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綠色生態的定義是什麽?具體點...

綠色生態的定義是什麽?具體點...

綠色環保標誌的含義:標誌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下方的太陽、左右的葉子和中間的花蕾,象征自然生態;顏色為綠色,象征生命、農業和環保;圖形是壹個正圓圈,表示保護。

歷年綠色環保主題:

1974只有壹個地球。

只有壹個地球

● 1975人居

人類住區

● 1976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 1977註意臭氧層破壞和水土流失。

臭氧層環境問題;土地流失和土壤退化;木柴

●1978中的無破壞開發

沒有破壞的發展

● 1979為了孩子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我們的孩子只有壹個未來——沒有毀滅的發展

● 1980新的十年,新的挑戰——無損發展

新十年的新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汙染。

地下水;人類食物鏈中的有毒化學物質與環境經濟學

● 1982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十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斯德哥爾摩會議十年後(環境問題的重新關註)

● 1983管理和處置危險廢物,防止酸雨危害,提高能源利用率。

管理和處理危險廢物:酸雨和能源

●荒漠化在1984

沙漠化

● 1985青年、人口和環境

青年:人口與環境

● 1986環境與和平

和平之樹

● 1987環境與居住

環境和住所:不僅僅是壹個屋頂

● 1988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和公眾參與

當人們把環境放在第壹位時,發展才會持久

● 1989警惕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全球警告

● 1990兒童與環境

兒童與環境

● 1991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夥伴關系

●1992只有壹個地球——壹起關心,壹起分享。

只有壹個地球,關愛與分享

● 1993貧困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貧困與環境——打破惡性循環

● 1994壹個地球,壹個家庭

壹個地球壹個家庭

● 1995各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創美好未來。

我們人民:團結起來保護全球環境

● 1996我們的地球,居所和家園

我們的地球,我們的棲息地,我們的家

●地球生命1997。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 1998地球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 1999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我們的地球-我們的未來-拯救它吧!

● 2000年2000年環境千年——讓我們行動起來!

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

● 2001世間萬物的生命之網

與生活的萬維網連接

● 2002年讓地球充滿了生機。

給地球壹個機會

2003年的水-20億人的生活。

水——20億人渴望得到它!

2004年,每個人都對海洋的生存負責。

通緝!海洋——死的還是活的

●2005年創建綠色城市,關愛地球家園。

綠色城市——為地球做計劃!

●2006年不要把旱地變成沙漠。

沙漠和沙漠化——不要遺棄旱地!

●2007年冰川融化是熱門話題嗎?

融冰——壹個熱門話題?

●2008年,改變傳統觀念,推廣低碳經濟。

戒掉這個習慣!走向低碳經濟。

2005年,中國內地刮起壹場“環保風暴”,總投資超過117.9億元的30個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三峽集團公司的3個項目,均為正部級單位。原因是這些項目沒有經過環境影響評價,是未經審批擅自建設的違法項目。中國的環境問題,沒有回頭路不是從今天開始的。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汙染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比如淮河流域,90年代五類水質占80%,整個淮河常年像壹條巨大的汙水溝。1995年,環境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875億元。據中科院測算,現在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占GDP總量的15%。這壹方面意味著9%的經濟增長,另壹方面意味著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不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是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目前,我國沙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裏。中國18個省、自治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0000平方公裏以上的速度增加。

七大水系中,完全沒有利用價值的水質已經超過40%。全國668個城市缺水400多個。其中許多是由水汙染引起的。比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的交匯處,水質汙染嚴重,最缺水的時候就要靠運水車晝夜不停地跑,把農村河道裏的水運送到城裏各個企業。中國平均65438+。每創造6543.8+億元的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很多生活汙水。其中80%以上會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在654.38+00年之前,中國將沒有水可用。中國654.38+0/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汙染的空氣,654.38+0/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酸雨覆蓋率達到了100%。酸雨頻率上海為11%,江蘇為12%。中國中部和壹些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和溫州的酸雨頻率超過90%。我國基本消除酸雨汙染的二氧化硫最大允許排放量為12萬~ 14萬噸。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265438±0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65438±0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長65438±04.7%。到2020年,僅火電廠二氧化硫排放量就將達到21萬噸以上,排放總量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對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將是壹場嚴重的災難。

65438年10月27日,有人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預言,如果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如其來的環境危機,很可能是中國近期對經濟社會體系破壞最大的壹次。有句話叫治汙進退兩難。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控制環境是必要的。環保投入必須達到65438+GDP的0.5%以上。但是,這是在環保已經很好的情況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想真正有效地治理環境,環保投入必須占GDP的3%以上。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資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近幾年才1%多壹點。環保是壹種“奢侈消費”,投入大,對GDP的貢獻小。因此,壹些原本用於環保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處於兩難境地:不治理,未來無法保證;如果真的要控制,需要大規模的投入,眼前的經濟難以承受。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20年來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的產值,但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需要幾百億元,這是雲南省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只有500億元。但要控制它帶來的汙染,即使幹流達到最低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不僅需要花費壹個可怕的數字,而且至少需要1000年才能恢復到70年代的三類水質。

從微觀上看,過去20年,國內制造業只能在兩個方面挖掘潛力:壹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比如水泥生產,每噸水泥需要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行業每年排放廢水超過6543.8+000億立方米。每噸需要1.2 ~ 1.8元,增加了5%的生產成本。但是,大多數企業根本沒有這麽高的利潤率。所以他們在環保問題上只能打遊擊戰:要麽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要麽白天放在處理槽裏,晚上沒人的時候排放到河裏,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成本。在市場的無序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決定了壹個企業的盈虧、生死。而我國環境執法的兩高壹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情況下,環保部門需要花費50萬元對壹起非法偷排事件進行取證,最終落在違法企業身上的罰款只有5萬元。包括正刮得很厲害的所謂“環境風暴”。壹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評擅自開工建設,最終罰款也不過20萬元。對於壹個投資超過1億元的項目來說,20萬元的罰款只不過是9牛壹分。這樣的處罰如何能震懾違法行為?所以環保法壹直被稱為豆腐法。

壹場環保風暴會牽扯到幾十萬家企業,結果必然是:大量企業破產,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增,國內物價指數快速突破兩位數。所以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其實都是無法承受的。四大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在執法過程中遇到環保部門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總結了四個原因:壹是壹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夠,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壹些地方已經取締了壹些高能耗、重汙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項目。

其次,在招商引資中,壹些地方政府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不管項目會不會汙染,只要投資了就批了。壹些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誌”、“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第三,環境影響評價的質量亟待提高。壹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用客觀事實和科學數據說話,評價結論模糊。模棱兩可,把項目環境可行性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少數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或篡改數據,或隱瞞事實,嚴重影響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實施,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失去了第三方咨詢機構最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不足。中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是政府主導的。用有限的政府權力來監管大量的建設項目,顯然是不夠的。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礙更多的是背後的經濟利益驅動。真正的“環保風暴”已經掀起。中國是壹個大國,在環境上回旋余地不大,在全球資源和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又是壹個崛起中的國家。沒有什麽比得上中國的壹些先驅國家。等到環境極其惡劣的時候再處理。但中國也是壹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必然會走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汙染的道路。世界各國的歷史都表明,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存在* * *相同的規律:壹個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會有壹個環境汙染隨GDP快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在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壹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居民對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汙染水平在達到拐點後會隨著GDP的增長而突然下降,直到汙染水平回到環境容量以下,這就是所謂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毫無疑問,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個規律。中國不可能跨越這樣壹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人口多,國家大,不可能像芬蘭那樣,在制造業不發達的情況下,借助全球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90年代末,筆者曾經回過壹次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河坐船到達四鄉八鎮的場景已經壹去不復返了。令我驚訝的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常見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工業不發達,人口增長帶來的汙染物也足以讓環境惡化到無法忍受的程度。即使要控制這樣的汙染,也需要很大的投入和經濟基礎。中國在汙染治理方面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行動,制止惡性環境事件,減緩環境惡化的步伐。