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後在上海電影制片廠做小提琴手。每當他演奏優美的音樂時,他都夢想著有壹天自己也能做出優美的音樂。他決心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於是他用心學習中外音樂作品,同時向老師學習。
1951年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新聞紀錄片科擔任專業作曲,開始電影音樂創作生涯。期間與他人合作或獨立創作了《淮河必須修》等大型紀錄片的音樂。
1955年調回上海電影制片廠作曲專題片。他創作的第壹部故事片音樂是《水鄉的春天》。後來為《飛虎隊》《家》等故事片作曲。他為《飛虎隊》創作的間奏曲《彈我心愛的琵琶》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流暢朗朗上口,很快成為膾炙人口的歌曲。
1959後,任上海電影樂團副團長、團長,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作曲、指揮。1964畢業後,在上海電影廠擔任作曲、音樂車間主任。
1964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曾任上海電影樂團團長、上海電影公司音樂工作室主任。中國音協第四屆、第五屆理事。曾為《飛虎隊》、《紅太陽》(合作)、《白求恩大夫》、《霓虹燈下的哨兵》、《廬山奇緣》、《城南舊事》、《雷雨》、《子夜》等60余部故事片和10余部紀錄片作曲。還創作了《李世民》、《向警予》等電視劇和廣播劇。其中《城南舊事》音樂創作獲得1983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廬山上的浪漫插曲《啊,故鄉》和歌曲《妳該留下什麽》獲全國優秀歌曲獎。其他音樂作品有《鄭成功》(與他人合作)、交響詩《飛虎隊》、《霓虹燈下的隨想曲哨兵》、序曲《紅旗頌》、交響敘事詩《白求恩大夫》等十余首交響曲,以及《彈我心愛的琵琶》、《誰說我的家鄉好》(與他人合作)等300余首歌曲。呂其明,男,1930,安徽無為人。他的父親呂惠生是當地著名的教育家。抗日戰爭時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任新四軍第七師皖江抗日根據地行政公署主任。1940年,新四軍第二師“抗敵劇團”演出了壹出小歌劇《農村歌》,由呂其明扮演難民兒童小貓。這壹年,10歲的呂其明和12歲的妹妹呂曉慶在新四軍革命家庭開始了新的生活。
抗戰劇團的生活是艱苦的,但對呂其明來說,它進入了壹所沒有圍墻和校徽的生活大學和藝術大學,他在這裏唱歌、演戲、教歌、遊行、戰鬥、煽動...時至今日,在呂其明的九年戲班生活仍然是他人生經歷中最寶貴的關鍵時期。這期間,父親呂惠生慷慨離世,也對他的成長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懂得把個人的命運、喜怒哀樂、榮辱與祖國和人民融為壹體,用真誠而智慧的勞動回報祖國、人民和人民軍隊的恩情。
20歲開始學作文;
1949 165438+10月,呂其明依依不舍地脫下心愛的軍裝,搬到了陌生而新奇的上海電影制片廠。學完小提琴後,他被分配到管弦樂隊當小提琴手。在此期間,創作音樂的強烈願望激勵了呂其明。演奏時,他註重樂隊的演奏效果,並從中學習管弦樂的作曲技巧。工作之余,他幾乎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樂理的學習上,找老師向他學習。
從65438到0956,26歲的呂其明接受了為電影《飛虎隊》作曲的任務。抗日根據地的生活給了呂其明創作的靈感和激情。在他的作品中,他在腦海中看到了壹個穿著便衣的遊擊隊員的形象,帶著子彈帶,手裏拿著袖槍或大刀。他運用山東民歌的典型腔調和音調,創作了壹首通俗樸實、具有濃郁山東地方風格的歌曲,表現了遊擊隊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隨著影片的上映,這首優美的歌曲立刻被傳唱。
35歲時,他寫了《紅旗頌》:
作曲是壹門技巧性和專業性很強的藝術,隨著作品的增多,呂其明創作交響音樂的目標在他腦海中萌發。為了盡快實現這個目標,從65438到0959,呂其明加入了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在那裏學習作曲五年,指揮兩年。回憶起那些年,呂其明感慨地說:“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是值得的。沒有那七年的學習,就沒有我今天的這些作品。”
從65438到0965,呂其明接受了為第六屆上海之春音樂會創作前奏曲的任務。這是中國第壹部以歌頌紅旗為主題的器樂作品。當他進入構思和醞釀時,壹幕幕往事湧上心頭:燃燒的村莊,硝煙彌漫的戰場,英勇殺敵的士兵,天安門廣場前升起的五星紅旗...他不禁興奮起來,樂不可支。經過壹周的日夜奮戰,他完成了管弦樂序曲《紅旗頌》的創作。在1965第六屆上海之春開幕式上,由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電影樂團、上海愛樂樂團聯合首演的《紅旗頌》大獲成功。這部作品至今仍經常被壹些電影、電視、演唱會引用,也成為廣播影視、晚會播放最多的作品之壹。
50年佳作頻出:
在半個世紀的電影、電視音樂、器樂和聲樂的創作中,呂其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曾為《飛虎隊》、《白求恩大夫》、《廬山傳奇》、《城南舊事》、《雷雨》、《焦》等200多部故事片作曲,創作了管弦樂序曲《紅旗頌》、《交響詩《拓荒》、《國旗》。1980至今,呂其明獲得24個音樂創作獎,其中故事片《城南舊事》音樂獲得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電視劇《秋白之死》音樂獲得第八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音樂獎。
60歲以後的生活:
1990年5月,呂其明退休了,退休後的路老更忙了。管弦樂組曲《雨花節》和弦樂合奏《龍華節》是他退休後的代表作。其中,《雨花節》是為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創作的背景音樂。這部作品時長60分鐘,分為15個樂章。作為烈士的後代,呂其明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這項工作中,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實地考察結束後,他回到上海,每天五六點鐘就伏案寫作,壹寫就是十幾個小時。半年後,壹場深刻、委婉、發人深省的雨花節終於誕生了。自1999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新館開館以來,這首背景音樂從未間斷,雨花節的樂譜壹直保存在紀念館盧惠生烈士紀念墻前的玻璃櫃裏。呂其明說:“我感到非常榮幸,我的作品能與烈士和我的父親壹起保存下來。如果我父親能知道,他壹定會笑的。”
在有生之年,無私奉獻,為黨和人民多做有益的工作,是呂其明的人生信條。從軍隊熔爐中走出來的呂其明,壹直把自己當成壹名普通的士兵。退伍後,他懷著感激之情,跋涉數萬裏,回到“娘家”,免費為部隊服役。如今,長春飛行學院的歌,合飛炮兵學院的歌,解放軍第壹軍第四師的歌,呂其明作曲的雲南邊防雷達大隊的歌,正在被全國官兵傳唱,那麽雄壯,那麽響亮!《城南舊事》:1983獲第三屆華語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
秋白之死:1985獲第八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音樂獎。
廬山上的浪漫插曲《啊,故鄉》和歌曲《妳該留下什麽》:獲全國優秀歌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