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從壹個真正的學渣變成壹個假學霸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在本系列第二篇分享了壹些經驗。其中,“構建知識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壹個環節。當時給出了“構建知識樹”和“推導公式”的小例子,但很多同學反映這些遠遠不夠實際操作。於是喵就拿這部分單獨寫了壹篇。
當我著手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時,那些以數學和物理兩大基礎學科為基礎的專業課仿佛活了起來,脫去了枯燥的外衣,變得聰明起來。就像壹棵樹生根發芽,顯示出勃勃生機。隨著我學習的深入和知識的豐富,這棵大樹的枝葉越來越茂盛,每個知識點都密不可分——直到現在,我在使用的時候還能回憶起那些專業知識。
這是苗的第四篇關於學習策略的文章。
第壹篇講了如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得到積極的反饋。有沒有讓人耳目壹新的學習方法?-知乎;第二篇講的是如何克服困難,高效地完成自己不喜歡、覺得難但做不到的學習任務。如何高效完成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學習任務?-智虎。第三篇講的是如何提高學習能力。-知乎
最後壹次,如何提高學習能力?——在知乎上,我們把學習分為兩種——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以通過考試或科學研究為目的,主要強調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歸納和解題。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主要強調解決自己的問題,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樣,我們也把“知識體系”分為兩種類型——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知識體系和以應用為中心的知識體系。顧名思義,先建立知識體系,掌握專業知識,對應的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構建這種類型的知識體系,可以幫助妳理解和消化課本和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提高理論水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第二知識體系的建立是為了解決問題。對應“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可以教妳如何主動獲取信息並將其轉化為知識,如何“聚沙成塔”,如何學會思考而不被微信雞湯洗腦,如何批判性地接受新觀點,如何成為更好的人。
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和“應用知識”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本身就是壹個體系,只是因為接收這些信息的過程是斷斷續續的,所以這些知識看起來是混亂的;後者本身就是壹些碎片,接收這些信息的過程是片面的,所以碎片看起來更加雜亂。對於前者,我們需要做的是“理解-歸納-記憶”,當新的知識點進入系統時,要“吸收接收”;對於後者,我們需要“重組-添加-重組”。
文中的“知識體系”是指“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知識體系,給出的建議和具體策略也是圍繞如何更好地掌握專業課(理工科),如何取得更高的成績。下壹次(學習系列第六篇)苗將給出第二個知識體系的構建方法。
文章的結構如下:
第二,如何建立知識體系
1)兩個工具
1.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用圖表表示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過程也是大腦思考和產生想法的過程。
思維導圖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中心圖像用於捕捉主要內容——例如,如果妳用思維導圖規劃壹本書,妳可能會在中心放壹張這本書的圖片。
(2)樹枝從這幅圖中向四周散開。先把它們分成大的主題,附著在中心畫面上,然後這個主題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現出來,附著在下壹級的分支上。
(3)分支由打印在壹行上的關鍵圖像或關鍵字組成。
註意,思維導圖很重要的壹個要素是“關鍵詞”,而不是“短語”或“句子”。思維導圖適合做整本書或教材的閱讀筆記,不適合做聽課筆記——如果妳不能從老師說的壹句話中準確找到這個關鍵詞,最好用康奈爾筆記法或傳統筆記法做筆記。而且課堂學習最重要的是“跟上老師的思路”,思維導圖提倡的“發散思維”在這裏幾乎沒有用。
思維導圖的應用範圍是復習或者自學,不是課堂學習。
以下是托尼·博贊在教材思維導圖中給出的步驟:
(1)快速瀏覽和翻閱整本書或文章,對其內容的組織有個初步印象。
(2)準備時間計劃,研究確定這期間必須涉及的材料內容和數量。
(3)為該領域已經知道的東西繪制思維導圖,從而建立聯想思維的“抓鉤”。
(4)用壹張小小的思維導圖,確立這個學習階段想要達到的目標和目的,完成壹張不同的思維導圖,回答下壹個學習階段必須回答的所有問題。
(5)看看下面的整本書或這篇文章,看看目錄、主要標題、結果、結論、摘要、主要示意圖或圖片,以及其他吸引妳眼球的重要內容。這個過程會給妳壹個為整本書或這篇文章繪制的新思維導圖的中心圖和主要分支(或基本分類概念)。
(6)現在轉到預習階段,看看有沒有哪些材料沒有被納入總覽,尤其是每壹段、每壹節、每壹章的開頭和結尾,因為這些地方往往集中了最重要的信息,然後再加入思維導圖。
(7)下壹步是內部調查。這時候妳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學習問題,但是還是會跳過壹些主要的問題領域。當妳熟悉了書或文章的其他部分後,妳會發現理解每壹段的意思很容易,很快就能完成思維導圖。
(8)最後是復習階段。妳可以回到之前跳過的壹些難點部分,回頭看整本書或者文章來回答剩下的問題或者填空。這時候就可以完成思維導圖筆記了。
有點像拼圖遊戲,把小塊拼在壹起,然後組裝在壹起。
看例子應該更直觀吧~
嘿~妳還記得我剛才說的話嗎?思維導圖適合壹個人在閱讀或復習時使用。那麽,在聽課或者聽課的時候如何做筆記呢?我們來看看康納的筆記吧!
2.康奈爾筆記法
有很多文章推薦這個,這裏就不贅述了。下面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2)建立知識體系的具體步驟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我直接用自己的教材演示壹下,看起來會更直觀。今天我舉個栗子用的是電力電子技術~ ~不學電的同學看不懂具體內容也沒關系,因為這個方法只需要妳用眼睛觀察就知道怎麽操作了。
1.確定向系統添加什麽。
如果妳不知道如何從壹本教科書開始,先看看它的目錄。
這是電力電子技術的目錄:
我們之前已經學過數字電子和模擬電子的基礎知識。目錄第壹章中提到的“大功率二極管”和“大功率晶體管”與我們在那兩門基礎課中學到的“二極管”和“晶體管”有什麽聯系或區別?直覺告訴妳這兩者之間壹定有聯系吧??如果沒有聯系,名字怎麽會這麽像?但絕對不會完全壹樣,否則“高功率”二字可以省略。
看完目錄再看第壹章的總結:
嗯,好像這些設備分為幾類。我現在不需要記住他們,有印象就好。老師講分類的時候我想認真聽。
讓我們接著看看目錄後面的內容。第三章的題目是AC-DC變換,第四章是DC-DC變換,第五章是DC-AC變換,第六章是AC-AC變換。看到了嗎?就像兩個變量A和b之間的排列組合壹樣,我們知道,壹本教材通常會在前幾章寫壹些基本內容作為鋪墊(比如介紹大功率元器件);中間章節通常是考試的重點,也是學科的主要理論基礎;最後幾章是關於工業中新技術的新發展和應用。
看了目錄,我們知道全書的重點是中間的四章,學習的時候重點應該放在這裏,而且從題目來看,這四種轉化方法肯定是有聯系的。具體有哪些聯系?我們在學習那壹部分的時候,要特別註意尋找它們之間的異同。
這些重要且相互關聯的知識是構建知識體系的基礎。
構建組塊
要熟練掌握理工科的知識,就必須創造壹些概念組塊——這是通過意義將零散的信息碎片組合起來的過程。
1.組塊的第壹步是關註需要組塊的信息。
2.理解組塊活動的第二步。要把壹個基本概念打包成組塊,首先要理解這個基本概念。
3.組塊的第三步是獲取背景信息。妳將看到的不僅僅是如何組塊,還有何時何地使用它們。連接可以增加神經網絡的帶寬,使連接到組塊的神經線不僅穩定,而且成為許多軌跡路徑上的壹站。
聽起來有點抽象。我用具體知識點來解釋壹下:
敲黑板!!!以下內容很重要!!!
我要構建組塊的知識點選自第三章“AC-DC”變換。我們先學了壹個知識點叫“單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大概是這樣的:
過了兩天,我們又學了壹個知識點,叫“三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大概是這樣的:
兩天後,我們學習了第三個知識點,叫做“三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看起來是這樣的:
妳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系了嗎?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由三個“單半波可控整流電路”* *陰極並聯而成;“三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由壹組* * *陰極和壹組* * *陽極——兩個“三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串聯而成。
這裏面包了三個相關的知識點。
為了讓自己記住這個偉大的發現,把它繪制成壹個小小的思維導圖:
註意壹下。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盡量使用“單詞”而不是“句子”,所以上面簡化了名稱。
這時候我們只需要記住單相半波整流電路最基本的圖形,然後記住它們之間的關系,就可以壹下子記住三個電路圖。
但是僅僅知道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記住不同觸發角下的波形形狀,知道DC平均電壓等物理量的計算公式,再加上其他知識點,讓這個微觀網絡看起來更加豐富:
比如單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的阻性負載,有添加續流二極管的特殊情況,需要掌握晶閘管和續流二極管上電流的平均值;對於三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需要知道觸發角大於或小於30°兩種不同情況下的DC平均電壓;對於三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需要記住觸發角大於或小於60°兩種不同情況下的DC平均電壓...
讓我們將這些內容添加到思維導圖中: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觸發角較小時,三相半波電路和三相橋式電路公式相同,但數值不同,比較記憶可用:
為了保證我們對這些知識點有深刻穩定的記憶,我們要搞清楚這些公式是怎麽來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回到課本上,閱讀大量的文字——那些是我們最不喜歡的原理,但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公式。
以三相半波電路的DC平均電壓Ud為例。在閱讀的過程中問問自己,這個公式是從哪裏來的?教科書給出了推導過程:
我們先來看第壹個公式。
為什麽要計算DC端的負載電流和負載電壓?因為“交流-DC”整流電路的目的是將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所以電壓和電流是描述電的基本物理量,也是衡量這種電路轉換效果的直觀標準。
公式中的每個值是怎麽來的?為什麽要這樣計算?我們可以具體看壹下:先說公式本身,因為輸出是DC,所以計算是“平均”;如果輸出為交流,則計算有效值。積分的意義是計算壹個周期內的累計值,然後除以周期的長度,計算出平均值。看看這些值意味著什麽:
為什麽前面的因子是1/(2/3)?因為在壹個周期中總是有三相電壓(2)。
積分下限為什麽從/6開始?為什麽積分上限從5/6開始?這要從三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的波形圖說起:
圖中的數字1、2、3是A、B、C、B、C的三相電壓波形,任意兩相相交的點稱為自然換相點,我在圖中用紅圈標出。在0到180的範圍內,可以看出第壹點的橫坐標是30,第二點的橫坐標是150。此時,觸發脈沖僅在到達自然換向點時施加。如果,之後,在30°以內,觸發角大,相位會後移多少,於是就有了上面的積分公式。
當它大於30時,波形變化很大-DC不再連續。當壹相電壓小於0時,晶閘管關斷,直到下壹個觸發脈沖到來才能導通。此時,輸出DC電壓和電流為0。相應公式的積分上下限也發生了變化。
現在,我們已經搭建了壹個關於“單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三相半波可控整流電路——三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的完整模塊,通過關鍵詞和圖形相結合的方式,涵蓋了這壹部分的所有重要知識點。下次只需要看思維導圖,就能從大腦中快速回憶起這些知識。
請註意,“自己搭積木”最重要的是“自己搭積木”。如果我把思維導圖直接扔給妳,妳不會想到那些公式的含義,死記硬背很快就會忘記。而如果考試的內容是“繪制觸發角為15時的輸出電壓波形”呢?如果妳懂了,畫出來壹定不難。
我剛才演示的是壹個完整的搭積木過程。所有的組塊交織排列成網絡,* * *同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電力電子技術的知識體系:
盡量把康奈爾筆記(課堂知識)的內容和課本上的知識整合到同壹個思維導圖裏~
及時復習
間隔重復有助於將信息從工作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
回憶妳學過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課堂上沒有消化的,自學理解後要及時回憶。當妳洗澡的時候和晚上在床上入睡之前,試著回憶壹下那天妳學到了什麽。讓妳的大腦提取關鍵概念,而不是被動地通過反復閱讀獲取知識,會讓妳更密集、更高效地利用學習時間。妳越努力回憶學習材料,它就越深地嵌入妳的記憶。不要扔太久才練習回憶,所以每次都要從頭鞏固概念。尤其是第壹次學習,也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知識在學習任何新技能或者新科目的時候,都需要在不同的背景下進行大量的練習。
對於康奈爾筆記,妳應該盡可能經常地復習。長期保持復習筆記的好習慣,而不是為了考試而臨時抱佛腳。這將大大提高妳的記憶力和理解力。
在每壹章之後,回顧妳所做的思維導圖。試試看,如果妳打開壹個新的思維導圖,開始憑記憶畫畫。完成後,對比妳在學習過程中建立的思維導圖和新圖的區別,有哪些知識點缺失和困惑。
-
第三,總結
這篇文章寫的很詳細,是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操作。這裏簡單總結壹下:
如果把每個知識點比作壹顆沙礫,沒有體系的知識是散亂的,而有體系的知識可以聚沙成塔。
“知識體系”分為兩種——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知識體系和以應用為中心的知識體系。前者本身是壹個體系,後者本身是壹些碎片。本文的適用邊界是第壹知識體系。
本文提供了壹個筆記工具——康納筆記法,和壹個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兩者的結合有助於我們完成知識體系的建立。
知識體系是通過語塊來整合的。構建知識體系,首先要學會確定“整合”什麽,然後構建組塊。知識點構成組塊,組塊構成知識體系。講壹個超級超級詳細的例子,教妳從零開始完成整個知識網絡。
裏面幾張圖看著很麻煩,寫了壹天了...貓叫聲...
歡迎關註微信微信官方賬號:凱蒂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