各地,最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比較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

19.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是雲南省。

民族風俗: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孔雀舞,

(藏族)民族的集體舞,藏歷年,(朝鮮族)民族的龍靈感等。

21.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大雜居”有利於民族交流,促進各民族經濟繁榮;“小聚居”有利於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文化傳統。

八年級地理第壹冊知識點總結人教版3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1.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中國有三級臺階:第壹級臺階(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第二級臺階(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第三級臺階自西向東:壹、二、三。(課本圖2.2,圖2.3)

2.中國從北到南分為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3.長江發源於青海唐古拉山。它是中國最長最寬的河流。它被譽為水電寶庫和黃金水道。長江的水電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三峽電站是中國最大的水電站,位於長江中遊的湖北省宜昌市。

長江流經省份(自西向東):青海、西藏自治區、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最後流入東海。

4.長江三峽(自西向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5.中國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省。

6.中國的淡水湖:鄱陽湖(江西省)。

7.年降水量總的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8.冬季風冷幹燥是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壹;夏季風溫暖濕潤,形成了中國的雨季。

9.黃河發源於青海的巴顏喀拉。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是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

黃河流經八省(自西向東):青海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最後流入渤海。

10,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

11、四大盆地:塔裏木盆地(新疆)、四川盆地(四川)、柴達木盆地(青海)、準噶爾盆地(新疆)。

12,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

13,中國主要山脈走向教科書圖P26圖2.6。

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

1.能在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循環利用的自然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土地、森林、水利水電等。)

2.總是使用較少的自然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石油、礦產資源等。)

3.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耕地、林地、草地都是農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各類用地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和林地不足,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4.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氣候濕潤。草原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5.國土國的基本國策: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6.中國是壹個缺水的國家。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壹,排在第110位之後。

7.海洋水占地球水資源總量的97%,而淡水僅占2.5%。在地球上所有的淡水資源中,只有0.3%能被人類直接利用。冰川和深層地下水占所有淡水資源的98%。大部分淡水資源分布在冰川和次級地區。

8.受季風氣候影響,我國水資源的季節分布和區域分布很不均勻。從時間分配上看,我國降水集中在夏季,冬春季較少;從空間分布來看,我國水資源南方豐富,北方缺乏。水庫的建設可以有效地調節徑流和水量的季節性變化。跨流域調水是解決不同地區水資源分配不均的有效途徑。(南水北調、引黃、引灤工程)。(中國降水800mm分界線和1月0℃等溫線位於秦嶺和淮河)。

9.節水和保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之壹。

第四章是中國的經濟發展。

1.交通在地區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交通也被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鋒。

2.鐵路線、公路線、航線、航空線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東部地區交通網絡密度高,西部地區交通網絡密度低。鐵路運輸是中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

(列車時刻表中的()表示直達和列車的方向(上、下))。

3.四大米市:無錫、蕪湖、九江、長沙。

4.中國第壹條高速公路: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全長19公裏,於1984年建成。

5.鐵路幹線分布。見教材P91的圖4.6。

幾個重要的城市:

北京(京哈線、京九線、京滬線、京廣線、京包線、京南通線起點)。

蘭州(隴海線、藍欣線、寶蘭線、蘭西線交匯處)。

株洲(浙贛線和京廣線交匯處)。

南昌(浙贛線和京九線交匯處)。

鄭州(隴海線和京廣線交匯處)。

徐州(隴海線和京滬線交匯處)。

上海(京滬線和滬杭線交匯處)。

6.貴重或急需的貨物通常少量空運。

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大多通過公路運輸。

大宗、大件貨物長距離鐵路運輸(沿江沿海城市也可采用海運或河運)。

7、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農作物有糧食作物(水稻、南方小麥、北方小麥)、油料作物(長江油菜帶、黃淮花生區)、糖料作物(南甜北甜)、棉花(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個棉區)。

8.工業生產主要是從自然界獲取自然資源,並對原材料(礦產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過程。

9.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因素,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和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10.輕工業和重工業的區別:輕工業主要生產日用品、玩具、文具等。,而重工業主要包括加工業、資源開采和冶煉、機械制造、農藥和化肥、修理業等。

11,中國四大產業基地。

遼中南工業區(主要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本溪、遼陽和撫順,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礦、石油和鐵。(重工業)

京津唐工業區(主要城市是北京、天津和唐山)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是石油和鐵礦石。(高科技產業)

滬寧杭工業區(主要城市為上海、南京、杭州、無錫)。

珠三角工業區(主要城市有廣州、深圳、中山、珠海)(輕工業)。

12.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產業,其產品科技含量高。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科技人員在從業人員中的比例顯著;在銷售收入中,很大比例花在研發上;產品更新快。

13,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於大城市,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

14.中國第壹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中關村,位於海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